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OH IMAGE自2012年底宣布啟動Film Project菲林計畫,旨在透過現代化技術打造年輕人能夠負擔的全新底片相機,且將機械式的手動過片系統作為重點;隨著時間演進,計畫主導工程師工程師「TKO」鈴木健夫也逐步揭開菲林計畫第一款產品的特性,最終考慮到使用門檻、新一代年輕族群的拍攝習慣,決定採用半格片幅設計,但在關鍵部分適度輔以新世代電子技術;在台灣時間2024年6月18日,這款產品終於以PENTAX 17的名稱揭開面紗。
PENTAX 17預計於7月中旬在指定通路開放預購,售價未定,北美售價為499.95美金,約新台幣1.6萬元;此外台灣總代理富堃將在2024年7月11日起至9月10日於台北市三創數位3樓RICOH PENTAX藝廊舉辦PENTAX 17 台日聯合底片攝影展 「It’s Time for Film!」。
筆者將在此篇聚焦在闡述TKO與菲林計畫賦予Pentax 17的設計理念,希望能為不管是想接觸底片或是熱愛底片的攝影玩家進一步了解Pentax 17這款從無到有的全新底片相機。
懷著滿腔熱血的底片文化傳承之作
▲PENTAX 17可看到許多PENTAX經典相機的影子,但卻同時不是任何一款經典相機的直接轉化
▲盒裝為PENTAX近代風格
計畫的召集人TKO與菲林計畫團隊懷著「傳承」的精神投入菲林計畫;所謂的傳承有兩個層面,傳承Pentax底片文化,以及傳承傳統相機的工匠文化;雖說菲林計畫是一群對著底片相機懷有熱情的影像領域工作者組成,但距離Pentax推出最後一款底片相機已經有20年,即便是團隊最資深的成員當年也只不過是入社2年的菜鳥工程師,同時當時已經是自動與電子化的相機時代,機械過片系統的機構與技術已經不再是工程師必學的技能。
以現代的思維,最快能夠將失傳的結構復刻的方式就是將老資料加以數位化,也由於Pentax與Ricoh一直留有以前產品開發的手繪文件與各式的手冊,菲林計畫團隊就先將機構設計轉為CAD檔案,再利用3D列印製造出原型零件,理論上透過3D CAD與現代化方式生產的零件的精準度,相對20多年前的精準度應該是大幅提升,應該可以設計更精密的機構。
▲「It's Time for Film!」簡單但能觸動人心的標語
但當他們嘗試依照指南將機構組裝時,卻發現即便照著SOP程序也無法順利完成;最後菲林計畫團隊找到已經退休的資深工程師,才解開許多當年老工程師斷代未能傳承的智慧,例如零件需依照特定的組裝程序才能縝密嵌合,或要依照特定的角度進行安裝,菲林計畫團隊也藉由這個機會向老工程師請教與學習機械相機的設計技術,進一步將前人的智慧與經驗加以傳承到新世代,也透過新技術進行轉化。
▲菲林計畫主導人TKO鈴木健夫
就如同先前與TKO的訪談,直接1:1復刻既有的產品是最省事的模式,只是僅有復刻並不會改變底片相機的使用門檻,也無法吸引更多年輕人嘗試底片相機,菲林計畫更希望提供一台具有現代化的可靠性的高品質底片相機;菲林計畫在設定帶有機械式相機獨有的操作感、容易操作、在新手容易受挫的部分利用新一代的電子技術輔助的理念,同時第一款產品一定要有較低的使用門檻,最終就是當前所看到的PENTAX 17。
以半格片幅為名的PENTAX 17
▲17的名字來自RICOH定義的半格片幅規格
PENTAX 17的命名來自PENTAX傳統以片幅的命名方式,如PENTAX 645、PENTAX 67、PENTAX auto 110等,而17這個數字則是來自RICOH制定的半格相機規格,半格相機為36x24的35mm底片的一半,,加上兩幅之間的間距,RICOH當時設定半格相機24x17的片幅,也就成了PENTAX 17的名字來源。
TKO與團隊之所以選擇半格作為第一款菲林計畫全新底片機的片幅有兩種不同的意涵,一種是考慮到當前底片價格高昂,對於初學者可能會擔心失敗無法大膽的按下快門,透過半格設計能夠將一卷底片的可用張數提高一倍,能降低拍攝成本,使年輕人可勇於嘗試,且也減少更換底片的頻率。
▲RICOH定義的半格為24x17mm
選擇半格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由於現在年輕族群的第一款相機多為智慧手機,並在社群媒體的使用習慣相較橫幅更善於使用直幅構圖,半格模式也恰好是呈現自然的直幅構圖設計,同時若以傳統方式沖洗照片(註:需要詢問沖洗單位),還可以兩兩一組構成一張照片,以構思故事性的出發點也能夠用藉此使用照片說故事。
簡單但卻不簡單、從無到有的PENTAX 17
▲機身上下為鎂合金,中央為工業級強固塑料
