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貿易戰加上COVID-19疫情期間影響,歐美科技產業與政府興起一股希望使半導體製造擺脫聚集在亞洲的熱潮,紛紛透過補助方式希望能進行在地生產,原本自產自銷的Intel也宣布成立晶圓代工,希冀擴大自有晶圓廠的使用率,同時也在世界各地與台積電、三星爭取設立晶圓廠的補貼;根據彭博社報導,Intel正與美國政府談判,依據晶片法案向拜登政府爭取100億美金以上的補貼。
▲Intel多次強調台積電與三星不會將下一代技術優先投放在美國廠,Intel則是唯一於美國設立先進製程的企業
晶片法案(CHIP Act)是美國政府為了鼓勵晶片美國在地研究、研發與製造設立的獎勵補助措施,總額包括2,800億美金的補助;作為美國公司的Intel一方面積極宣布在美國擴大半導體產線,另一方面也對外抨擊美國政府不該對來自亞洲的台積電與三星提供高額補助,表示無論台積電或是三星的核心技術仍非在美國研發,Intel則是唯一一家在美國投入最新製程的企業。
不過這類在地半導體生產的措施也有許多問題,尤其歐美國家牽涉相當複雜,台積電與三星在歐美的設廠計劃遭遇包括環境評估,從業人口數,勞工權益,勞工薪資等狀況,即便獲得當地政府支持,有時計畫也難以如預期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