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 System OM-3復古M43系統高階相機評測,致敬經典相機外型包裹的旗艦級性能復古相機

2025.03.17 10:00AM

OM System在2025年初宣布加入復古可換鏡頭相機戰局,以品牌經典底片相機OM-1為藍本,宣布全新高階復古M43相機OM-3,雖然高達2,000美金直逼OM-1 II的定價超出不少攝影玩家的預期,然而卻是一款結合經典相機外型與旗艦機性能與畫質的獨特產品,能為攝影愛好者提供有型且頂尖的拍攝體驗,同時雋永的外型更是針對OM-1底片相機考究而轉化,並非囫圇吞棗的結果;此次向OM System代理元祐借得測試機進行評測體驗。

以經典底片機OM-1風格為藍本的復古外型

▲OM-3的外型是考究OM-1底片機外觀的轉化

若說目前最熱門的復古外型相機,全產品線皆採用復古風格的Fujifilm應該是首屈一指的品牌;不過隨著Nikon以Zf-C、Zf加入戰局,Panasonic則以Lumix S9宣布參戰,同時也傳出Canon有意藉EOS AE-1底片相機問世50周年推出復古外型的EOS RE-1,霎時間復古外型數位相機成為顯學;畢竟OM System承襲自Olympus的血脈,在規劃以OM-1底片相機為藍本的OM-3更是進行考究後再加以轉化到現代化的機身,希望勾起鐵粉們的回憶。

▲雖然OM-3與PEN-F並非直接計畫關係,但都是定位在復古設計、頂級性能且具創作性的產品

雖然OM Digital在後續提到OM-3並非PEN-F計畫的延續,但OM-3的產品開發精神很難不令人聯想到PEN-F;PEN-F是以Olympus經典半格相機系統PEN系列為藍本,結合高質感復古外型、容易使用的風格濾鏡功能與媲美當時旗艦機的電子性能,至今PEN-F仍舊被Olympus玩家所津津樂道;以OM-1底片相機設計為藍本的OM-3何嘗不也是如此?同樣以經典產品的外型啟發,但內裏卻等同於OM System當代最頂級的相機。

▲第一代E-M5的設計也較後來著重性能的OM-D更具古味

▲OM-3的創意轉盤配置在下方而非PEN-F較高的位置

OM-3的設計頗有回歸第一款OM-D、亦即E-M5的設計理念,在復古的外型包裹著高性能設計,不過當前有著專為性能而生的OM-1與OM-1 II之下,OM-3選擇更聚焦在攝影的本質上;OM-3並沒有像是擴增把手或垂直把手等官方配件,接近OM-5較為精簡的實體按鍵配置則使拍攝者更專注在拍攝與視覺創作的本質。但同時也添加來自PEN系列延伸的「創意轉盤」,透過對應四款類比底片風格的彩色設定與四種黑白風格發揮對影像的想法。

考究與轉化的外型使OM-3更為細膩

▲雖然角度略有不同,不過OM-3頂部的6邊型基底也參照OM-1底片機的風格

▲三個轉盤的設計是參照OM-1底片機,模式轉盤、快門與後轉盤分別對應快門速度、快門與過片桿的位置

▲拍攝切換轉盤對應捲片器、電源撥桿的造型也參照OM-1底片相機

OM-3的外型說是以OM-1底片機為藍本絕對不是隨口說說,平整、無握柄設計的正面蒙皮設計正是OM-1底片機的風格,同時機頂的轉盤分配以及撥桿式的開關鍵也同樣取自OM-3;機頂左側的模式轉盤、與前轉盤整合的快門與外露的後轉盤,分別對應OM-1底片機的快門速度、快門與過片轉軸,左側的底片回捲轉盤變成了拍攝模式,而開關撥桿更是承襲OM-3的風格,同時機頂向下望去的六邊形基底雖然角度不進相同,但同樣呼應OM-1底片機的設計。

