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日本的人口數在全球不算多,不過由於獨特的文化發展,一向是全球耳機重要市場,其中由位於東京中野的Fujiya-AVIC舉辦的耳機祭活動是許多知名耳機品牌必定參與的活動;隨著2019年後COVID-19肆虐導致復辦後幾屆規模緊縮,同時中野太陽城廣場因建物達使用年限改建,但可能是首次恢復不須事前登記,選在東京車站舉辦的2024年東京春季耳機祭雖僅有一日規模,仍吸引大量耳機發燒友朝聖,筆者剛好年休期間前往東京旅遊,就以非工作的狀況閒逛一輪。
將近50萬台幣的終極入耳式耳機系統Brise Audio FUGAKU
▲富獄是一套入耳式耳機系統,須由耳機搭配專用分頻擴大機才能正常使用
此屆的重量級新品莫過於日本線材品牌Brise Audio的入耳式耳機系統「FUGAKU」(富獄),還有中國QDC與日本FitEar聯名開發的SUPERIOR EX等,但因為這些熱門耳機需要進行事先登錄才能試聽,比者在未領取媒體證的情況已經來不及領試聽券;不過實際看到預估售價高達250萬日幣的FUGAKU還是覺得是很有趣的系統,之所以稱FUGAKU是系統而非耳機,主要是FUGAKU是需要搭配專用的擴大機才能正常使用,現場也展示微縮前的擴大分頻開發板。
▲底下綠色的開發板是微縮前的分頻擴大線路
先前與許多多單體耳機開發者與工程師閒聊過,多單體耳機分頻不及多單體喇叭的關鍵在於分
音線路設計,同時目前高階多單體入耳式耳機的趨勢是使用多元的單體,故Brise Audio反其道而行,針對耳機的5路、8單體配置使用外部的分頻與擴大器,搭載左右共12通道放大線路的分頻擴大機還針對微機電單體(xMEMS)、平衡電樞單體、動圈單體提供不同的擴大架構,從日本的訪談資料提到MEMS與平衡電樞為單端驅動、動圈為平衡驅動;此外耳機雖設有磁吸可拆卸線材的設計,但主要目的是避免線材斷裂而非讓消費者換線。
QDC x FitEar SUPERIOR EX類客製耳機
▲QDC與FitEar聯名的SUPERIOR EX也是一早就發完試聽券了
至於QDC與FitEar聯名開發的SUPERIOR EX則是一款採用鋁殼體的入耳式耳機,定位在以更低的價格門檻使消費者能體驗專業客製化耳機包括配戴與聽感的特質,不過本身仍採用通用設計,並搭載單一10mm動圈全音域單體,著重表現瞬態、廣音域與全頻段自然的音樂特質,是以音樂聆聽為主的調音,除了EX,雙方還將推出EXECUTIVE、EXTRA、EXPERIENCE等針對監聽、Live與遊戲直播的版本。
有趣的雙耳模擬ASMR麥克風W-BM1
▲W-BM1有著類似人耳的矽膠耳設計,還可進一步搭配擴充配件(桌上右邊)模擬假人頭造型
現在許多耳機玩家會聆聽ASMR內容,一家名為WHISMR的公司在會場展示將於群眾募資推出的ASMR麥克風W-BM1,W-BM1在兩側配置模仿人耳的矽膠耳,內部安裝Primo麥克風,藉此使麥克風為於與人耳相近的聆聽環境,能夠錄製更接近人耳所聽見的ASMR內容,同時提供USB音訊介面,可直接將數位音訊檔案存放到智慧手機或電腦,此外還有擴充配件進一步使W-BM1模擬假人頭的外型,有助於使聲音更接近真人聽見。
用高級耳機聆聽知名聲優的ASMR是否太奢華
▲可以用高階耳機系統聆聽知名聲優錄製的ASMR作品
▲筆者聽到的組合是RME ADI-2 DAC搭配Sennheiser HD820耳機
