NVIDIA於2025年1月下旬起陸續推出採用Blackwell的GeForce RTX 50系列顯示卡,在推出約一季的當下仍一卡難求,尤其中高階以上等級不是要排隊苦等否則就是要依循一定的市場遊戲方式或是加價才能購得,但即便是目前仍有許多驅動程式問題,在高階產品缺乏競爭、前代產品已無新品庫存下,GeForce RTX 50系列還是相當搶手;此次與NVIDIA借得Blackwell世代當中意義上真正的旗艦級顯示卡GeForce RTX 5080進行評測,一探其性能表現。
▲創始版的盒裝終於縮小了謝天謝地,但還是比多數第三方品牌盒裝還大
▲上蓋掀開後仍有獨特的視覺效果點綴
NVIDIA Blackwell架構延續Turing、Ampere、Ada Lovelace具備CUDA Core、RT Core與Tensor Core三大核心設計的結構,並進一步增強RT Core與AI Core,其中對玩家影響最明顯的是DLSS技術獲得增強,除了新一代DLSS 4在影像增強模型提供畫質更好、效率更高、記憶體占用更少的Transformer模型,同時光流場生成從硬體加速改為更具效益的AI模型加速,當前Blackwell架構還獨家支援多幀生成(MFG)技術,使玩家可將幀生成擴展至3倍與4倍。
▲盒裝有告知要先往左右兩側開才好拿出裝有顯示卡的硬盒
▲盒裝的轉接線材質比起前一世代柔軟許多,但還是不建議為了整線過度凹折
▲保護顯卡的硬盒是由兩種密度的瓦楞紙版構成
▲請依照指示抽出上下兩片固定用紙板
▲不得不說創始版無論是顯示卡本體或是盒裝都有收藏價值
此次NVIDIA的GeForce RTX 50創始版全系列改用全新的永續包裝設計,相較GeForce RTX 40系列創始版的盒裝設計大幅縮小體積(雖然相對一般板卡第三方品牌盒裝還是很大就是),同時採用具有獨特性的多層式硬紙盒保護顯示卡主體,透過低密度與高密度紙板堆疊,加上嵌合紙板的固定方式,提供兼具收藏價值、美觀與保護性的設計,不過在初次抽出固定的紙板可能由於較緊的關係,需要費一點功夫。
▲尺寸與散熱機構與RTX 5090基本上相同,只是字樣換成RTX 5080
▲檔板不再有排風道
NVIDIA GeForce RTX 5080創始版的設計與先前GeForce RTX 50系列甫推出、NVIDIA台灣展示的NVIDIA GeForce RTX 5090創始版扣除上面印刷的字樣基本上是一樣的,皆是採用中置主電路板結構搭配獨特的穿透式雙風扇散熱器,基本上目前第三方品牌推出的GeForce RTX 50顯示卡都不會採用如此獨特的電路板與風道設計,多半還是維持主流靠檔板一側帶有從檔板導入的L型風道。
▲須留意L型12V-2x6連接器方向是否會干涉
要注意的是由於NVIDIA GeForce RTX 5080創始版與NVIDIA GeForce RTX 5090創始版的12v-2x6連接器方向不同於一般第三方顯示卡,除了轉向90度還有內沉式的斜插設計,若搭配的電源供應器的12v-2x6連接器為90度轉向設計,或是打算搭配90度轉向頭,要留意方向是否會與母座產生干涉,此外雖然NVIDIA GeForce RTX 5080最大功率相較GeForce RTX 5090低,不過考慮到纜線特性,也要避免供電線材有過大角度的凹折。
▲測試平台為AMD當前熱門的Ryzen 7 9800X3D
筆者此次搭配AMD平台進行基本測試,處理器搭配Ryzen 7 9800X3D,主機板為MSI MPG X870E Carbon WIFI,記憶體搭配金士頓Kingston FURY Renegade DDR5 8400MT/s RGB 24GB x2,儲存為美光Crucial T700 PCIe Gen5 NVMe M.2 TB SSD2帶散熱片版本,電源供應器為華碩TUF Gaming 1000W ATX 3.1,測試環境為空冷狀態。
▲PCMark測試項
▲3DMark測試項
▲魔物獵人荒野2K最高特效、無DLSS
▲魔物獵人荒野2K最高特效、DLSS畫質
▲魔物獵人荒野2K最高特效、DLSS畫質、幀生成
▲以預設最高畫質並開啟高光線追蹤效果
▲魔物獵人荒野2K最高特效、光線追蹤高、無DLSS
▲魔物獵人荒野2K最高特效、光線追蹤高、DLSS畫質
▲魔物獵人荒野2K最高特效、光線追蹤高、DLSS畫質、幀生成
▲全軍破敵:三國
▲CS2測試
▲DIRT 5測試
▲F1 24測試
▲黑神話:悟空開到影視級特效即便只有2K解析度也只有110幀,堪稱2025年上半年消耗圖形資源的測試項典範
▲Blendert的加速運算表現
在進行測試時,NVIDIA GeForce RTX 5080創始版數據表現相較前一代GeForce RTX 4080有相當程度的提升,雖然在TGP從320W提高至360W,不過相對90系列供電需求一口氣提高125W基本上可無視差異,畢竟除非使用情境較為極限,否則以遊戲為主的應用情境不太會使顯示卡持續處在滿載,只是還是老話一句,都已經願意花超過三萬元購買顯示卡,不該省的電源供應器千萬不要省,品質不穩定的品牌或使用多年的舊電源供應器就別用了。
▲電馭叛客光線追蹤最高特效測試
▲2K解析度光線追蹤高速設定原生性能
▲電馭叛客神經網路模型,2X幀生成
▲電馭叛客神經網路模型,4X幀生成
▲電馭叛客Transformer模型,2X幀生成
▲電馭叛客Transformer模型,4X幀生成