▲OM-3反而由於感光元件尺寸與M43鏡頭特色,整體尺寸與比例比更大片幅的復古相機更接近底片相機

可說是相當有趣的一點是、使用更大片幅的復古相機礙於現代化電子系統、翻轉螢幕、組件等配置,整體尺寸、尤其是機身厚度都遠大於當年的底片相機機身,加上為了新一代感光元件的解像力,即便是標準焦段的f1.8大光圈鏡頭也都直逼甚至超越以前的f1.4鏡頭,反而使用M43片幅、採用無反光鏡系統的OM-3在搭配旗下的f1.8系列鏡頭後更貼近底片相機的尺碼,其中像是筆者同步向元祐借用搭配的20mm F1.4 Pro更接近以往底片機搭配50mm f1.4的樣貌。

▲金屬轉盤的手感極佳

▲OM-3的設計師在造型考究與轉化勢必下了不少功夫,否則也不敢強調以OM-1底片機為藍本

▲蒙皮的紋路類似於底片相機的蛇紋,與現代化相機的紋路不同

而且作為定位在高階機的OM-3於材質用料也不含糊,不僅在機身大量採用金屬材質,關鍵轉盤也同樣使用金屬材質進行加工,這也表示OM-3不會如一些低階復古相機一樣在使用一段時間由於漆料剝落透出底部的塑料材質;此外機身的蒙皮也是考究上個世紀底片相機使用不規則且質感較硬的類蛇紋紋路,與當前OM-1、OM-5系列的現代化相機的軟性紋路蒙皮設計截然不同;不過從Olympus鐵粉的內心,還是會希望軍艦部上的OM-System換回Olympus字樣吧。

▲維持平整外型設計但又要容納BLX-1電池之下,OM-3剩餘的空間僅容配置單記憶卡槽

OM-3的機身設計看似類似OM-5,整體尺寸小於OM-1系列,不過卻是目前OM System最寬的一款M43相機;機身偏寬不僅是使整體更趨近OM-1底片相機的比例,更重要的是藉此容納與OM-1系列同級的BLX-1大容量鋰電池;因為OM-3設計並未具備凸出的握柄,故原本為具有握柄機身設計的BLX-1電池需轉向90度才有空間安裝;不過較為可惜的是由於容納BLX-1後的左側機身僅存些許空間,OM-3僅支援單記憶卡槽,而非OM-1系列的雙卡槽配置。

▲E-M5系列與OM-5系列用戶應該會覺得熟悉的按鍵布局,不過由於機身較寬、按鍵分布相對更開

▲採用外掀多角度翻轉LCD,原來OM System在中國註冊的名字稱為奧之心數字科技株式會社...

▲按鈕可自訂的部分相較OM-1少,不過一般使用也相當夠了

在極度復古的正面與頂部,OM-3的後方必然是現代化數位相機的布局,畢竟沒有幾家品牌敢像徠卡M11-D Typ-262一樣大膽取消後方電子觀景窗,其它數位相機膽敢效法絕對會被嘲諷東施效顰;OM-3的機背布局幾乎是OM-5的調整版本,拇指下方的四個按鍵與十字鍵受惠較寬的機身有著更擴散的布局,除了搭配OM-3更為平面的機身更好操作以外,在盲按時也更為明確;另外翻轉螢幕也採用現代化的外掀多角度設計,能夠因應不同拍攝需求調整。

幾乎等同OM-1 II的電子系統

▲電子觀景窗略遜於OM-1,與OM-5同級

▲電子系統與介面比照OM-1系列

▲藝術濾鏡當然也是不可缺的

▲支援與OM-1 II相同的Live GND合成

▲同樣可進行多個角度的漸層ND濾鏡模擬,比起OM-1 II的用戶感覺OM-3用戶會更重視這個功能?