日本的耳機文化與次文化的關係也相當密不可分,畢竟不少耳機玩家是為了聆聽動漫作品的音樂或聲優歌曲入坑,其中角川會社旗下的三個音樂品牌「G’sこえけん~G’s音声活動研究会~」「kotoneiro」「心づくし音屋」除了邀請包括五十嵐裕美、小岩井小鳥、高野麻里佳、古賀葵、山本希望等知名聲優在耳機祭舉辦針對ASMR作品的脫口秀活動以外,會場外也提供品牌的ASMR內容試聽,筆者運氣很好的體驗到使用RME ADI-2 DAC搭配Sennheiser HD820耳機的系統,並聽著收錄小岩井小鳥以高音質收音錄製的作品,真的是清晰到嚇人的體驗。
Final的10min音響講座體驗
▲10min音響講座是由三名Final員工的身形為例解說為什麼同樣耳機會有不同聽感
▲10min音響講座的目的是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為什麼會產生聽感差異,進而帶出個人化音訊的重要
日本Final並未在春季耳機祭發表新品,但卻舉辦了一場有趣的10min音響講座,雖名為音響講座,但實際上則是一段10分鐘解說耳型對聲音特性影響的預錄影片,透過3位Final內部員工的聽感解釋耳朵形狀對於同一款耳機為什麼會有所差異,筆者剛好在會場也遇見負責Final台灣市場的工作人員前往支援,他提到有在與本部規劃在台灣的耳機活動提供10min音響講座,藉此讓台灣耳機玩家理解為什麼有時同一款耳機兩個人會得到截然不同的聆聽感想。
▲Final ZE8000系列客製化調音服務須建立頭型與耳內3D模型,在透過分析軟體進行客製化
Final也在會場提供預先登記的Final ZE8000個人化服務,此項個人化服務將透過掃描外部頭型以及使用非侵入式工具建立個人內耳3D模型,再透過Final工程人員依據資訊提供個人化的調音檔案,供Final ZE8000系列使用者搭配專用app使用;由於此項服務需要複雜且大型的設備與消費者付費,Final仍在評估台灣消費者接受程度,仍不確定是否會在台灣提供服務。
▲Final將為Make系列新推出金屬濾網
▲使用方式與先前濾網同樣僅需黏貼
另外Final也在會場率先展示MAKE系列的金屬濾網Electroforming Filter,未來將在日本開放販售,供Make 4耳機進行個人化改造,不過因為是後來才留意到,忘了與Final確認是否會有在台推出的計畫。
TEAC DAC耳擴前級一體機UD-507
▲TEAC新品是號稱將UD-701N的DAC架構濃縮下放的UD-507
另外雖然目前耳機玩家的主流是隨身播放器,加上許多家用耳機擴大機的市場也被改版頻繁、價格具優勢的中國品牌佔據,不過TEAC在2024春季耳機祭公布隸屬REFERENCE 5系列的醉心耳機擴大機UD-507,整合USB DAC、耳機擴大、前級擴大與藍牙接收,強調將高階機UD-701N的TEAC Sigma-Delta Discrete DAC線路緊湊化,得以納入更小型的機身設計。
Analog Square Paper手工生產的微型擴大機
▲Analog Square Paper每一款擴大機都是接單手工生產
Analog Square Paper鈴鹿回路設計是一家多年積極參與耳機祭的小規模音響品牌,主要的產品為接單生產的小型擴大機,且多半的機型為真空管擴大機產品,且多為電池驅動,在耳機祭偶而也會看到發燒玩家腰間攜帶其小尺寸真空管擴大機試聽,所有的產品都是透過官網進行客製化下定,可提供顏色、連接器、升級零組件等項目,交期約3個月,此次是筆者第一次在會場試聽其產品。
▲Analog Square Paper絕多數機型都是真空管擴大機,另外輸出入端子、電阻等關鍵零件可半客製化付費升級
