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在CES 2025如預期公布Blackwell世代的GeForce RTX 50系列,相較Ada Lovelace世代提高3倍AI效能、2倍光線追蹤效能與1.5倍渲染效能,並強調549美金的GeForce RTX 5070即有GeForce RTX 4090的效能,同時筆電版本的GeForce RTX 5070僅需一半的能耗即可達行動版GeForce RTX 4090效能;同時GeForce RTX 50系列也導入全新的中置PCB設計,使得Founder Edition的風扇設計乍看下與GeForce RTX 30以來相似,但整體設計概念則大為不同,此外黃仁勳也提到GeForce RTX 50系列的GDDR7來自美光。
▲GeForce 50獨立顯示卡首發四個等級,其中549美金的RTX 5070號稱性能媲美4090
▲GeForce RTX 50筆電自1,299美金起
GeForce RTX 50系列獨立顯示卡將自一月陸續上市,GeForce RTX 5090與GeForce RTX 5080將在1月30日上市,GeForce RTX 5070 Ti與GeForce RTX 5070將於2月上市,GeForce RTX 5090為1,999美金(台灣官網為71,990元起),GeForce RTX 5080為999美金(台灣官網35,990元起),GeForce RTX 5070 Ti為749美金(台灣官網26,990元起),GeForce RTX 5070為549美金(台灣官網19,990元起);搭載行動版GeForce RTX 50筆電除GeForce RTX 5070機型在4月以外,搭載其它三款GPU的機型將自3月陸續上市,GeForce RTX 5090機型自2,899美金起,GeForce RTX 5080機型自2,199美金起,GeForce RTX 5070 Ti機型自1,599美金起,GeForce RTX 5070機型為1,299美金起。
▲搭載1.8 TB/s的美光GDDR7記憶體
▲全新的GeForce RTX 50官方PCB設計更為緊湊
▲載板的位置更為置中,雙風扇皆在正面
從官方介紹影片以及黃仁勳手中拿著的GeForce RTX 5090 FE,可以看到相較GeForce RTX 4090的比例變得更為狹長,同時原本一正、一反的風扇全部轉為正面設計,官方爆炸圖則顯示GeForce RTX 50系列的PCB更為集中在顯示卡散熱器的中央,官方版本的散熱鰭片更接近左右對稱,不過到了第三方自製卡會變成甚麼樣子就還不確定了,但理論上即便上方的散熱器設計不變,底下與晶片接觸的散熱底座勢必要變更設計。
▲行動平台也同樣提供四個等級
▲行動版5090也有與行動版5090相當的效能,但僅需一半能耗
作為系列頂點的GeForce RTX 5090具備3,400 AI TOPS,而次旗艦GeForce RTX 5080則有1,800 AI TOPS,GeForce RTX 5070 Ti的效能為1,400 AI TOPS,主打的GeForce RTX 5070具備1,000 AI TOPS,如果從每每金效能計算,GeForce RTX 5080的投資報酬率終於優於GeForce RTX 5090,而GeForce RTX 5070以價格倍率也能算得上合理。此外在NVIDIA官網除了列出產品的基本規格以外,也看到GeForce RTX 50系列將支援DLSS 4技術。
▲NVIDIA官網提供的簡易規格比較
至於筆電平台的效能受到能耗限制略有不同,基本上可視為桌上型獨顯型號降一階的效能,其中GeForce RTX 5090行動版具備1,850 AI TOPS,而次旗艦GeForce RTX 5080行動版則有1,350 AI TOPS,GeForce RTX 5070 Ti行動版的效能為1,000 AI TOPS,主打的GeForce RTX 5070行動版具備800 AI TO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