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星繼推出首款遊戲掌機MSI Claw後,自2024年COMPUTEX就開始預告新一代搭載Intel Core Ultra 200V的Claw 8掌機,而在2024年IFA微星正式將新一代掌機定名Claw 8 AI+,象徵除了娛樂以外也兼具Copilot+ PC的身分;在2025年初MSI Claw 8 AI+正式在台灣推出,筆者也藉機向微星借得測試機進行體驗,並與前一代進行設計的比較。
關於MSI Claw可見2024年的評測:微星MSI Claw電競掌機評測,採用基礎效能強大的Core Ultra H處理器的PC掌機(結尾有官方配件包開箱)
▲整體設計與COMPUTEX 2024曝光的原型機差異不大
▲增加到8吋視覺效果更好
▲擺在一起就能看出下方MSI Claw 8 AI+尺寸略大一些
相較第一世代的MSI Claw,MSI Claw 8 AI+雖然仍有類似的設計語言,不過除了換上砂岩色與黑色相間的配色以及由於使用8吋螢幕更大以外,整體設計也經過變動,其中改善握持的角度與頂部按鍵的設計,MSI Claw 8 AI+於前一代較被詬病的肩鍵與扳機鍵地按壓更為直覺、不會有前一版本手指要些挪動的情況。
▲MSI Claw 8 AI+後方仍有碩大的龍魂盾標誌
▲上方為Claw 8 AI+、下方為Claw
▲扳機鍵的角度與額外鍵的設計有很大差異
▲可看到左方MSI Claw 8 AI+的扳機更為突出
▲肩鍵設計也加大不少,另可看到扳機鍵還加入紋路提高拇指的按壓性
MSI Claw 8 AI+側邊線條不像MSI Claw採用斜角設計,機背設計不同於平整的正面,握持處具有立體紋路設計,握持手感更為舒適、好操作,不過後方的散熱孔則取消原本在金屬網施加象徵Claw的紅色爪印,但仍有象徵MSI電競龍魂的大型盾形設計,此外底下也同樣帶有吊飾孔可供搭配腕繩。
▲微星終於為MIS Claw 8 AI+配置較小的變壓器了(不過筆者還是會攜帶市面上的PD規範65W變壓器就是)
▲盒裝可拆解折成底座
▲由於產品後續還要歸還,筆者就沒實際把盒裝折成底座
值得注意的是微星也聽取消費者建議,MSI Claw 8 AI+不再搭配龐大且線頭分離的舊式電源供應器,而是使用較小尺寸的65W電源供應器,不過還是無法直接收入原廠選配的攜帶盒,另外盒裝內的硬盒也能折疊出放置主機用的底座,不過由於產品後續還要歸還就沒進行拆解組裝。
▲MSI Claw 8 AI+的新式收納包
▲配件組還有螢幕保護貼
▲收納包底下的設計可放置如microSD卡等小物
▲底座可立起供放置主機
▲前後兩版本收納包外觀對比,上方為MSI Claw的編織布料材質、下方為MSI Claw AI+的仿皮面收納包
此外微星針對MSI Claw 8 AI+也推出重新設計的硬質收納包配件組,包括帶有雷射紋的硬質收納盒、高透度螢幕保護貼;此版的收納包將表層自前一版的編織布改為平滑的類皮革,另外針對類比搖桿還有專屬的凹槽設計,同時底部可呈現立架模式,當欣賞影片或是搭配外接遊戲控制器時可利用收納包將主機直立放置。
▲比起前一代由於螢幕、電池雙雙加大,重量也多了一百克
此外MSI Claw 8 AI+將螢幕進一步加大到8吋,並採用120Hz 16:10(1,920x1,200解析度)的500 nits IPS觸控面板,也同樣支援VRR可變更新率,雖然因此使主機的尺寸加大些許,但搭配容量更大的80Whr電池,整體重量仍控制在795克,僅比7吋螢幕、53Whr電量的MSI Claw多了約100克,雖然稱不上超輕,但是大電量、大螢幕對於玩家而言能有助提升遊戲體驗。
▲頂部變成2路Thunderbolt 4,電源仍具備指紋辨識
▲另一側同樣為音量鍵與耳機孔
MSI Claw 8 AI+也進一步提升實用性,除了機頂的microSD卡插槽設計,MSI Claw 8 AI+還一併使Thunderbolt 4插槽提升為2路,能夠因應更多元的周邊裝置連接,即便是連接到不具充電功能或充電功率較低的外接顯示器,現在還保有額外的一路USB Type-C可供彈性搭配,同時對於有進一步圖形效能需求的玩家,Thunderbolt 4也能夠連接到外接eGPU增強遊戲體驗。
▲兩代的按鈕呈現形式都是對應Xbox控制器