由於時間的關係筆者僅試聽當前Analog Square Paper的桌上型旗艦機TU-05desktop,TU-05desktop是TU-05mk2的固定電源版本,相較行動版本配有更大型的變壓器,可使低頻進一步擴展與具備更出色的驅動力,不過較可惜的是筆者試聽的試聽機僅具備單端輸入,搭配Final D8000的平衡連接聲音偏向自然帶有溫潤感,筆者相信連接的前端若是更好的家用DAC應該表現會更出色。
下町工廠風Sound Warrior的微型真空管粽擴與開放式耳機
▲Sound Warrior的產品有著濃厚的昭和感,但開發者對這些產品是相當認真的
▲小型CD機SWL-CA1
Sound Warrior城下工業是筆者個人私心覺得CP值很不錯的音響品牌,雖然產品設計給人一種日本80年代的風格(可惜多年前展示的木殼耳機原型機沒有下文了),但聲音表現都有相當水準,此次城下工業並未公布新產品,但展示旗下完整的微型桌上音響組合;筆者則是試聽由SWL-CA1 CD1 CD播放機搭配SWL-T01真空管粽擴與SW-HP300背開放式耳機的組合。
▲微型真空管粽擴SWL-T01
要不是筆者手邊耳機已經略多,以及SW-HP300採用筆者不太喜歡的雙邊2.5mm入線(筆者多半是單邊3.5mm四極或雙邊3.5mm線材),否則以其在日本售價約新台幣5,000元的表現可說是可圈可點,雖然低頻稍多一些(相較筆者多年前曾持有的,但受惠半開放設計的聆聽壓力不高,相較多年前筆者曾持有由城下工業代工的CEC HP-53全面許多,筆者認為聆聽爵士樂與R&B的表現相當出色,另外雖然耳罩設計較為特殊,但日本亞馬遜都能買到能寄送海外的備品。
Oriolus JOYCRAFT簡易DIY音響系統
▲在Olasonic淡出消費性產品後,Orious的簡易套件遞補DiGiFi套件的空窗
來自中國的Orious在2023年推出享受簡單DIY樂趣的JOYCRAFT系列小型音響DIY套件,概念類似以前DiGiFi雜誌與Olasonic合作的附錄,不過畢竟Olasonic已於近年轉型棄守消費性市場,自然就出現市場的空缺;JOYCRAFT套採用同尺寸的機板,已經先推出綜合擴大機、FM收音機套件,在展會則展示包括3吋低音反射式桌上喇叭、A類真空管耳機擴大機、R2R DAC套件、藍牙接收器、樹莓派擴充板等。
Pentaconnn白金框體動圈耳機Scyne alphha01
▲Pentaconn第一款耳機採用白金作為外殼
▲搭配的線材與耳塞都不假手他人
隸屬NDICS旗下連接器與線材子品牌Pentaconn公布第一款耳機產品Scyne alpha01,Scyne alpha01是一款採用白金作為外殼體的金屬耳機,內部腔室則使用3D列印建構,並具備ETL聲學模組與HDSS技術,單體為10.2mm的LCP球頂+LSR懸邊複合動圈單體,並具備1.4T以上的磁力密度,搭配Pentaconn Ear插針的PC-Triple C 4.4mm平衡線材,耳塞則是鋁柱材質的entaconn COREIR -AL ALLOY-耳塞。
▲聲音充滿無機感,不確定是否是調音就是如此
筆者在會場閒逛時剛好遇到沒有人排隊的空檔,就簡單搭配手邊的Sony NW-WM1AM2播放器試聽,可以感受到耳機具備相當出色的純淨度與解析力,然而不確定是線材搭配或是單體仍未完全Run開,聲音呈現明顯的無機感,聲音略為生硬,筆者無法以會場的配置聆聽太久,也許在單體Run開或搭配不同的線材下會比較耐聽也不一定。
阻抗降低、雙邊皆可入線的FOSTEX T50RPmk4平面振膜監聽耳機
▲T50RPmk4無論外型或單體都翻新
