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自2019年在日本市場推出MDR-M1ST封閉式監聽耳機後,又於2023年推出為空間錄音開發的全球版開放式監聽耳機MDR-MV1,而Sony又在2024年推出一款於國際市場銷售的專業監聽耳機MDR-M1,雖然型號會令人聯想到是否為MDR-M1ST的國際版本,不過除了同樣採用封閉式設計以外,MDR-M1與MDR-M1ST的調音風格卻大為不同,並非著重模擬二聲道監聽喇叭的近場監聽,而是空間較為寬鬆且更面向全球錄音室調音的多功能監聽耳機。
承襲MDR-M1ST的基本結構,但MDR-M1細節截然不同
▲MDR-M1共用許多Sony新世代監聽耳機的零組件
▲MDR-M1盒裝類似MDR-MV1,採用無塑料可再生材料包裝
▲盒裝的兩條線都是3.5mm立體聲,可透過螺紋轉接6.3mm立體聲
打開MDR-M1的包裝,其設計類似於MDR-MV1,與業務用盒裝的MDR-M1ST相較之下算是精緻一些,內容物則使用可再生包材包覆,可說是在Sony環境永續政策下的新一代包裝設計;除了MDR-M1以外,也許是受到MDR-MV1除了錄音室外也同樣獲得音樂愛好者的好評,MDR-M1直接提供1條2.5公尺與一條1.2公尺的單端立體聲線材,皆為原生3.5mm搭配6.3mm螺紋轉換器,無論是在工作室或是隨身使用皆相當方便。
▲MDR-M1無論名稱、外觀都會以為是MDR-M1ST的國際版
Sony自MDR-M1ST、MDR-MV1至此次推出的MDR-M1都是採用新世代的基本結構,以Sony開發MDR-1系列消費級耳機的結構經驗為藍本,再因應監聽環境的使用需求進行設計強化,例如耳罩反轉的方向並非朝外現出Sony標誌而是耳罩內側,且也同樣具備3.5mm四極準平衡可換線設計;乍看下同樣採用封閉式設計的MDR-M1像極了MDR-M1ST,但兩者對比則有明顯的區別。
▲左方為MDR-M1ST(註:使用的耳罩為與原廠厚度相同的YAXI PRO M-ST Earpads),右為MDR-M1
細看MDR-M1與MDR-M1ST,除了標籤分別屬於紅標Studioo Monitor與藍標Professional以外,定位在模擬二聲道進場監聽的MDR-M1ST採用非常薄的耳罩,因為其目的是使單體盡可能貼近耳朵,然而因應可能會連續使用長達6小時的需求而開發的MDR-M1的耳罩厚度則接近MDR-MV1,不過使用的材質為與MDR-M1ST相似的人造皮革而非MDR-MV1纖維材質,但同樣在長時間配戴時不會造成壓迫感。
▲上方黑色單體為MDR-M1ST、下方白色單體為MDR-M1單體
▲左方MDR-M1ST的調音孔比起右方MDR-M1來的大
當拆下耳罩後,亦可發現MDR-M1的單體並非如MDR-M1ST為黑色,而是帶有透明感的白色,外圍的調音材質也截然不同。在帳面規格,MDR-M1雖與另兩款新世代監聽耳機同為4Hz-80kHz頻響,不過單體的設計卻截然不同,強調具備柔軟的外圍與高剛性的圓頂,並透過電腦模擬與多個原型測試確保達到超廣的頻寬表現,同時框體的調音孔也與MDR-M1ST不同,相對來的縮小。。
音場較寬鬆、柔和但不失細節的解析
▲MDR-M1的單體為新開發的無鍍層40mm振膜,強調軟懸邊與硬球頂
MDR-M1還是能聽得出來自MDR-M1ST、MDR-M1ST一脈相傳的Sony專業錄音室調音風格,根據筆者所知,雖然這系列專業監聽耳機確實由Sony專業技術工程師進行調音,但主導調音風格與走向的並非Sony專業工程師,而是由Sony Studio的資深錄音工程師主導,故Sony專業錄音系列的耳機反而不會如Sony消費性耳機以當時市場流行調音,而是更有源自Sony錄音室要求的一貫風格。