另外對於玩家最在意的控制器設計,MSI Claw 8 AI+同樣具備相容Xbox控制器定義的配置,後方還有兩個額外的可自定義鍵供活用,並在兩方的類比搖桿導入氣氛燈設計;此外包括類比搖桿、左右扳機採用霍爾效應元件,使經常被激烈使用的控制器與按鍵在此技術下比起傳統的碳膜技術組件更為耐用、精準。
▲MSI Claw 8 AI+使用Core Ultra 7 258V處理器
不同於華碩、聯想與Valve採用AMD的Ryzen Z系列晶片,微星接連兩世代的遊戲掌機皆選擇與Intel合作導入Core Ultra處理器,而MSI Claw 8 AI+採用的更是有著技術挑戰與突破的「Lunar Lake」架構的Core Ultra 7 258V處理器,強調於能耗管理更為出色,同時GPU性能也更為提升,為MSI Claw 8 AI+奠定良好的性能基礎。同時如同前面提到,在更出色的能耗管理輔以80Wh大電池,官方宣稱可提供長達28小時的影片欣賞、與低功耗模式約4小時的續航力。
▲Core Ultra 200V算是Intel大膽的嘗試,但嵌合記憶體設計將成絕響
Core Ultra 285V雖非專為遊戲掌機開發,但由於本身是針對輕薄、高效能筆電設計,鄉較前一代產品提升27% CPU效能、50% GPU效能,更重要的是能耗效率提升40%,加上更為先進、精密的電源管理方式,MSI Claw 8 AI+對比MSI Claw能夠進一步提升遊戲體驗。此外除了預設的AI自動模式與節能模式,玩家更可透過手動模式使其進入30W模式,進一步解放整體效能。
▲MSI Claw 8 AI+的內部設計,電池佔了將近2/5面積
此外,MSI Claw 8 AI+也採用比起MSI Claw更優異的散熱系統,採用基於雙風扇系統的內流式散熱系統,標榜能將氣流重新導向並兼顧內部元件的散熱,同時由於Core Ultra 200V平台將記憶體與處理器一併封裝,也能藉此受惠散熱器的直接散熱維持性能,在多數的情況也僅有微量的風扇聲,不過若切換至手動模式解放30W效能,風扇聲仍會比較明顯,這已經是此類微型掌機的宿命。
▲M.2 SSD不用拆卸散熱器即可換裝,但無法直接相容M.2 2280形式
▲Wi-Fi模組仍在風扇底下
▲上方為Claw、下方為Claw 8 AI+,兩者的散熱模組設計也有一定的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MSI Claw 8 AI+仍採用M.2 2230 SSD,無法直接擴充M.2 2280 SSD,不過其插槽設計終於不在散熱器底下(但Wi-Fi模組仍在風扇底下),後續要升級更大容量的SSD也不用再冒險拆除散熱器模組,畢竟不是每個玩家都有拆裝筆電散熱器的經驗,如前一代的設計恐怕會使一般消費者擔心不慎弄壞晶粒,同時也不確定後續重新塗抹的散熱膏是否合適;然而從玩家的立場,還是希望微星後續能從善如流提供原生的M.2 2280 SSD插槽。
▲MSI新版Center M介面,不過Claw 8 AI+並無預設的高效能模式,須自手動模式自行解放30W TDP與風扇
▲台灣販售的版本僅有單一規格,不過32GB的記憶體在遊戲掌機也是罕見配置
台灣販售的MSI Claw 8 AI+提供單一規格,為嵌合32GB LPDDR5X-8533記憶體的Core Ultra 258V,搭配1TB的M.2 SSD,並配有Wi-Fi 7與藍牙5.4,電池容量達80Whr,已經比許多輕薄筆電更高,也是因應遊戲掌機多半的使用情境會處在中或高效能、電池容量盡可能還是越大越好,尤其在執行AAA遊戲多需開啟30W模式之下,80Whr電池對比前一代53Wh電池的優勢相當明顯。
▲筆者是手動將所有選項調到最低搭配XeSS進行測試,FullHD下有些勉強但確實會動
▲保險起見建議降到1,280x800解析度
▲筆者推測也許正式版的防盜版措施也稍微影響性能
▲AI平衡模式的跑分表現
▲30W模式的跑分表現
▲AI平衡模式模擬遊戲的續航力約3小時
▲30W TDP模式模擬遊戲續航力約2小時
在實際的體驗部分,MSI Claw 8 AI+受惠於Core Ultra 7 285V的加持以及高達32GB的記憶體能提供16GB+16GB的記憶體組態,相較MSI Claw的Core Ultra 7 155H明顯提升許多;另外使用PCMark的續航力模擬,啟用AI智慧管理、未關閉氣氛燈與一半亮度設定,AI平衡模式的遊戲模擬約可達3小時續航力,而啟用高效能的遊戲模擬約為2個小時左右,至於文書模擬筆者就沒額外測試了,畢竟這部分應該不是選擇遊戲掌機的族群在意的地方。