Fostex的平面振膜監聽耳機雖然現在耳機玩家較少討論,不過其T50RPmk3在約十幾年前由於可輕易搭配棉花、黏土調音,是當時歐美熱門討論的平價平面振膜耳機,甚至也由於改裝業務有利可圖催生現在以更名為Dan Clark Audio的Mr.Speaker;此次Fostex在耳機祭公布第四世代的T50RP耳機T50RPmk4,採用新單體、更低的阻抗設定與耳機插針的位置,算是大幅改善T50RPmk3許多跟不上時代的設計問題。
▲線材兩側皆可入線
T50RPmk4的基本設計仍保有T50RP系列的風格,不過外型應該是從先前推出的平價木殼平面振膜耳機T60RP取得靈感,將原本由側邊採用L型連接器的設計改為支援平衡輸入的垂直入線,較有趣的是兩側外殼皆可入線;此外T50RPmk4的第四代RP振膜增加磁鐵數量與更動印刷線圈圖案,進一步減少共振並提升靈敏度,此外也標榜由於兩側外殼包括連接器的對稱設計,可避免單編入線設計耳機因為腔體不對稱產生的聲音不平衡。
▲Fostex幾款木殼耳機都頗有趣的,筆者先前試聽TH-616印象不錯
筆者在現場連接NW-WM1AM2的3.5mm單端體驗,感想是雖然靈敏度自前一代50歐姆降低至28歐姆,但顯然NW-WM1AM2的單端輸出不足以發揮其單體的實力,除了音量已經達高增益的2/3才有筆者平常聆聽的音量,聲音也還有平面振膜未完整驅動的悶感,但可感受到RP平面振膜聲音收放自如且低頻渾厚的特性。
Maestraudio平價RST被動高音單體混合耳機MAPro1000
▲Maestraudio的產品雖然平價,不過都是強調日本製造
▲MAPro1000體積更縮小,定位在半監聽耳機特性
日本小規模平價音響品牌Maetraudio在耳機祭展示全新MAPro系列的第一款產品MAPro1000,雖然外型還是與筆者先前評測過的產品一樣有較明顯的塑膠感,不過外型經過重新設計,尺寸更為小巧,更能舒適的佩戴,同時採用較主流的MMCX而非先前MA910SR的Pentaconn Ear連接器,官方也將推出配套的4.4mm的平衡線材(不過原廠線看起來跟Final當前平價款式有些神似),預設的調音據稱傾向監聽使用,若以筆者個人感覺也許是類似Acoustune的RS系列。
▲MAPro1000採用10mm動圈與新型5.8mmRST被動高頻單體
MAPro1000延續Maestraudio使用混合單體的設計,以10mm動圈單體搭配專利的新開發5.8mm RST壓電式陶瓷塗層被動高頻單體;筆者在現場以單端與4.4mm平衡交叉聆聽,以個人偏好筆者會覺得4.4mm較能發揮MAPro1000的優勢,在單端連接時的音場較為緊迫,人聲會相當的前靠(有些類似舞台監聽耳機的特性),但在平衡模式下則能把音場擴大,人聲位置的配置也更為合理、寬鬆,與Maestraudio的代表用英文交談後,對方似乎對於偏好4.4mm連接不太意外。
PRIMO的CD-3B昭和感復古頭戴式耳機
▲PRIMO的CD-3可說是一款昭和感十足的古風耳機,但聲音意外的很現代化
▲CD-3B的結構相當簡單緊湊,也難怪無法如原本預期使用較穩固的Pentaconn Ear母座
▲CD-3B與CD-3的差別是採用MMCX可換線,且預設就提供4.4mm平衡插頭
PRIMO對於耳機粉絲應該是相對陌生的品牌,不過在筆者小的時候就曾看過PRIMO,只是並非耳機產品,而是在校園教學使用、俗稱小蜜蜂的無線麥克風行動喇叭系統;PRIMO曾在80年代推出一款稱為CD3的頭戴式耳機,同時在2023年以CD-3 CITY POP TUNED的名稱進行復刻,標榜呈現80年代買好的聲音,有著濃厚的昭和味;PRIMO在此次的耳機祭展示於日本群眾募資網站CAMPFIRE甫上線的可換線版本CD-3B(CD-3Beta)。
