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購買鍵盤,手感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條件之一(當然,價格是另一個重點)。不過,手感這樣的條件雖然重要,
但很遺憾的是,手感是非常主觀的一件事情,很難用一個客觀的標準來評定這是好的手感,那是不好的手感。所以,你覺得好,我覺
得不一定好;我覺得好,你又可能非常嫌,這種事情常常會發生。
因此,在購買鍵盤,將手感列為重要的條件時,通常就只有兩種辦法,一種就是上網看看別人對於這把鍵盤的評價;若找不到心中想
要的,可能說個預算,請大家推薦一下。另一種就是找到這把鍵盤,親自試試看。
雖然鍵盤手感是個很主觀的感受,但個人也曾為手感這樣的事情,想要做個分類。雖然沒辦法真正做到百分之百,依照描述就可以想
像到手感是如何,但如果抓幾個大項,並且將描述盡量具體一些,讓買的人在下手之前有個想像,個人認為是可能做得到的。不過這
件事情我沒有貫徹去做,半途而廢了Orz。將來找個適當的機會,再把個人所想的完成下去。
言歸正傳,即便是手感是非常主觀的一件事,但因為手感畢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此還是有廠商找出辦法,來形容描述手感。
像在之前的文章中曾提過桌上型剪刀腳鍵盤有走兩個大方向:一個是廠商強調與筆電鍵盤使用經驗一模一樣,就是利用曾經用過筆電
或是針對筆電使用者的感官經驗來進行說明(同時也會說明,剪刀腳因為結構的關係,即便是按壓到按鍵的邊邊角角,也依然能夠很
順利下壓一類的手感)。另一個則是加高按鍵下壓的距離,按鍵行程較長的剪刀腳鍵盤,在現今的筆電上沒有出現。所以這是再加上
利用你曾用過傳統薄膜的經驗,告訴你較長的按鍵行程,再加上筆電鍵盤的使用經驗,形成一個新的手感感受。
不過,以上的方式,廠商花了這麼多的力氣來描述,仍然是主觀的角度,只是說訴求使用族群之前就有的經驗,比單純說明手感來得
更有說服力就是。
但對於手感的描述,廠商仍然還是有客觀的數據可以參考,就是利用所謂的「按鍵行程圖」來說明。至於什麼是按鍵行程呢,相信看
完以下的概念圖以及個人的說明,應該就可以理解了。
現今絕大多數的鍵盤,按鍵行程大概都是如上圖的呈現,包括筆電鍵盤、桌上型剪刀腳、傳統薄膜等等,主要是採用矽膠帽的按鍵所
畫出的圖形(哭哭,用小畫家畫的,手抖得厲害,不過講概念還堪用啦),大約就是會這樣子。
在此說明一些比較重要的項目,相信在講解過後,看到實際的數值,就可以有很清楚的概念,對於這類鍵盤的手感以及特性能夠有更
進一步的了解。
在說明之前,個人提一下上圖所標示的:「零」為原點,「一」是在黑線最高處,「二」是在黑線最低處,「三」是在藍線最低處,
「四」是在藍線最高處,「五」則是黑線與藍線交會處,「A」則是指從原點至黑線(藍線)的距離。關於底下的說明,你可以拿起
你的手指放在按鍵上想像一下,這樣會比較具體。
此外,黑線的部分是下壓力量,而藍線的部分則是回彈力道。
這概念圖,所要表達的,其實很單純,就是一個按鍵下去之後再上來,一個周期的動作。底下是這樣動作的狀態說明:
‧在鍵盤整個未受力的狀態,是在左下角原點「零」。當按鍵開始受力,隨著下壓力量的增加,下壓距離也隨之增加(線往右上跑)。
‧當力量到達「一」這個地方時,力量達到最大,這是按鍵中的矽膠帽斜壁不彎曲所能承受最大的力量,過了之後,矽膠帽斜壁就會
彎曲,此時除了按鍵會急速下移外,這個時候所需的下壓力量也會減少。
‧ 急速下移以及減少下壓力量這樣的狀況,會一直持續到觸底那一瞬間,也就是在「二」之處。就實際的狀況而言,此時我們正藉
由按鍵,透過按壓機制,將矽膠帽下壓至薄膜,觸發了訊號。
‧我們把由原點「零」至「二」之處的距離,也就是「A」這段,稱為之按鍵「行程」。
‧在觸底之後,若繼續施加力量,下壓力量會急速增加,但仍然會增加一點距離,主要是因為壓縮矽膠帽所致。到「五」之處,力
量無限大,距離也幾乎不會增加。
‧ 接下來請看藍線的部分,藍線為回彈力量,所以請逆回來看,從「五」處開始看起。當下壓力道鬆開之後(你可以想像你把手的
