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al D7000高階平面振膜耳機評測,強化低頻表現、如同聲歷其境的頂級聽感饗宴

2024.02.10 12:14AM
照片中跟第 5 格有關,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產品設計、音響器材、設計

日本音響品牌Final在2017年推出由被譽為CD之父的前Sony工程師暨AIWA前總裁中島平太郎主導開發的旗艦耳機Final D8000,採用基於印刷電路的平面振膜技術與獨創的AFDS空氣薄膜阻尼系統,追求極致的三頻均衡與解析,被喻為有著近似靜電耳機的飄逸感,在頂級耳機獲得相當不錯的評價;而Final在2023年底公布同樣採用平面振膜技術的Final D7000,強調著重低頻的呈現,並以沉浸式聽感作為特色,此次也向Final借得Final D7000的測試機進行評測。

奢華的TRAVEL SENTRY認證鎖專用手提箱包裝

▲D7000的收納行李箱

▲有Dinal的標誌

▲耳機與配件好好地被固定在行李箱內

許多旗艦耳機都會搭配專屬的收納箱,不過多數的收納箱都是以展示耳機作為目的,不見得具被實用性,但Final為Final D7000提供兼具美觀與實用性的手提箱,不僅使用帶有銘牌的黑色箱體以及Final銘牌,更使用符合TSA的TRAVEL SENTRY認證鎖,不僅能夠透過TSA鎖保護耳機,登機託運時海關也能透過TRAVEL SENTRY認證鎖檢查手提箱內容。

▲海關認證鎖

▲給了一對鑰匙

▲盒裝裡面包括耳機、原廠OFC線與收納袋

▲收納袋裝耳機似乎有點勉強,可能是裝線材用的?

▲日本製的印字

在盒裝內包括以發泡材質切割的收納格,裡面放著Final D7000耳機本體,以及使用帶有卡扣的雙3.5mm單聲道轉6.3mm端子的3公尺長無氧銅線材,還有一個印有Final標誌的收納帶,與一組兩支的TRAVEL SENTRY鑰匙。

相近的技術概念、截然不同的呈現方式

▲D7000單體承襲D8000的AFDS平面震膜單體,線圈亦為同心圓式但改為單面磁極

雖然Final D7000的外型設計仍延續Final D8000,也同樣採用平面振膜單體與AFDS技術,不過兩者卻不盡相同,Final D7000活用了Final D7000的技術與概念,但目的卻是呈現截然不同的音色;相較Final D7000著重純淨而還原的聲音,Final D7000則可說更市儈、或說是迎合大眾喜好一些,Final D7000想呈現更為豐沛的低頻呈現方式,以及如同聲歷其境的沉浸式聽感。

不同於Final D8000採用典型的雙面磁極平面振膜單體,Final D7000則是採用單面磁極平面振膜單體技術,單就物理特性,單面磁極由於減少了一面的磁鐵,單體總成的重量能夠較雙面磁極減輕許多,對比Final D8000達523克重量,Final D7000進一步降低至437克,達20%重量差距能算上是減重有成。

▲在單體前後都有獨特的非對稱性散音結構(位於AFDS薄膜前方黑色不對稱開孔),盡可能減少耳型造成的聽感落差

Final D7000的單體設計仍延續Final D8000的AFDS技術理念,同樣為同心圓式印刷線圈,並透過在振膜前後加入獨特的阻尼隔層構成的AFSD空氣薄膜阻尼,解決傳統平面振膜單體低頻重現性差的問題,且一併透過獨特的空氣阻尼避免傳統平面振膜在大動態時於磁鐵敲打的物理缺陷。

不過Final D7000進一步考慮人體耳廓形狀的不對稱性產生對音質不良影響,借助數據分析與電腦模擬耳朵形狀,導入非對稱性散音結構,利用內、外兩側不對稱的散音結構(有點像是開放障板)進行散音,同時選用單面磁極單體技術也是因應非對稱性散音結過,利用兩項技術的加總,進一步使平面振膜也能有類似動圈耳機的低頻與開放感。

獨特和紙布耳罩與合宜配重能夠久戴

▲近450克重量的D7000配戴的舒適性仍相當出色,畢竟Final十年前就有重量級不鏽鋼耳機的開發經驗

▲耳罩相當大

雖然Final D7000相較Final D8000算是瘦身有成,不過畢竟是平面振膜技術耳機,相較重量普遍低於400克、採用動圈技術的其它旗艦耳機還是稍重一些,不過Final於十年前左右就推出重量直達500克的Pandora Hope系列不鏽鋼耳罩耳機,當時就透過合宜的配重方式使耳機雖重擔仍能長時間配戴(在盡量不轉頭的前提下)。

▲獨特的和紙織布不僅舒適透氣,還具防潮、除臭與抗菌等特性

Final D7000也繼承Final在耳罩耳機的優異配重設計,佩戴在頭上比起拿在手上顯得輕盈不少,同時相較Final D8000的皮革材質,Final D7000在耳罩表面採用獨特的和紙布材質,由日本職人工匠生產,能夠兼具耐用、透氣、防潮、抗菌與除臭,進一步使Final D7000能夠久戴不悶熱。不過Final D7000配重雖然不錯,但筆者覺得長達3米的原廠耳機線是較影響配戴舒適性的部分,畢竟耳機線的重量也會影響頭部的體感,尤其是一般使用環境耳機線較難置中。

