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三角ATH-R70xa開放式監聽耳機評測,輕盈、通透但對前端要求較高的高階開放式監聽耳機

2025.03.11 02:32PM

鐵三角Audio Technica在2015年推出一款對後續產品相當重要的開放式監聽耳機,即是ATH-R70x,雖然ATH-R70x定位在專業監聽使用,不過其中性的特質與出色的表現催生了鐵三角後續的開放式鑑賞耳機發展,其中旗艦級開放式耳機ATH-ADX5000與ATH-ADX3000皆是借鑑ATH-R70x的開發經驗而來;在ATH-R70x推出屆滿十年,鐵三角宣布推出新一代的ATH-R70xa,在同樣以高階錄音室需求為基準,強調進一步針對音質、舒適性進一步增強。

▲鐵三角當前當家旗艦耳罩耳機ATH-ADX5000正是自ATH-R70x的開發經驗發展而來(圖片來源:鐵三角)

▲ATH-R70xa的盒裝

▲需先將兩側打開後才能進一步開啟盒頂

▲採用盒中盒的包裝

▲內盒設計的保護性不錯,比Sony MDR-MV1僅透過布料包覆的防護性好不少

▲為了避免金屬支架與框架敲擊磨損,在包裝內還是有一片塑料貼紙保護

▲盒裝配件包括絨布收納袋

不同於ATH-ADX5000與ATH-ADX3000等鑑賞型耳機,ATH-R70xa仍是為專業錄音室環境所開發的產品,採用簡約、堅固、輕盈的結構設計,同時也著重容易維護的特性;盒裝採用簡單的硬紙盒,內容包括ATH-R70xa、3公尺長的雙邊入線耳機線材,以及一個供保護耳機主體的黑色絨布收納袋。

▲ATH-R70x的設計是從鐵三角傳統結構變化而來,頂部採用兩片式翼狀襯墊

▲ATH-R70xa將支架加以重新設計,以更現代化、更舒適的方式呈現

▲鐵三角的銘牌位於滑軌的固定組件上

ATH-R70xa並非沿用ATH-R70x的機構設計,包括頭帶、支架皆進行重新設計,並把鐵三角標誌與產品銘牌自網罩挪到拉伸機構支架;原本自鐵三角經典款頭戴式耳機承襲的分離式頭頂襯墊與拉伸機構被取消,改以全新的滑軌式拉伸支架搭配頭頂的條狀頭帶支撐頭頂;依據筆者使用過舊式鐵三角頭戴式耳機的經驗,雖然分離式頭頂襯墊一開始使用仍相當舒適,但長時間則會分別在頭頂產生些許的壓力,至於新設計的表現如何?後面會再提及。

▲仔細看會發現框架僅有一小圈,顏色呈現深灰色(似乎類似於槍灰色)

▲頭樑開孔有助減輕重量

雖然ATH-R70xa看似體積不小,不過由於採用輕量化高強度金屬材質,同時包括頭樑、支架也皆有大量的偷輕設計,單體的外框也僅有一圈細細的邊框,使得ATH-R70xa不含線材的重量僅有199克,甚至相較與ATH-R70xa同步登場的平價版本ATH-R50x還輕巧;另外,雖然ATH-R70xa幾乎以黑色為基底,但細看還是會發現單體的外框有略偏深灰色。

▲耳罩雖然可拆,不過在裝回時需要花費些許時間

▲頭帶可輕鬆卸除,要記住預設是穿過兩個頭樑底部的開孔

▲頭帶使用磁吸方式吸附,不需工具即可更換

在可維護性部分,ATH-R70xa於容易耗損的部分皆使用可簡單拆除的設計,耳罩使用不須黏膠固定的套上式設計,不過由於套狀設計較長,在安裝時需要花點功夫;而支撐頭帶則是利用磁吸方式將頭帶穿過頭樑左右側最底部的兩個開孔後以磁吸方式固定,除了便於快拆以外,理論上追求個性化的玩家應該也可找尋客製化皮件訂製相容的設計。

▲採雙邊2.5mm入線

▲盒裝線材不分左右皆可自由插入

▲由於未看到左右側的連接線,筆者推測兩側的母座皆僅連接對應的極性

▲筆者認為由兩條獨立線材構成的原廠線應該可用於修改為平衡輸入,不過屆時連接到耳機一端就需標註左、右聲道

此外ATH-R70xa不僅因應趨勢使用可換線設計,同時其線材設計還是採用不分左右的雙邊2.5mm立體聲帶卡扣端子,只要把端子插入並旋緊即可使用;由於兩側並無機內線設計,筆者推測應該雙邊的母座僅連接到對應的聲道,而原廠線兩路應該都是立體聲通道都有接通的設計,耳機端的設計理論上可對應平衡前端設備,不過若要作為平衡連接使用,就需量測耳機內部過電的極性,屆時線材也需要標註左、右聲道。

▲ATH-R70xa的結構(圖片來源:鐵三角)

ATH-R70xa的結構設計是典型的背開放式設計(註:全開放頭戴式耳機會是類似AKG K1000的頭戴式喇叭),在單體後方完全開放,在官網可看到單體利用固定器固定在障板及框體,同時前方加入一塊帶有聲學開孔的金屬護蓋保護振膜;鐵三角強調ATH-R70xa的單體為新開發的45mm單體,可涵蓋5-40kHz的頻響範圍,可因應現代化Hi-Res級錄音可表現的頻率範圍,不過高達470歐姆的阻抗也意味著並非為一般隨身使用所設計。

▲ATH-R70xa的舒適性相當出色,頭頂、耳朵兩側即便配戴眼鏡在長時間使用都不會有顯著的壓迫感

ATH-R70xa應該是筆者使用過數一數二舒適且長時間也沒有配戴負擔的耳機,不僅拜耳機整體僅199克的重量所賜,其人體工學設計也進一步與輕量化設計相輔相成;雖然ATH-R70xa的頭帶不算寬,不過紡錘型的中央加寬設計適度地把重量更平均分散;當前ATH-R70xa的設計就已經相當出色但筆者也好奇如果再將頭帶中央部分加寬是否會更為舒適?