▲海綿耳罩可相容KOSS ProtaPro,所以可直接搭配YAXI的海綿使用
CD-3B是CD-3 CITY POP TUNED的可換線版本,保有復古外型與相同的自行開發39.5mm動圈單體,將原本的固定線材改為MMCX可換線設計,官方的說法是原本想使用更穩定的Pentaconn Ear,但由於Pentaconn Ear母座尺寸干涉問題只能使用MMCX,此外隨盒裝搭配的線材直接提供4.4mm平衡連接器,也是合乎可能考慮此版本的用戶的使用習慣。
▲採用壓耳開放式設計,在現在已經算罕見的設計
▲MMCX插頭雖然不是最穩固的選擇,不過通用性很高
雖然CD-3B是一款看起來老味十足的耳機,不過聲音的表現意外的不錯、尤其考慮到標準版CD-3售價不到一萬日幣,比起幾十年前紅及一時的Sennheiser HD414還便宜,聲音雖然較為前靠略柔,但聽起來相當舒服且具備一定的分離度,同時海綿可相容KOSS PortaPro,意味著可購買Yaxi推出的繽紛海綿耳罩搭配,是一款兼顧復古外型且有一定音質水準的產品。
小結
▲在入場前30分鐘場地樓下已排滿等待入場的人龍
▲Final旗下ag的COTSUBU MK2的試聽者也不少
▲Campfire的新品是近期在台灣上市、被聲稱復刻早期仙女座特性的Fathom
▲Beyerdynamic仍有許多死忠支持者
由於筆者只是去逛逛感受氣氛,故沒有很詳細的逛完所有攤位,但可感受日本耳機玩家仍相當熱情,同時偏好的產品也越來越兩極化,筆者感覺約新台幣萬元以下與三萬元以上的耳機產品有較明顯的試聽人潮,同時參加的消費者也不排斥體驗真無線耳機,可看到耳機祭高單價的耳機新品不再少數,部分品牌產品規劃甚至也直接跳過中間尷尬的價格帶。
▲專為熱門耳機生產客製化耳塞的BitSound也有參展,不過當天的情況不算熱絡
▲FitEar的客製化舞台監聽耳機仍是日本音樂界藝人最常選用的
▲有些燒友歸類在音響玄學品牌的Rosenkranz
▲Sennheiser消費產品與同集團NEUMAN共用攤位
▲在台灣比較沒動靜的CREATIVE
要說與台灣耳機活動比較明顯的差異,大概就是會場中高年齡層的發燒耳機玩家也相當多,與台灣多偏向年輕族群的現象不同,畢竟從筆者過往觀察,台灣較高年齡層的玩家多偏好喇叭系統,甚至有瞧不起耳機系統的跡象,但日本耳機文化盛行以久,可能加上如東京的居住環境不見得適合使用耳機,促使耳機能在更廣泛的年齡層受到青睞。
▲樂圖與ifi在日本為同一代理體系
▲在台灣相對其它中國品牌冷門的凱音
▲由AKG前工程師創立的Austrian Audio的旗艦耳機The Composer吸引不少高階耳罩耳機燒友試聽
▲鐵三角攤位的主軸是ATH-WB LTD限量木殼耳機
▲Sony專業音訊部門提供監聽耳機與JustEar客製化耳機的體驗,主要工程師也都在場與玩家交流
▲每次看到這個玩家攤位都覺得相當驚人
不過由於當前台灣的耳機祭經過數年的發展,如今也有相當的規模,台灣耳機發燒友已經相對十幾年前筆者剛接觸耳機時好的多了,雖然十幾年前已有許多提供試聽的耳機店環境,但由於當時資訊相對封閉,只能依賴店家的介紹或網路上幾位意見領袖的分享,多年前資訊不透明時代還有那種店家為了消費者想試聽沒代理的產品,呼嚨消費者說他想聽的產品是爛貨、他有賣的話肯定只賣半價之類的鬼話,也比較缺乏讓燒友與品牌代表能夠交流的空間,現在只要有足夠的熱誠與時間就能透過活動展現對耳機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