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話題AAA作品將至,選擇PC平台、家用主機遊玩各有優劣

2025.02.17 05:12PM

對於遊戲玩家來說,2025年應該會是相當興奮的一年,許多話題AAA作品將接連推出,諸如上半年的Monster Hunter:Wilds,下半年的俠盜獵車手VI(GTA VI),還有很有機會推出的Death Stranding 2(死亡擱淺)等等,不過每每到有想玩的熱門作品的時刻,對於一些電腦許久未升級、遊戲機也還停留在上一個世代的玩家再次陷入購買全新PC主機或是新世代遊戲機的兩難,雖然小孩子才做選擇、大人全都要,但畢竟以一般玩家的情況可能還是會只有一筆可動用的預算,筆者以個人的想法針對兩個平台各自的特色提供一些想法。

家用主機派:相對低廉的硬體成本、不須花腦設定但也有些受限

▲雖然PS5 Pro價格相對PS4 Pro當時高漲不少,但充其量也就是一張中高階顯示卡的價格

在PlayStation 3世代以前,家用主機在遊戲最佳化的優勢相當明顯,幾乎能實現當時需要相當高階規格電腦才能達到的流暢度,不過隨著PlayStation 4世代採用PC主流的x86 CPU架構後,PC硬體在多重刺激下加速發展,需要控制硬體成本的家用主機漸漸不再有壓倒性的優勢,尤其到了PlayStation 5世代,雖然達到同級水準的PC主機的價位還是更高一些,但PC硬體世代更迭的速度快、AI技術加持等,PS5世代的遊戲體驗優勢也不再像過去一面倒。

▲雖然Xbox Series S的效能一般般,但卻可能是能夠執行2025年熱門AAA作品的最平價系統

家用遊戲機的價值仍在於其整機價格很接近能提供相同影像水準的顯示卡,如PS5新型主機的零售價約略為GeForce RTX 4060 Ti單一張顯示卡的價格,而PS5 Pro則差不多是GeForce RTX 4070 Super單卡的價格,等同一台完整的系統約略還是有同級單一顯示卡的影像水準,而且更不用說家用主機由於機構最佳化設計,體積也相對主流規格的PC主機更小巧(當然願意多花一些錢PC主機還是可以兼具小體積高效能),且還附帶一只零售價約2,000元的搖桿。

另一個家用主機的優勢則是在於玩家在遊戲畫質的體驗沒有甚麼選擇,雖然對於熱血玩家這是兩面刃,家用主機就只能依據遊戲開發商為主機硬體調整的影像設定遊玩,只不過由於當前還多了4K、光線追蹤這兩個項目,新一代遊戲機的部分AAA遊戲則提供玩家可選擇流暢度優先或是畫質優先,對於玩家而言等同開機、最多從兩種設定擇一就可開始遊玩,也不需像PC顧慮怎樣的硬體組合開關哪些設定能夠提升幀率。

▲筆者認為現在平台內容獨佔仍有龐大玩家吸引力的恐怕剩下任天堂的平台了

不過家用主機對於玩家的問題則是需要繳納服務費才能進行連網多人線上遊戲,畢竟這也是遊戲機能夠壓低價格販售的關鍵之一,透過付費服務的方式向玩家持續收取費用,但同時也提供線上平台維持營運;以往玩家對此模式比較沒有太多意見主要是家用主機獨佔的熱門作品多、加上當時的時空情境相對有不錯的連線品質,但隨著許多AAA大作同步跨平台推出或在家用主機獨佔一年後於PC平台推出,同時PC平台當前的連線品質也沒有大問題,加上適逢Capcom 2月份第二次Monster Hunter:Wilds公開測試首日PSN停擺,恐怕也引發一部分玩家不滿。

PC玩家派:單價較高換取自由、彈性、可升級的兩面刃特質

▲PC主機的優點在於配置的彈性與升級的容易度

採取零組件開放的PC遊戲平台向來都是具有自由、彈性與可升級的優勢,同時隨著近年硬體規格世代更迭迅速,只要預算充裕,要搭配出超越當前世代遊戲機等級的硬體並非難事,更何況無論是PS5或是PS5 Pro,實質上的圖形硬體水準等同於推出之際的中偏高階,但除了原本就還有金字塔頂端的旗艦級產品外,也在問世不到一年的時間市場上的顯示卡又歷經一次的架構改朝換代。

倘若直接對比硬體架構,PS5與Xbox當前世代的CPU為8核心Zen 2架構,約略等同Ryzen 3000系列的水準,考慮到遊戲機的平台最佳化落差,理論上玩家只要選擇Ryzen 5000系列或差不多世代的12代Core的8個性能核心產品,應該就會有同級的運算性能;至於儲存部分應該就僅需搭配PCIe Gen 4 SSD的傳輸性能就差不多了,剩下的就看顯示卡想要怎麼搭配;不過這是單純只論硬體配置層面。

▲雖然PC的遊戲畫質與流暢度要優於家用主機不難,但付出的代價就相對高出不少

但對於不常接觸硬體、同時預算也不是特別充裕的玩家,就很於容易道聽胡說之下在硬體選擇的資源分配失衡,如選擇攻頂等級的處理器但降低記憶體、GPU的配置,或是整套系統都是高階配置但電源供應器選擇較沒有保證的品牌,這些都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雖然也可選擇市面上的套裝電腦或店家配置的系統,但這就會牽涉到套裝系統的選件是否合適。筆者的朋友曾在線上平台購買套裝電腦時,電腦內有安裝加贈的SSD但卻沒把排線插上,導致他誤以為新電腦有SSD但讀取仍相當慢。