雖然RICOH與PENTAX都有半格相機的歷史,但菲林計畫仍決定從零開始進行設計,且TKO希望PENTAX 17不會流於玩具相機,是一款能自豪的象徵PENTAX於傳統相機機構與光學技術並具有可靠品質的相機;雖然拿在手上相當輕盈,但PENTAX並非像是即可拍或是低價半格相機一樣使用廉價的材質,PENTAX 17的上蓋與底部皆採用專業相機的鎂合金,中間黑色部分則是工業級強度的塑料,兼顧輕量化與高強度。
如同TKO訪談提到,PENTAX 17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兼顧機械式過片系統與機身的小巧,故透過現代技術拆解並加以最佳化的機械式過片系統是PENTAX 17與過往半格式相機最大的不同,雖然受限機械過片機構體型仍較GR III略大,不過已經是能收放在包包內輕鬆帶出門的大小與重量。
▲PENTAX 17的焦段設定於與Auto Half相同的25mm(等效約37mm),但光學設計是以Espio Mini延伸
而且PENTAX 17雖然外觀古意盎然,但骨子裡都是以現代化的高品質方式打造的精密零件,就先從光學談起吧;在先前的訪談,PENTAX 17融合RICOH Auto Half SE與PENTAX Espio mini的概念,實質上PENTAX 17採用的25mm(等效37mm)焦段的設定來自RICOH Auto Half,但光學結構則是師法PENTAX Espio mini的Tessar結構,以三片精密加工的光學鏡片構成三群鏡組,同時還施加PENTAX高階鏡頭必備的HD鍍膜與防塵抗污的SP鍍膜。
且更令人意外的是PENTAX 17還是一款採用電子測光、電子鏡間電子快門以及具備9片光圈葉片的底片相機,PENTAX 17藉由將這些部分使用電子技術,進一步降低初次使用底片相機拍照的門檻;其電子測光系統位於鏡頭上方,並透過新世代電子測光系統正確的提供對應的曝光時間與控制光圈,此外電子鏡間快門則相對機械快門有更好的反應;雖然使用者無法控制光圈大小,但PENTAX 17仍提供如散景BOKEH、長曝光等模式供一定程度的拍攝彈性。
減少初學者使用門檻的設計,簡單但也能好好利用的多種拍攝模式
▲PENTAX 17雖無完整手動功能,但仍有如B快門、大光圈優先、曝光補償等功能
為了降低拍攝門檻,PENTAX 17在Auto模式會除了全自動方式決定光圈、快門與閃光燈觸發與否,也同時會將鏡頭固定在1公尺以上到無限遠的焦距(與友人推測應該不是自動對焦而是透過縮光圈控制景深),此時鏡頭的焦段設定功能雖然會失效,但只要不是短距離拍攝都會有相當高的成功率,而在其它模式則是可透過轉動鏡頭環切換對應的焦距範圍,再由機身系統控制景深,使新手也能體驗類似手動對焦的樂趣,並學習肉眼估焦的技巧。
▲PENTAX 17對應七種拍攝模式,其中字體使用的藍色與黃色與PENTAX Limited系列鏡頭相近
雖然PENTAX 17並未搭載完整的PASM模式,無法由使用者控制光圈與快門,不過PENTAX仍提供相當程度的拍攝模式供新手體驗,略有攝影知識的老手也能活用這些功能;PENTAX 17具備Auto、P模式、慢速快門、BOKEN散景優先、B快門、閃光燈P模式與慢速閃光燈等模式,此外還有曝光補償轉盤,光是這些組合就已經能有許多的拍攝變化。
希冀猶如ASAHI PENTAX K-1000般的簡單而雋永
▲PENTAX 17被賦予使對底片有興趣的年輕人能以較低的負擔、不受挫感受底片樂趣的使命
雖然PENTAX 17並非一款全功能的底片相機,不過TKO在產品介紹影片提到雖然時空情境不同,但PENTAX 17一部分的理念與ASAHI PENTAX K-1000不謀而合,ASAHI PENTAX K-1000以經典風格與簡單的機械功能縱橫30年,在更先進的電子底片相機普及時仍受到底片相機初學者喜愛。
PENTAX 17也同樣被賦予類似的理念,PENTAX 17是一款希望能將底片文化傳承到下一台的產物,但不同的是PENTAX透過在新手容易受挫的部分以電子方式輔助或以泛焦減少拍攝失敗率,而後可以從基本的模式功能體驗,進而產生對底片相機更多的興趣,尤其是目前熟悉底片相機使用技巧的人也不如20年前(且20年前真的理解PASM操作的比例也不算高),底片價格也翻倍,與其給予完整的手動功能,不如給予一台能引起使用意願的產品。
就如同TKO在影片中提到的,菲林計畫引起全球許多底片攝影愛好者的熱議,在經過與他們互動溝通後,也多能理解PENTAX 17雖然並非底片攝影老手有意購買的產品,但他們也多半同意從對攝影新手傳承底片文化的出發點菲林計畫團隊與PENTAX 17所做出的努力,對於想購買一款一定水準的底片相機,PENTAX 17提供了全新且可靠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