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個近代重要的科技創新理論:每個理論都誕生出偉大的科技公司

by atticus
2024.05.26 01:51PM

智慧型手機已經是人類器官的延伸,人們時時刻刻可以透過智慧型手機捕捉世界的動態,也能透過網際網路連結世界。除了找查資訊以外,買東西、叫車、點餐、訂票、聯絡人、視訊會議...等任何以資訊互動世界的服務都能透過一個手機完成,甚至因為GPT人工智慧服務的誕生,手機可能即將升級成人類的完美助理。

這麼好用的創新產品,其實是幾十年來硬體和軟體科技創新上的努力,而這條科技創新發展的道路,累積了哪些理論,成為每個研發人員繼續爬高的巨人肩膀,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是Intel創始人Gordon Moore所創立,他指出晶片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每兩年就會成長一倍,當然現在晶片上面的是積體電路不是當初的晶體管了。但這個定律從此催生出偉大的半導體產業,並帶動了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雲端網路以及擁有大算力才誕生的人工智慧時代。然而台積電已經將晶片裝到2奈米的時候,還能繼續實踐摩爾的定律,每兩年再讓晶片可裝載的電路更多嗎?

趨同演化論

科技哲學家Kevin Kelly所提出,當愛因斯坦在思考廣義相對論時,當達爾文研究加拉巴哥群島上的動物草擬物競天擇說時,全世界同一個地方都有人在想類似的觀點。所以就算這個世界上沒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仍然會在50-100年後出現。就算這個世界沒有比爾蓋茲或賈伯斯,以圖形為操作介面的個人電腦仍然會在這個地球上誕生。

破壞式創新

由哈佛大學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於1997年的著作《創新的兩難》(Innovator's Dilemma)所提出,指一個科技創新的發明讓某個要花錢的服務或產品變得超低價,讓人們完全放棄本來購買的產品。

例如Google搜尋廣告和拍賣網站的誕生,其價格遠便宜原本報紙的分類廣告,而且價格還更加便宜,使得人們大量地將廣告預算放在網路上而不再使用報紙分類廣告。另一個更久以前的例子,在汽車誕生的時候,騎馬車的人們嗤之以鼻,但在福特推出大量生產且可負擔的汽車後,人們不再坐馬車了而都以汽車為主。

▲1900年的紐約街頭,幾乎都是馬車但在10年後街道上全是汽車了。

網路效應

一個產品每增加一個使用者,所有的使用者得到的效果就愈大,電話的偉大從此開始,也是網際網路創新最重要的基石。從Google搜尋引擎、社交媒體帝國Facebook和Uber等即時交車服務,都是網路效應的產物。如果摩爾定律是硬體科技的基石;讓軟體服務的真理就是網路效應。

長尾效應

連線雜誌主編Chris Anderson所提出,因為搜尋引擎的誕生,使得超小眾的產品都能因為小群的使用者、在長久的時間下找到他們,讓產品生命週期可以走到更久。大型電子商務和所有目錄型的服務都因為搜尋帶來的長尾效應變得偉大。電商巨擘亞馬遜就是受惠於長尾效應,成為美國最重要的科技公司之一。

使用者為中心

在個人電腦誕生後雖然每個家庭都能擁有一台電腦,但DOS需要輸入指令和代碼的互動方式讓一般人無法親近。但在1979年的時候賈伯斯和比爾蓋茲分別參觀了全祿Xerox Alto擁有圖形介面系統和滑鼠的概念機,讓這兩位科技巨擘分別「學習」後推出了麥金塔電腦和Windows作業系統,才真正開啟了人們容易操作電腦的時代。

但在圖形介面系統的時代,軟體的操作仍然複雜,直到2007年iPhone第一代的誕生,讓人們可以直接用手指操作一台小型電腦,而手機的通話功能將在幾年後成為附屬產品,智慧型手機讓人們可以完全無痛地操作電腦,手機App的大量出現讓每個創新研發人員都在思考一個科技服務如何最好用、無痛苦的學習。

▲如今蘋果不同的產品都有明確的官方設計指南,好讓開發者依循能創作出最好用的軟體體驗。

Bundle&Unbundle

以前要聽一首金曲,就得買一張含有10首歌的專輯,在網路服務上使用者可以只花專輯1/10的價格、單買那首歌曲,將專輯拆分為Unbundle,iTunes Store因而偉大;但在4G網路環境穩定且快速、接上4G環境的智慧型手機人人都買得起後,一個月只要花10美金就可以聽線上所有的歌曲的訂閱模式就誕生,又轉回Bundle模式,軟體訂閱制成為網路創新的革命商業模式。

時間機器理論

孫正義所提出,當矽谷有一個革命性的創新出現且取得大量使用者和價值後,其他國家應當也能複製這樣的做法,因此在2-3年後其他國家就會誕生這樣的創新,搶先在矽谷窺探並引進到其他國家,猶如搭乘時光機看到未來的樣貌。Uber服務的誕生後,全球各地就誕生類似的叫車服務,就是時間機器理論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