相對容易取得音量、但仍是靈敏度不高的平面振膜耳機本色

▲線材有一定的重量

Final D7000算不上好驅動,筆者是覺得有些困惑的,Final D7000的阻抗略低於Final D8000,為50歐米,但靈敏度反而更低,為89dB/mW,筆者以同樣使用平面振膜技術的Fostex T60RP的單體規格作為對照組,T60RP同為50歐姆阻抗,不過靈敏度則達到92dB/mW,理論上會覺得T60RP可能更容易使用隨身設備驅動。

▲連接到耳機的公母座使用帶有卡榫的3.5mm單聲道插頭,若要自行製作線材要留意端子是否底部有加長

筆者分別透過Sony Xperia 5 V、Sony WM1AM2兩款隨身設備作為對照組,Final D7000不僅在這兩款隨身設備能以較低的設備音量取得筆者覺得充裕的聆聽音量,且低頻的能量感、包圍感都遠超過在相同條件下驅動的T60RP;但換上筆者慣用的家用DAC設備Geek Pulse X結果卻截然不同,反而在同樣高阻抗設定,Final D7000的音量要遠低於T60RP,此外T60RP搭配家用DAC則低頻表現、包圍感顯著提升,但Final D7000提升的幅度反而沒那麼明顯。

▲Final D7000難能可貴的地方是在隨身設備與家用設備的表現落差優於典型平面震膜耳機,但依舊能展現前端設備的細節表現力

不過別誤會,Final D7000無論在行動裝置或是家用DAC的表現都是壓倒性的贏過T60RP,無論是細節的資訊量,表演者與樂器的分離度,或是空間感的呈現等表現,都是T60RP難以望其項背的,只是相較之下Final D7000在較高階的設備與行動裝置的變化相對不高,但仍可感受更細膩的資訊、驅動力更完整的低頻表現感,與其說是Final D7000好處理,反而是T60RP難以使用行動設備驅動。

絕佳音樂性代表但也不失解析力

▲Final D7000相對Final D8000更強調音樂性與娛樂性,是更偏向主流大眾喜好的風格

高階耳機多半會呈現追求音響性與音樂性兩種特質,雖然並非沒有產品強調兩項特質兼具,不過音響性著重的是忠實還原前端與錄音表現,音樂性則是強調悅耳的音色,最終的結果難免會傾向其中一邊;先前Final所推出的Final D8000就是追求音響性的產物,這次的Final D7000則不願單純的作為「小D8000」的次旗艦,反而是將音樂性之一的沉浸式聽感作為特色。

▲Final D7000能夠呈現遼闊的空間感,且在多種樂器與人聲混雜下仍不紊亂

Final D7000可說是一支娛樂性十足的旗艦耳機,扎實而不紊亂的低頻呈現與包圍感,輔以遼闊的空間表達力,使耳機即便未搭配任何多聲道模擬,也有相當趨近環繞劇院般的臨場感,不過畢竟是基於傳統立體聲傳輸,相較真實多聲道喇叭或模擬多聲道,還是少了聲音透過自然反射呈現的聽感。但Final D7000最出色的地方,即是即便能呈現澎拜、複雜的低頻,但仍能清楚辨識來自不同樂器、人聲的中偏低與低頻的位置,不會像一些強調低頻的耳機一旦資訊變多之後就產生混雜。

雖說Final D7000相較Final D8000不那麼把解析與正確放在第一位,但也不代表Final D7000不具照妖鏡的特性,錄音與混音的瑕疵,以及經過處理後導致的細節喪失,Final D7000仍可聽得一清二楚,只不過動感的特質稍稍潤飾了這些瑕疵,使Final D7000在不刻意找碴的情況仍能相當享受在音樂的世界裡。

專為一個人的音樂盛宴

▲喇叭有喇叭的好,但對於難以使用喇叭的環境旗艦耳機也能為個人帶來絕佳的聽感饗宴

雖然Final D7000的售價也能夠購買一套相當水準的立體聲揚聲器或環繞劇院,不過畢竟耳機與喇叭還是有不同的特質,相較使用喇叭,Final D7000能夠輕易聽到聲音的細節,此外若身處地狹人稠的環境,也不必擔心過大的音量導致鄰居找上門,同時其空間的營造感與低頻的圍繞也不遜於音響,無論是聆聽音樂,或是觀看電影、演唱會影片,Final D7000都能游刃有餘。

加上若為願意掏出十萬元購買耳機或喇叭的玩家,前端自然也不可能太隨便,而Final D7000現代化、相較傳統平面振膜容易驅動的單體設計,也能使Final D7000搭配前端設備上能夠有較大的彈性,能自追求便利的隨身播放設備,到嚴謹的DAC搭配專業耳機擴大機等,Final D7000都能發揮一定的水準,不過自然前端訊號處理的部分能夠更精細,以及至少提供一定的驅動力,方可進一步解放Final D7000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