而大面積的耳罩雖然在初配戴會有幾秒的未貼合感,但旋即帶有彈性的金屬材質框體支架就會適度的轉到合宜的角度,加上纖維布料包覆的耳罩在長時間使用也僅有些許升溫;在低頭頂壓力與耳朵皆不感悶熱的情況下,筆者在分成上下兩段(約連續使用4小時)的工作時間使用、搭配適度的聆聽音量,皆未有一般耳罩耳機需要取下舒緩的情況。

▲ATH-R70xa的單體阻抗達470歐姆,在阻抗與驅動無法匹配的前端會導致低頻變成一大片

在提及ATH-R70xa的聲音之前,筆者覺得更要優先溝通的是ATH-R70xa並不是一款隨便連接就會出好聲的耳機,高達470歐姆的設定也正因應鐵三角官方在描述需要搭配耳機擴大機或錄音介面使用的宿命,倒也不是連接到具有自動阻抗匹配的智慧手機或電腦的音效輸出孔沒聲音,像是筆者搭配桌機時仍可達到充裕的音量,不過問題卻是搭配驅動力不夠的前端難以發揮ATH-R70xa的實力與真實樣貌。

筆者比較透過華碩Z790-I GAMING WIFI電腦主機板的外接式音訊輸出(實質上是ROG STRIX HIVE的USB音效),Sony Walkman NW-WM1AM2,筆者慣用的Geek Pulse DAC的三段增益調整,在阻抗匹配與驅動力對應狀況不佳的情況,會發現ATH-R70xa的低頻量感變得偏多但僅留於表面,在此狀況下潛不佳且會導致聲音變的浮躁、不耐聽;而在Geek Pulse DAC的高增益設定低頻顯得收斂、緊實,聲音則相當中性、平衡。

▲ATH-R70xa在正確驅動相當中性、均衡,且低頻有出色的下潛

在前端的驅動力與阻抗能夠匹配的情況下,ATH-R70xa能夠提供端正、中性、細膩的音色與細節,聲音不會有過於明顯的癖性(尤其相較典型的鐵三角耳機),三頻的呈現也相當均衡,同時空間的詮釋也相當精確,宛如耳外空間傳來的空間定位使得ATH-R70xa相當適合聆聽具有空間感的音樂類型,或是細細品嘗人聲ASMR,也呼應鐵三角官方強調ATH-R70xa是作為混音與母帶製作所需的可靠產品。

雖然高達470歐姆的阻抗需求對非發燒級玩家可能會是一個設備門檻,畢竟當前音樂聆聽設備的趨勢是走向高靈敏、低阻抗的設定,然而對於專業內容製作,高阻抗設定的耳機則有一定的必要性;倘若使用的監聽設備屬於傳統設備,高阻抗能夠有效抑制設備端或是電源產生的背景底噪,呈現更純淨(也就是俗稱更「黑」)的背景,能減少設備與環境對於監聽內容的影響,或是如搭配非金字塔頂端的真空管擴大機時也能有效的降低背景噪音。

▲470歐姆、98dB靈敏度與1,000mW最大輸入功率,是因應傳統大型錄音設備特性的設定

ATH-R70xa相較Sony推出的NDR-MV1,筆者認為兩者雖然皆定位在適合空間定位的監聽使用,不過產品設定的本質仍有顯著的差異,筆者後續會再以一篇內容介紹兩者的特質,不過簡單的說,ATH-R70xa是更適合有專門的耳機放大器等音響設備或是使用傳統錄音介面的使用者,而MDR-MV1則是能在隨身設備與當前免外接電源的USB錄音介面就有一定表現的產品。

▲ATH-R70xa可是日本製的哩

▲對於追求中性、優異空間感且有對應驅動設備的情況,ATH-R70xa是一款相當超值的選擇,不過若缺少前端則建議參考ATH-R50x

就結果來說,倘若本身就已經持有能對應高阻抗耳機的耳機擴大機,或是原本就還有一筆額外的設備添購預算,同時追求聲音的無癖性、空間感與能夠長期聆聽,筆者會相當推薦ATH-R70xa,且ATH-R70xa雖作為一款監聽耳機,定價超過萬元算是偏高,但若作為鑑賞耳機是相當物美價廉的,更別忘了ATH-R70xa甚至還是日本製的精緻耳機。不過倘若前端驅動力無法對應高阻抗耳機,則建議參考另一款針對新世代設備的ATH-R50x。

ATH-R70xa建議售價為11,500元,鐵三角當前官方提供13%優惠價,為10,000元:鐵三角PChome 24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