▲首都高Battle雖然畫質會有些犧牲,但筆者體驗覺得整體的流暢性是可接受的
▲GTA增強版在高等設定的FullHD居然有60fps
▲不知為何絕地戰兵2無法監測FPS,不過30W模式低特效進入遊戲也沒有明顯的卡頓
▲無雙起源在關卡中多為30fps至40fps左右
▲魔物獵人切到最低的開頭動畫後約40fps左右
▲營地多為20fps至30fps之間
▲狩獵場地約30fps左右
除了跑分以外,在遊戲的體驗也相當有感;筆者在遊戲體驗主要利用手動設於30W模式與低特效同時可以的話啟用XeSS下,真三國無雙:起源體驗版在最低特效FullHD下的遊戲約在30fps至40fps之間徘徊,近期熱門的Monster Hunter:Wilds設定於720p則約略為24至30fps左右,首都高Battle約為30fps至40fps前後;至於俠盜列車手V近期釋出的增強版,則可在高等特效FullHD達到幾乎穩定60fps表現。
在遊戲時也受惠記憶體整體較大,系統記憶體有更多的餘裕,唯獨可惜的還是Intel並未採用統一記憶體架構,否則能更善用高達32GB的總記憶體容量,或是如果能選擇改為變成8GB VRAM+24GB System組態也是個不錯的選擇,畢竟以FullHD+解析度的螢幕也不太有遊戲需要使用超過8GB的VRAM(或是即便有、恐怕Arc 140V GPU也無法負荷。
▲前後兩代的升級是相當有感的,不僅止於硬體規格也包括操作性
但整體而言,雖然可看到微星很努力地提升使用體驗,Core Ultra 7 285V的效能確實也有明顯的提升,但Intel的驅動程式以及遊戲最佳化的表現還是對比AMD來的落後一些,另外XeSS也還未提供幀生成功能,在部分遊戲需透過選擇AMD的FSR獲得幀生成提升幀率;不過筆者有留意到Intel已經修復2024年評測MSI Claw時Monster Hunter World、Iceborne無法正確分配GPU記憶體的問題,顯示Intel並非沒有在努力,只是玩家想要的更多。
▲當前Claw 8 AI+的弱項應該是由於Intel對新遊戲的最佳化速度相對AMD慢,同時XeSS增強功能的普及也比FSR來的弱
如果希冀遊戲掌機能有著具有獨立顯示的電競筆電般的效能,現階段仍沒有一款裝置能有類似的表現,即便AMD推出效能相當出色的Ryzen AI Max處理器,達100W的能耗仍非掌機等級能夠負荷;筆者認為當前PC掌機的主要目的仍在於可將PC遊戲帶著走的功能,並提供在7吋至8吋螢幕一定程度的遊戲體驗,倘若想在遊戲掌機獲得更好的視覺效果,筆者會建議搭配如GeForce Now或是Steam Link等串流方式自高效能系統串流。
▲如果為了AAA全特效遊戲體驗,筆者建議可透過串流方式自雲端或高效能PC進行遊戲
像是筆者現在的使用方式,就是在辦公室中午休息時打開Monster Hunter Wilds,並選擇對於操作比較寬鬆的武器與黑蝕龍以外的任務輕鬆打一場,雖然24fps至30fps相對在家中的高性能PC遊玩還是有些差異,不過至少玩起來還算是流暢的,而且在狩獵的過程雖偶而會出現一瞬間卡頓,但還不至於影響到狩獵過程。
▲乍看之下會認為Claw 8 AI+可能握感較差,但實際上反而更舒適
▲握柄的角度略微不同
另外也由於搭載Core Ultra 7 285V平台,MSI Claw 8 AI+也與Claw 7 AI+同樣成為少數低於3萬元以下的Core Ultra 200V筆電,也表示只要外接螢幕、鍵盤與滑鼠,MSI Claw 8 AI+就是一台具有32GB搭配1TB儲存的出色迷你電腦主機,放眼目前市場上3萬元等級的新款筆電,也鮮少有配置32GB RAM搭配1TB儲存的機型。
▲受到最高30W功率限制當前遊戲掌機仍不比獨顯電競筆電,不過已經足以在外流暢遊玩許多PC遊戲
另外雖然微星官方也同步規劃基於MSI Claw的MSI Claw 7 AI+,雖然處理器同為Core Ultra 7 258V,不過除了電池容量維持與前一代相同的53Whr,Wi-Fi模組也降為Wi-Fi 6,考慮到兩者僅有2,000元的價差,筆者個人認為除非對於約100克的重量差異非常的堅持,否則Claw 8 AI+仍有較好的遊戲體驗。
微星MSI Claw 8 AI+建議售價為28,900元:微星,PChome 24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