▲3D Mark 2倍幀生成
▲3D Mark 4倍幀生成
另外,雖然目前不少遊戲還未開放DLSS 4與多幀生成,不過可以從電馭叛客2077與PCMark的測試項看到Transformer模型與多幀生成帶來的優勢,相較原生狀態不僅幀率能有效提升,同時延遲甚至還更低,且多幀生成還能將原本開啟DLSS也未達百幀的遊戲一舉達到200幀;此外在2K解析度雖然Transformer模型相較原本神經渲染模型的提升幅度有限、甚至看不出明顯的幀落差,不過畫質的穩定度確實能夠改善,尤其當啟用多幀生成後也更不會出現瑕疵。
▲相較RTX 4080之前的創始版風道設計熱源會比較集中在靠檔板一側,RTX 5080創始版的散熱器熱度相當平均(也就是兩邊熱風溫度差不多)
▲大直徑的風扇也是減少運轉噪音的關鍵
▲20輪3DMark測試裸測環境約73度
在進行測試的開放環境下,可感受NVIDIA GeForce RTX 5080創始版相當出色的散熱表現,雖然散熱器尺寸相對GeForce RTX 4080更小,然而在3DMark連續20輪測試的溫度為73度,同時風扇的運轉也相當安靜,比起印象中GeForce RTX 4080滿載的噪音低不少;主要的原因在於更大型、更高效率的風扇,以及散熱器兩端更平均的發熱。主要受惠創始版將主板中置後,熱管至兩端的傳導距離也更為平均,背板也不會出現如先前靠檔板一側明顯較熱的情況。
▲對比華碩TUF 9070小了一號,不過整體重量反而更沉
▲檔板無排熱風道意味著若在三明治結構機殼可能導致ITX主機板後方溫度增加
然而也因為這樣的特性,若要將NVIDIA GeForce RTX 5080創始版與NVIDIA GeForce RTX 5090創始版安裝在機殼也有更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尤其是機殼需要流暢的排熱風道,尤其是TGP更高的GeForce RTX 5090,因為兩款RTX 50高階創始版的熱氣不再透過檔板導出,而是直接自背板向機身內部循環,若沒有充裕的排氣會導致機殼內部明顯聚熱。
▲運作時沒有浮誇的RGB,而是呈現X白光
▲側面的GeForce RTX也會亮白光
若要在ITX環境安裝,筆者會建議避免選擇利用PCIe排線翻轉顯示卡安裝位置的三明治夾心結構,主要是三明治結構多半較難有充裕的排氣風道,但依照這兩款RTX 50高階創始版的熱風道,等同顯示卡熱氣會朝向ITX主機板反面吹拂,如果搭配的是背面有額外M.2 SSD插槽的主機板,也難保後方的SSD可能會受影響導致過熱;如果要在三明治機構的ITX機殼環境,筆者會建議選擇符合SFF Ready規格的第三方板卡品牌,或是選擇傳統顯示卡直插設計的機殼。
▲以獨特性而言,應該沒有第三方的RTX 50與創始版一樣採用中置主板
雖然NVIDIA自GeForce RTX 30系列新增90系列的旗艦產品,不過筆者向來認為90系列的意義反而像是多年前Titan的轉生版本,其目標客群不僅鎖定金字塔頂端遊戲玩家,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科學研究者與特殊運算需求使用,尤其GeForce RTX 5090無論是價格、規格、功耗都比起GeForce RTX 5080高出一大截,同時連建構系統時,電源供應器至少也要搭配1,000W甚至1,200W,別忘了電源供應器的價差也需算在整體成本中。
▲筆者認為從價差與實際的表現,GeForce RTX 5080較像是一般玩家可接受的旗艦卡、RTX 5090反是延續以前Titan產品線的特殊產品
當然以價格效能比論斤計價,GeForce RTX 5090看起來更為划算,但從現實層面,牌價71,990元起、現實沒有10萬元根本買不到的GeForce RTX 5090真的能稱得上是大眾旗艦顯示卡嗎?雖然GeForce RTX 5080的35,990元起的價格仍超出主流玩家購買的好球帶,考慮到組裝一套搭配GeForce RTX 5080顯示卡的系統甚至比購買GeForce RTX 5090還便宜,單論GeForce RTX 5080的效能,筆者認為GeForce RTX 5080才是實質上的消費級旗艦產品。
▲對一般玩家而言16GB VRAM大致是夠用的,但對於專業影音編輯、3D繪圖與AI運算就略顯尷尬
至於16GB記憶體是否充裕,筆者認為如果只有遊戲目的的話算是假議題了,因為當前AAA遊戲即便使用高解析度材質包,16GB記憶體容量基本上都還是充裕的,會受到16GB記憶體影響的大致上以專影音內容編輯、3D繪圖還有AI才會有顯著的影響;倘若有更大記憶體的需求、但又不想花費更多去購買GeForce RTX 5090或RTX Pro專業卡,可能就是要等到Blackwell產品生命中期的SUPER系列了。

附帶一提,台灣曾有一小批GeForce RTX 5080創始版單獨上架,不過目前僅存線上購物平台約10萬元的套裝電腦可選了,但此篇文章完成時仍不確定NVIDIA後續是否還有在台灣再度引進創始版的規劃。
本文章所有內容均由編輯撰寫,我們可以由閱覽者的點擊購買行為中獲得由第三方平台提供的導購分潤收入。文章提及的內容與價格是文章發布當下的資訊,目前可能已有變化,詳情請參閱購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