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 mini ITX主機板評測,對高階玩家剛好夠用的規格、與X870-I各有千秋

2025.01.09 06:33PM

華碩在AMD解禁主流800系列主機板晶片組B850與B840的同時,公布使用B850晶片的mini ITX主機板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雖然不少玩家可能會考慮價格選擇600系列晶片的ROG Strix B650E-I GAMING WIFI,然而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在布局仍有相當的提升,且如果考慮到整體功能也與更高階的ROG Strix X870-I GAMING WIFI各有千秋,對於裝機使用的機能性不遜於ROG Strix X870-I GAMING WIFI。

▲整體設計承襲ROG Strix mini ITX中階晶片主機板的布局,M.2插槽為一正一反

▲對一部分玩家相當重要的多聲道支援與光纖輸出功能

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延續ROG Strix B650E-I GAMING WIFI的中高階晶片組主機板布局,也就是採用正面第一條M.2插槽、反面第二條M.2插槽的配置,此外也不像旗艦級主機板支援外接多功能控制器ROG Strix Hive,但對於偏好以主機板音訊連接桌上型喇叭的玩家雖然少了ROG Strix Hive的音量控制,不過能將音源線直接連接到主機板;此外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還支援多聲道與保有獨立的光纖輸出,對特定族群也很重要。

▲第二條M.2插槽在背面,不過實際使用要解決機殼背板與散熱等問題

▲後方的USB Type-C為20GB規格而非高階晶片支援的USB 4,不過仍有CMOS清除與免處理器的USB BIOS更新功能

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搭載的B50晶片定位在X870等級以下,與B650E規格相當類似,不過規格少了一路的4x PCIe GPP,但別擔心,畢竟mini ITX也用不滿PCIe通道,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仍在正面提供了PCIe Gen 5 x 4 M.2,反面則是提供PCIe Gen 4 x4 M.2;雖然華碩mini ITX在前後各一條M.2 SSD的布局是中高階晶片組主機板設計,現在頂級晶片的ITX主機板皆為正面雙M.2 SD槽,不過回到幾年前則已經是頂級主機板的配置。

▲第一條M.2插槽堆疊在晶片組散熱片上方

▲包括晶片、電容、I/O等音效區塊位於子板,前面板的音效連接埠也在子板上

▲子板透過金手指與底部連接,不像早期使用軟排線

雖然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的設計不若ROG Strix X870-I GAMING WIFI誇張,不過仍具備針對供電的大面積金屬散熱片與主動風扇設計,另外正面的第一條PCIe Gen 5 M.2插槽也同樣利用子版方式堆疊於B850晶片組散熱片上方,同時音效架構也同樣位於第一條M.2 SSD的載板上,這張子板與底下主板是透過金手指插槽連接,也是近年這一類中高階mini ITX主機板設計的趨勢。

▲雖然功率級總相數與X870-I相同,但主要相位規格自110A減少為70A

▲為了因應新一代高階處理器的供電需求與mini ITX主機板較為聚熱的特性,仍具備主動風扇

在供電部分,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帳面配置的功率級看似與ROG Strix X870-I GAMING WIFI同為10+2+1,不過受到產品定位的差異,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的功率級為10(70A)+2(70A)+1配置,較ROG Strix B870-I GAMING WIFI的10(110A)+2(110A)+1配置還是有些落差,然而倘若以不超頻為前提,依照當前Ryzen 9000高度能源效率的表現也綽綽有餘。

▲正面的M.2使用便利的Q-Lauch,並且針對雙面顆粒SSD有可卸除的底部散熱片

此外雖然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也在第一條M.2 SSD的固定使用新一代Q-Lauch免工具設計,並輔以相當厚的上半部散熱片,同時也有針對雙面顆粒的可拆卸式底部散熱片,不過後方的第二條M.2 SSD則仍須使用小螺絲固定;另外PCIe x16插槽導入方便的Q-Release Slim結構,W-Fi 7天線也使用快拆型的Q-ANTENA,主機板後方也有一鍵Clear CMOS與免處理器的USB BIOS更新功能;整體皆有著ROG Strix等級應有的便利性。

▲相較X870-I多了一個額外的風扇連接埠,可用於分開機殼內的進排氣風道或提供SSD主動散熱

▲前面板連接埠仍位於主機板而非FSP子卡

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相較旗艦級的ROG Strix B870-I GAMING WIFI還多了一個額外的風扇連接埠,也更能因應主機殼的進、排氣風扇做獨立設定,或是使用PCIe Gen 5 SSD時,利用主動風扇為PCIe Gen 5 SSD提供額外的解熱,畢竟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不像ROG Strix X870-I GAMING WIFI還有額外的M.2 SSD模組的小風扇,倘若真的要搭配PCIe Gen 5 SSD並裝機,除非使用下吹CPU散熱器,否則SSD的發熱勢必要設法解決。

▲開啟EXPO與AI OC的Ryzen 7 7800X3D得分

▲除了EXPO與AI OC外再開啟X3D Gaming Mode的表現

筆者在此次測試簡單的搭配AMD Ryzen 7 7800X3D,芝奇Trident Z5 Neo RGB
DDR5-6000記憶體,美光Crucial T700 2TB SSD進行測試,並在BIOS開啟系統的AI OC、EXPO等簡易性能提升技術;雖然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的供電相較ROG Strix X870-I GAMING WIFI還是降級一些,不過對於Ryzen 7等級的處理器仍相當充裕,甚至應付Ryzen 9系列只要不是處在長時間滿載應該也沒有太大的問題。

▲左為B850-I,右為X870-I

▲左方的B850-I相對右方X870-I由於正面M.2僅一條,對高階風冷散熱器也比較沒干涉

▲底下為X870-I、上方為B850-I,高階板的I/O還是更豐富些許

若將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與ROG Strix X870-I GAMING WIFI進行對比,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在規格上供電略低一階,兩路的USB Type-C為USB 20Gbps規格,板載少了一組面板用的USB 2.0,Wi-Fi 7為160Hz,要使用第二條M.2時安裝的限制較多,但多了一個額外的風扇連接器,還有支援多聲道與光纖輸出的內建音效,且由於正面僅有一條M.2插槽,故搭配風冷散熱器的限制也更少,倘若是設定在中高階的SFF系統也相當充裕了。

▲同樣裝機B850-I與X870-I各有千秋

以筆者設想的配置,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很適合搭配Ryzen 7級距或如Ryzen 9 9900X處理器,並以搭配單條大容量PCIe Gen 4 SSD建構風冷SFF系統,畢竟當前Ryzen 7、12核心Ryzen 9的發熱狀況與能耗控制良好,同時效能也足以支撐4K AAA遊戲所需的顯示卡,加上當前32GB、24GB DDR5記憶體模組、2TB SSD價格也都到了不錯的甜蜜點,除非有更高的CPU供電或需搭配兩條高性能M.2 SSD,或是需要USB 4的高速外接儲存需求,否則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的規格已是相當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