▲支援OM-1同級的AI辨識功能

同時,OM-3的電子性能則有著直逼OM-1 II的高規格,OM-3繼承OM-1的20MP LiveMOS堆疊式感光元件,以原生80MP全時畫素合併提供高畫質、高感光度的表現;OM-3則由於產品定位、機身尺寸在部分性能略有妥協,不過皆是與畫質無關的部分,包括較低的最大連續拍攝張數以及略遜一階的機身防手振效果,但不僅有著與OM-1系列同樣的電子對焦系統,還有著OM-1 II的模擬漸層減光鏡功能,唯獨14bit RAW僅能透過高解析合成模式輸出。

▲底片模擬可進階改變不同色彩的比重

▲黑白色調同樣可針對不同色彩進行加權的調整

然而在冰冷的硬體規格之外,OM-3的「創造力」才是與OM-3不同於OM-1與OM-5的關鍵,自PEN系列發展而來的創意轉盤是使得OM-3與眾不同的地方;只要轉動創意轉盤,OM-3即可迅速在標準色彩、創意色調與彩色底片及黑白底片模擬之間變化自然,同時還可透過轉盤針對色調、強度等進行微調,可直接在機身創造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色調,同時唾手可得,不須拍攝RAW檔後再透過電腦編修套用,使用創意轉盤就可隨時發揮對照片色調的想像力。

除了高性能還多了即席創作力

▲裝載20mm f1.4 Pro的OM-3遠看很類似裝有舊式50mm f1.4鏡頭的底片相機

筆者此次搭配的是OM System M.ZD ED 20mm f/1.4 PRO旗艦級定焦鏡,介於標準與小廣角之間的等效40mm焦段,輔以最大達f1.4的大光圈,可在日常拍攝題材在廣視野與聚焦之間活用,同時這款鏡頭除了高銳利、高解析的特質,也具備OM System Pro系列鏡頭一貫在全開光圈可營造奶油般散景的特性。此外搭配OM-3的尺寸也在好看、好握與容易攜帶的平衡點,畢竟OM-3較為扁平的正面若搭配高階長焦或高倍變焦鏡頭就不太好握了。

▲不知道是不是錯覺但覺得OM-3的對焦速度與精度似乎略優於OM-1 II?

雖然OM-3的感光元件、引擎與OM-1 II及OM-1相同,但也許是OM-3的對焦邏輯還有進一步微調,對比先前評測OM-1 II的印象,OM-3的對焦速度似乎更快、更準,雖然幅度不像OM-1 II與更新到v1.07版前的OM-1明顯,但在類似的場景與顯然OM-3有對焦略快、準度更為可靠的跡象,倘若不是筆者個人的感覺錯誤,也許可期待OM System後續將新的對焦演算邏輯更新到OM-1 II與OM-1上。

在影像表現部分,OM-3也不愧是使用OM-1等級的硬體與電子系統的產品,筆者一直認為OM-1的感光元件可說是M43系統在影像品質與高ISO可用度的分水嶺,相較之前的機型大幅改善高ISO表現以及細節的解像;使用同一套感光元件與電子系統的OM-3也同樣有著相同的優點,即便直接使用JPG格式輸出也能獲得出色的畫質,這對於追求可在機身進行影像創作的OM-3更為重要。

從實拍的照片可以感受到OM-3的高水準影像品質,但更重要的是只要轉動創意轉盤就可在多種風格色彩之間變化自如,同時輔以即時預覽能夠在按下快門前確認效果是否接近自身的想法;筆者認為OM-3可說是搭配OM System一系列高品質廣角至標準焦段定焦鏡頭的絕佳選擇,除了搭配起來好看、好握,藉由高畫質、大光圈的定焦鏡結合OM-3高速對焦系統、可變換自如的色調,無論是捕捉一瞬間的街拍或是守株待兔的定點拍攝,皆可獲得出色的成果。