▲套裝電腦與店家配好的主機雖然省事,不過不見得規格合乎需求或在看不到的地方有些尷尬的配置

PC平台對於玩家而言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軟體與設定方面,雖然這也是PC平台的樂趣,而且許多遊戲都已經預設幾種預設的設定配置,然而不同品牌不同等級的處理器、GPU等等各有擅長與不擅長的特效,如果要達到最佳化的體驗還有許多需要注意的細節,如果對這些設定沒有基本的認知或不想花費心思,可能看到密密麻麻的特效設定項目就會覺得頭痛不已。不過如果並非畫質優先,確實透過微調能夠在非最新的主流級硬體實現一定的流暢度。

此外,PC平台的遊戲控制方式也較為多元,尤其目前無論Xbox、PlayStation或是任天堂Switch的搖桿皆能在PC平台使用,加上基本的鍵盤滑鼠組和與原本就有豐富的第三方搖桿資源,玩家在輸入介面的選擇性相對家用主機來的多元,玩家可自個人偏好、遊戲類型等條件挑選自己首選的輸入裝置,而非像是家用主機雖有第三方控制器但還仍須確定具有相容性。

PC內容的多元性與家用主機優先推出的搶先性

對於以往遊戲玩家而言,會選擇特定的主機多半是由於平台獨佔,不過近年遊戲永久獨佔的情況幾乎只會出現在任天堂的遊戲機上,無論是PS5或是Xbox的遊戲已經鮮少有完全獨佔的情況,或是即便是作品完全獨佔但也多半不會是吸引消費者非得在該平台遊玩的誘因;然而仍有許多大作採取先在家用主機推出一陣子(有可能是數個月、也可能是數年)才推出PC版本的策略,例如俠盜獵車手VI就確定會延續慣例先在家用主機推出。

對於遊戲是否重視能否在第一時間玩到,有時候會成為玩家決定選擇家用遊戲機與PC平台的關鍵,但如果像是此次Monster Hunter:Wilds選擇全平台同步推出,對於玩家也就會相對方便一些;另外考慮到具有連線對戰功能且有PVP(玩家對戰玩家)的遊戲,PC平台相較家用主機平台則會有另一層問題,即是作弊修改的隱憂,例如筆者的好友群最近回鍋遊玩PC平台碧血狂殺2的線上模式,就屢次遇到使用修改器惡意進行屠殺與影響他人遊玩體驗的玩家,但當前Rockstar Games幾乎是放棄處理PC平台的作弊問題了。

不過另一個對PC玩家的誘因也是在於PC的自由性,包括可增強視覺體驗的MOD,或是提升操作體驗或增加支援語系的第三方UI與語言包,尤其對於部分小眾遊戲,透過這些MOD有助於提升遊戲體驗、提供更直觀的資訊與能夠了解遊戲的劇情等,或透過MOD方式使老遊戲的體驗能夠煥然一新,可一定程度對遊戲進行修改也是許多PC玩家始終堅守PC平台的因素。

沒有絕對的正確,而是選擇合適的平台

▲全部都擁有就沒甚麼選擇的必要了,不過並非所有遊戲玩家都那麼熱血

用甚麼平台遊玩沒有絕對,就如前面提到某些玩家會選擇持有全部的遊戲平台,不過在通篇內容中,筆者也想傳達家用主機應該不至於如一些「專家」所稱將要退場,即便當前家用主機的銷售狀況或許不如以往、PC平台的玩家也確實有增加的跡象,然而家用主機仍有許多暫時難以取代的特質。

▲PlayStation架構師Mark Cerny曾提到PS5 Pro為了開發的一致性(主要是希望不要動用著色器編譯)仍選擇沿用RDNA 2的基礎進行增強,而非使用RDNA 4架構

家用主機的優點在於硬體的一致性,就如Sony的PlayStation架構師也在訪談中提到為何PS5 Pro的GPU架構仍是以PS5的RDNA 2進行修改而非導入新一代RDNA 4,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降低同一世代遊戲機開發的複雜性,即便PlayStation 5推出至今,遊戲開發者也僅需針對兩種不同的硬體配置進行最佳化,相較PC平台複雜的硬體組合會減少許多相容性問題的發生,更不用說近期AAA遊戲在上市初期針對特定世代硬體發生衝突或效能不能明顯發揮的情形層出不窮,遊戲主機平台不敢說沒發生過,但相對少很多。

▲目前適逢新舊世代顯示卡交錯期,許多顯示卡產品也陷入短缺或價格哄抬的狀況

目前家用遊戲機的優勢已不再是提供最頂級的視覺享受與流暢度,反而高規格的PC能夠具備壓倒性的畫質與幀率,但遊戲機的好處仍舊是因為單純,無論對於遊戲開發或是玩家而言,遊戲機是開箱可用的裝置,不須了解各種硬體排列組合的影響(例如舊CPU與通道無法發揮新顯示卡的效能),也不用記得手動針對各種硬體驅動程式更新(畢竟主機更新就是一整包更新而且還多半強破不更新就無法使用),簡單明瞭、只要付錢開機即可了事。筆者個人也傾向在2025年多款話題作品推出後,家用主機的銷售應該會有一波高峰(尤其PC平台新一代顯示卡當前呈現緩不濟急與炒作的情況)

不過筆者目前則是傾向PC平台遊玩,一方面是筆者的系統仍會在約三年左右進行更新升級,且多半會選擇比主流再略高一些的規格,加上當前遊玩還會與遊戲圈的好友透過群聊軟體溝通,還有租屋的地方空間不大僅能配置單個顯示器,加上目前筆者遊玩的遊戲多為跨平台發行甚至還有僅限PC平台的內容,導致相較PlayStation 4時代筆者開啟PlayStation 5的比重已經下降,使得筆者當前對於熱門新作品越來越傾向PC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