▲MDR-M1頭帶與前兩款新世代監聽耳機皆相同,頭頂舒適度有保障
優先以滿足專業監聽需求所開發的MDR-M1ST若以音樂鑑賞的角度並不那麼適合,因為MDR-M1ST旨是提供類似於MDR-CD900ST模擬二聲道近場監聽的特性,但又保有更多高低頻細節,對於音樂愛好者而言,相較於聚焦人聲的MDR-CD900ST,MDR-M1ST在相似的窄音場又提供過多的資訊量,雖然MDR-M1ST透過新世代技術仍可將各種資訊良好分離,但結果就是所有的資訊全部前靠導致容易聽感疲乏。
雖然名稱上MDR-M1很類似MDR-M1ST,但MDR-M1的調音風格卻截然不同;MDR-M1的音場較為寬鬆,整體音場後退不少,且單論人聲位置,甚至相較背開放式的MDR-MV1更為後退,然而除了繼承MDR-M1ST、MDR-MV1的新世代監聽耳機的豐富資訊解析力,也許是產品使用情境定位的不同,筆者以相同的前端、線材比較,MDR-M1較其它兩款Sony新世代更顯柔和,較無另外兩款耳機的銳利感,從音樂鑑賞的出發點,MDR-M1也顯得更為耐聽。
多元音樂製作情境、鑑賞兩相宜的封閉式專業耳機
▲三款新世代監聽耳機在音場的詮釋各有特色,不過都是維持中性與高低頻較為圓潤的調音方式
▲雖然MDR-M1並非消費級耳機,但有實力一部分取代MDR-1AM2(除了低頻相對不暴力)
在Sony的官方產品定位,MDR-M1是一款可在多元音樂製作流程使用的專業耳機,且借助封閉設計也能於多種場合使用;一方面MDR-M1具備高解析、音場呈現良好的優勢,與MDR-M1ST同樣具備新世代耳機的資訊解析優勢,但聲音更不具壓迫感,能夠在長時間使用提供不易疲倦且舒適的聽感,尤其是耳罩的舒適性更遠勝MDR-CD900ST與MDR-M1ST。
▲模擬近場二聲道喇叭的MDR-M1ST(左)相較音場更寬闊的MDR-M1(中)、MDR-MV1(右)沒那麼適合音樂鑑賞
雖然MDR-M1與日本市場限定的MDR-M1ST名稱相似,不過MDR-M1ST為了模擬近場二聲道喇叭,資訊極度前靠,加上相對著重人聲的經典耳機MDR-CD900ST又有更完整的資訊,好處是能在相當窄的平面聆聽到所有的資訊細節,但從聽音樂的出發點會覺得相當壓迫且音量大到一個程度資訊容易紊亂,同時MDR-M1ST為了使單體貼近耳膜而較為扁平、支撐力較差的耳罩也沒那麼舒服。
▲封閉式的MDR-M1與開放式的MDR-MV1在先天適合的使用情境就截然不同
如果以聆聽音樂而非專業監聽製作的需求,三款Sony新世代監聽耳機當中應該就是MDR-MV1與MDR-M1的正面對決,雖然兩款耳機都具備中性與空間寬闊的優點,但兩款耳機如何抉擇也不會太複雜,畢竟採用背開放設計的MDR-MV1就不適合身處環境干擾較多的情境,不過在空間的呈現則有著出色的遠、中、近的層次與聲音的準確定位,而MDR-M1則聲音較為柔和,人聲的位置略為後退不過耐聽不刺激。
▲想調音也可透過換線方式改變風格,或是搭配平衡線材使用
▲MDR-M1之於MDR-M1ST或許就如同MDR-7506之於MDR-CD900ST(但MDR-7506並無停產計畫)
雖然MDR-M1並非消費級鑑賞耳機,不過其均衡且舒適的表現筆者則認為有著能滿足MDR-1AM2後繼產品的資質,且MDR-M1的三頻表現更比起較為著重低頻的MDR-1AM2還要來的端正、耐聽,也保有在同級封閉式耳機當中較遼闊的音場表現(當然仍不及MDR-Z7M2),耳機本身也相當輕盈、好攜帶,盒裝更有可直接搭配手機、隨身設備使用的3.5mm單端線材,也能使用與MDR-1AM2相同定義的升級線進行調音。
MDR-M1已在台開放預購,建議售價7,99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