力量釋放出來),會釋出原先被壓制的矽膠帽力量。一直到「三」之處,正是矽膠帽與底下薄膜接觸的地方。
‧從「三」之後,反彈力道變大,至矽膠帽斜壁回復到沒有彎曲中的過程,會經歷反彈力道的最高值,為「四」之處。
‧過了「四」之後,幾乎沒有什麼反彈力,一直回歸到「零」之處。
以上就是下壓一個按鍵至回復的狀況。也是鍵盤目前談到手感,能夠用客觀數據的唯一方式。要如何認定手感是比較好的,就是要
看「二」處與「一」處的比值以及 各處的按鍵是否能保持一致或相近的行程圖。
為怕上面的說明過於抽象,個人拿出了矽膠帽,再補充一點具體的說明。
把矽膠帽倒過來,可以看到有一根……,還記得之前個人提到「在觸底之後,若繼續施加力量,下壓力量會急速增加,但仍然會
增加一點距離,主要是因為壓縮矽膠帽所致」。那一根我想也提供了一些貢獻XD。
如果還看不懂上面的圖,個人將矽膠帽切半,由剖面圖應該就可以看得比較清楚了。
當下壓時,矽膠帽的狀態。
12 則回應
這麼抽象的題目要寫清楚本來就很有難度,不過,話說我還蠻好奇微軟鍵盤和羅技鍵盤的膠帽有什麼差意異,感覺二家打起來差很多。但我也很久沒有買這二家的鍵盤了(遠目)
小弟個人認為除了下壓的力道及回彈的力道外(這是鍵軸機構所呈現出的部分),指尖(或指腹)直接接觸的鍵帽材質、重量、厚度、位置配置也會影響到所謂的手感,甚至是影響極細微的鍵帽刻印方式......畢竟打鍵盤極少只針對一顆軸,快速的在鍵盤上滑順移動才是常態......如何長時間持續維持優秀的手感就是一把好鍵盤的關鍵所在!
小弟個人認為除了下壓的力道及回彈的力道外(這是鍵軸機構所呈現出的部分),指尖(或指腹)直接接觸的鍵帽材質、重量、厚度、位置配置也會影響到所謂的手感,甚至是影響極細微的鍵帽刻印方式......畢竟打鍵盤極少只針對一顆軸,快速的在鍵盤上滑順移動才是常態......如何長時間持續維持優秀的手感就是一把好鍵盤的關鍵所在!
科科,你提到的有些部分,就是屬於主觀感受,其實這也是客觀數據上有一部分無法呈現的地方,也是沒辦法的事
Cherry 包裝盒外面背部就有印上黑、茶、青三種軸的示意圖,就是下壓力道、鍵程的曲線圖,並不難懂。
呃請問……花大的這個系列是專門寫給薄膜鍵盤的么@@?
呃請問……花大的這個系列是專門寫給薄膜鍵盤的么@@?
沒,原則上是盡量全方位來寫,像手感這篇,之所以會先從薄膜式(應該說以矽膠帽為手感基礎)的開始,最主要是考量到普及性的問題,我的文章,要說到好,也許還有一段距離,但我的目標是淺顯,是希望大家能看得懂。其實像這種按鍵行程圖,我想鍵盤玩家應該都懂,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反而找不到很詳細說明按鍵行程圖的文章,所以我花了一點心力,就我自己的看法來寫。所以我甚至把矽膠帽拿出來對半切,為的就是有一個具體的對照,比較好想像。還特別強調使用者可以拿手來模擬一下,讓完全不懂的人,也知道如何看按鍵行程圖。
若我一開始就拿機械式來說,不是每個人手上都有,講起來就會變很抽象。所以,之後當然就會提機械式鍵盤的手感,科科,不過這至少是下下期之後的事了。
目前的評估是至少30集吧XD,目標是50集,預計今年底連載完結,不知能不能做得到就是
講的真好啊
我轉去我們那邊了~
寫得很多,看得很模糊,大概有點瞭解,結論是,機械鍵盤的勒?
期待下一期,希望不要等太久......
寫得很多,看得很模糊,大概有點瞭解,結論是,機械鍵盤的勒?
期待下一期,希望不要等太久......
哭哭Orz,希望寫得更簡單明瞭,沒想到還是有難度,果然我寫得還是不好。大概修一修後再整理出來。機械式鍵盤的當然會寫,不過要一點時間XD。因為手上還有一些題材想要先發表,不過想要先發表的材料還沒準備好,時間準備期會比較長一點。
早該上的減肥周記,我都還沒開始動…
十年前的羅技快意手或羅技鍵盤滑鼠組那種矽膠帽的按壓感
是我非常喜歡的手感
可惜現在己經很難找到了
矽膠帽的軟硬度,相當於機械軸的彈簧,
因此改變矽膠的材質或形狀等於改變薄膜的手感
而矽膠材質的優劣良弧,,決定的這把鍵盤價位的主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