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音響玩家買了82張宇多田光First Love專輯只為驗證不同壓製工廠音質不同的都市傳說,並得到JVC工廠音質最好也最稀有的結論

2024.04.08 02:27PM

一位日本音樂玩家阿部邦弘為了驗證不同CD壓製工廠的宇多田光First Love專輯的音質不同,蒐集高達82張The First Love專輯,比較來自6家工廠的產物,並得到音質真的有差的結論;日本媒體AV Watch專欄作家秋山真針對這件事情與阿部邦弘、曾參與CD生產音質改善專案的不具名CD產業從業者以及BMG母帶工程師前田康二進行訪談,從結果來說,如果手上的First Love的CD是由EMI提供母帶、JVC工廠生產的版本,那就是一生的寶物了,其次罕見的是Sony工廠生產的版本。

▲宇多田光的First Love是JPOP全盛時期的代表性專(特別感謝集團同事Julian的照片支援)

雖然從技術的論點,採用數位格式的CD音樂理論上可得到比類比的黑膠、卡帶穩定的音質,而且理論上同一張專輯不同的CD在相同的機器音質應該也不會不同;然而應該也有不少人聽聞發燒音樂玩家不會購買「台壓版」CD、寧可花更多錢買外國壓製的「航空版」CD,並聲稱航空版CD比台壓版品質更好,到底這樣的說法是心理作用或真的煞有其事?從三方訪談內容,其實CD壓製影響音質並非玄學,而是真的可經過驗證的。

▲理論上採用數位格式的CD應該可得到一致性的音質,但別忘了CD從生產到播放歷經大量的類比過程

如何分辨手邊的CD來自哪個工廠?首先就要從CD內環的IFPI SID分辨,,所謂的IFPI SID原本是作為防盜版的手段,是在CD內環壓印母帶與出品工廠專屬的代碼,壓印在最內環透明部分為工廠、在外一圈則是母帶來源,其中以JVC工廠壓印CD的最內環碼4011代碼舉例,前方二位數的40是JVC工廠專屬的識別碼,而後方二位數則可由工廠自行增加。從母帶來源為例,東芝EMI壓印的母帶為L153開頭,哥倫比亞的母帶為L223;壓印工廠部分,EMI工廠為28XX,哥倫比亞工廠為39XX,至於Sony工廠為45XX,JVC為40XX。而母帶與壓印未知的香港版為L638母帶與1HXX的工廠組合。

▲CD的母帶相較壓製過程對音質的影響明顯

CD的製作過程是先自像是PCM-1630一類的PCM處理器產出玻璃母帶開始;玻璃母帶是將塗有感光劑的玻璃板透過像是LBR雷射光束記錄器等雷射方式雕出微小的凹槽,在顯影時將曝光的光阻剝離並進行鍍鎳,再將鎳剝離後,玻璃母帶的凹槽就會被複製到鎳板,再將鎳板鍍鎳後就成為量產壓印CD的金屬母板;最後在壓模的階段,將金屬母板透過在壓力成型機將聚碳酸酯原料壓印,同時透過真空濺鍍工藝塗抹一層薄鋁(高階專輯會採用鍍24K金)作為反射膜,最後在鋁層加上光固化樹脂避免剝落,一張市售的CD大致上就是在這樣的工法完成。

從這邊的敘述不難理解CD的製造本身就是類似翻模的行為,不斷的生產也會導致玻璃母帶耗損,同時生產方式也不斷減化,後續出現跳過金屬母板生產的程序、直接自玻璃母帶進行壓印的工法,同時在2000年中期由於CD需求減少,也出現使用金屬直接製成母帶並進行壓印的方式。同時壓模工廠需要大型無塵室,需要大量的資金,故CD產業也出現專業壓模代工的情況,在CD的全盛期也由於市場需求增加、競爭激烈大量的發包。

根據不具名CD產業從業者的說法,在他仍在從業時探討影響CD音質的關鍵並非壓印機造成,而是來自PCM母帶機處理的玻璃母帶與複製母帶所造成的音質差異;但實際上CD壓印的過程也會造成音質的差異,因為從上面的CD生產工法不難理解從母帶製作、CD生產到CD的讀取都牽涉大量類比,包括等同數位(音樂訊號)轉類比(母帶上的坑洞)LBR純進度訊號對母帶的影響,CD壓製的溫度與時間對表面坑洞的影響,最終CD讀取頭讀取訊號的雜訊與錯誤碼越低,對音質的影響也越大。

▲從專業的角度,反而CD運轉的物理特性比起CD本身凹槽的準確度對音質影響更大

但有趣的是雖然有一派說法是CD表面的凹槽是影響音質的重要關鍵,但實際上影響的層面出奇的少,反而光碟本身的物理特性對CD影響更明顯,包括光碟運轉的動態平衡、偏心率、表面擺動與金屬鍍膜反射均度等,都會對CD讀取頭讀取訊號產生更明顯的反應,如擾亂伺服電流並使播放機產生不良的電壓波動。

不具名CD產業從業者提到,以CD製造產業的角度,它們並不想公開壓製CD的音質變化情況,因為牽涉的層面過於複雜,近年包括母帶與校樣光碟的聲音不同、校樣光碟與量產光碟不同的投訴增加,一旦公布音質影響後會造成生產管理的困難,且由於聽感的類比特性,雖然可以透過數據量測將音響特性良好的母帶與壓製品質出色的工廠串接,但不見得數據越漂亮的版本會是雀屏中選的版本。

▲CCCD的反盜版由於是透過兩種編碼器處理,在缺乏對應解碼機制的情況勢必影響音質

在訪談中還提到另一個音響迷之間的都市傳說,即是作為反盜版的CCCD(Copy Control Compact Disc)防拷貝技術是否影響音質甚至會損壞CD播放機,所謂的CCCD是為了避免CD被拷貝而刻意在CD加入錯誤碼,實際上CCCD並非音質變差,而是CCCD需要兩個編碼器的電腦進行編碼,如果使用缺乏對應編碼器播放自然就會影響畫質,與當前播放數位音檔的情況類似。

▲現代發行的黑膠許多都是數位母帶再轉為類比,然而BMG混音工程師認為即便是數位格式母帶也會因為複製與傳輸造成劣化

而在與BMG混音工程師前田康二的訪談時,前田康二提到為了避免數位母帶音質變差,最好的方式是減少母帶檔案複製的次數,他提供採訪者比較客戶提供的原始母帶與利用DAW (數位音樂工作站)電腦複製過的版本,兩者的音質就有一定的差異,他寧可將母帶刻錄在他嚴選的DVD-R也不願透過網路傳送數位母帶,他還舉例當他製作類比黑膠母帶的數位檔時,他寧可直接把硬碟搭配一條Wireworld的USB線用快遞寄給客戶也不願透過網路傳輸,同時他也會避免將客戶的數位母帶複製到他的DAW,而是直接讀取硬碟內的檔案,若從他的論點,筆者傾向即便是數位檔案,在傳輸時也會由於各種類比現象(如電訊號受干擾)等造成對檔案的變化。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