不過畢竟OM-3的機身設計相對OM-1系列優先以設計感為優先,筆者認為在按鈕編排的操作性與手感仍稍稍略遜OM-1系列,但如果原本使用的相機為E-M5系列、EM-10系列或OM-5,OM-3,OM-3的操作性大致上不會差太多;不過筆者認為OM-3的電源撥桿還有創意轉盤的阻尼都有點高,尤其轉動面積略小的創意轉盤比筆者預期的費力,但應該是考慮到耐用性與避免誤觸的設計。

放不下對M43的成見就難以理解OM-3的美好

▲Olympus死忠用戶一致認為的缺憾:軍艦部的OM System標誌

可以想見OM-3達2,000美金、台幣6萬元的價格,勢必使許多不熟悉當前M43系統性能、或長期處在非得35mm全片幅系統不可的用戶乍舌;然而M43相較更大片幅的系統最大的優勢是搭配鏡頭之後的機動性;畢竟一款足以發揮現行全片幅元件性能的鏡頭都有一定的份量,倘若為了追求輕巧犧牲畫質退求其次選擇無法發揮全片幅元件性能的鏡頭,筆者實在想不出為了全片幅而全片幅的意義。

▲雖然OM-3的右手握持手感相較更大片幅機種好很多,不過偏向平面設計搭配更大的鏡頭仍不像OM-1系列來的好拿

其次是採用復古設計的相機勢必會面對造型優先於握持感的問題,相對同級現代化機型如OM-3完全剃除握柄設計、或是採用相對小面積的握柄,然而在為了高質感使用較多的金屬組件造成先天重量難以減少、又還有著電子系統產生的一定厚度,全片幅復古機型對於握持的右手又會產生難以握持的問題,然而為了提升握感又透過額外配件提升握持感,不僅使重量疊加、外型也失去原本的美感,當然沒有所謂的對錯,只要用戶能接受、願意帶出門就好。

質感、性能兼具也勢必反應在價格

OM-3的優點在於相對其它同價位競品為等同中階機身的性能,OM-3撇除一小部分影響不大的差異,基本上可視為換了外型的OM-1 II,這也意味著在影像品質、對焦速度與系統反應都不會因為復古的外型而被犧牲;筆者認為OM-3相當適合對於沒有頻繁操作機身設定功能、但對於對焦性能、影像品質、機身可靠性不妥協的用戶。其實這樣的設計也令筆者憶起Pentax多年前推出的復古相機KP,只可惜KP仍落得領先時代太早、時不我予的收尾。

▲單卡槽可能是筆者唯一覺得OM-3可惜的地方

相較務實、著重機能性的OM-1系列,承襲OM-1底片相機外型風格的OM-3可說是一款外型絕美、性能毫不遜色的另類旗艦機,在OM-3可體驗到當前最高規M43相機的表現,但卻有著更為個性化的外型,還有隨時可套用的多項創意色彩,而且整體設計在考究與操作性設法取得平衡,既有宛若底片相機的正面平面設計,以及由於M43片幅較小、機身高度反而更貼近底片相機比例的美感優點,但也不因此影響手感或操作性,同時還兼顧電池續航力。

▲OM-3的客群是希望兼具經典傳承、質感、性能、畫質的用戶

當然筆者認為OM-3並非能冠得上「超值」的相機,當前OM System相對超值的應該還是庫存已經逐漸減少的OM-1,平心而論,OM-3是一款對得起定價的藝術品級旗艦相機,看似偏高的價格反應在其頂級電子系統與性能與精緻、充滿細節的外型,倘若不追求性能與高ISO表現,當前仍在販售的E-M10 IV與PEN E-P7也都有出色的設計感,而OM-3則鎖定最佳拍攝體驗與工藝品般外型都想兼具的品味攝影者。

 

OM-3 單機身 (公司貨)

【OM SYSTEM】OM-3 單機身 (公司貨)

 

NT $59,990

 

本文章所有內容均由編輯撰寫,我們可以由閱覽者的點擊購買行為中獲得由第三方平台提供的導購分潤收入。文章上的資訊是文章發布當下的資訊,目前可能已有變化,詳情請參閱購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