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 讓人了解「社恐」是精神疾病不是玩笑話

2023.11.09 11:57AM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的成功不僅在於其生動的故事情節和優秀的演出,更在於其引人深思的主題,以及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敏感處理,這一切促使觀眾深入思考,反思社會對待心理健康的觀念,這也是它引起廣泛共鳴的原因之一。

由朴寶英、張東潤、延玗臻、李姃垠等一眾備受喜愛的韓國演員聯手主演的Netflix原創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已於11月3日正式上線。該劇深刻地觸及了當今社會最為關切的主題之一——心理健康,因此在戲劇上線不久後,引起了廣泛的熱烈討論。

令人驚艷的是,《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僅僅上線三天,便迅速攀升至Netflix收看排行榜的第三名,無疑展現了該劇獨特的吸引力和受眾的強烈共鳴。《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改編自韓國漫畫家李羅河創作的同名網路漫畫,以精神病房的護理師鄭多恩的視角起頭,帶領觀眾走進精神科,以及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世界裡。(以下內容提及部分劇情,請斟酌閱讀)

劇情介紹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以鄭多恩(朴寶英飾演)為中心,她原本是一名內科護理師,但因某種原因被調到精神科工作。鄭多恩曾在內科感到迷惘,但來到精神科後,似乎找到了她的真正使命,逐漸成長為一位更加成熟和穩重的護士。

然而,就在生活似乎即將步入穩定軌道時,一系列事件卻使鄭多恩的身心狀態發生了劇烈變化。與此同時,圍繞在鄭多恩周圍的人們也因各種各樣的遭遇和煩惱,承受著不同的壓力和疾病,以及身心狀況的挑戰。

例如,鄭多恩的朋友宋裕贊(張東潤飾演),曾在令人艷羨的大企業工作,卻因恐慌症而選擇離職。儘管他看似表面輕鬆,但實際上他獨自承受了許多壓力,包括對鄭多恩的情感糾結。

此外,還有鄭多恩的同事,一位年輕護理師學妹,雖然看似學習能力強,做起事來俐落有效率,但由於家庭背景的壓力,她有非常嚴重的自卑情節,無法接受他人的好感。

另外,還有乍看之下能幹的小組長和護理長,也各自背負著沈重的壓力,導致她們的身心狀態不穩定。《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中刻畫各個角色的遭遇,生動反映了當今社會中不同社會地位和背景的人們,面對各種壓力,心理健康問題不斷浮現。

動畫、配樂加乘,使觀眾身歷其境

為了使觀眾深刻體驗,《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不僅提供精神疾病的教育知識,同時透過精心安排的動畫、音樂、場景變換,巧妙地營造時而驚悚、時而虛幻的情節,使觀眾更能夠貼近,並感受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在疾病發作時所經歷的內心世界。

雖然過去有許多戲劇討論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的議題,但鮮少有如此生動的呈現方式,這獨特的處理方式讓觀眾感到新奇且願意一集接著一集地觀賞,這也是本片引人注目的特點之一。

心理健康成新世代的衛教指標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之所以能夠在上線後,迅速積累如此多的正面評價,且引起眾多觀眾的共鳴,原因或許在於當代社會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日益攀升。

事實上,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源相當複雜,然而在過去,許多人並未真正理解其重要性,甚至把心理健康問題歸因於「抗壓性低」等簡單標籤。但是否事實真如此?

在《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中,編劇透過不同角度的呈現,包括患者、旁觀者、家屬等,深刻地探討精神疾病的本質,使觀眾更能理解這個議題。同時,它也強調了心理健康的至關重要性,呼籲我們應該予以足夠的關注和重視。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的成功不僅在於其生動的故事情節和優秀的演出,更在於其引人深思的主題,以及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敏感處理,這一切促使觀眾深入思考,反思社會對待心理健康的觀念,這也是它引起廣泛共鳴的原因之一。

精神疾病難以被感同身受

或許我們最熟知的精神疾病之一是憂鬱症,然而,在《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中,不僅對憂鬱症有深入探討,還納入了恐慌症、妄想症、社交恐懼症等精神疾病的介紹。對於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來說,往往難以啟齒,主要是因為只有親身經歷過這些病症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這些不適感有多麼無助。

另一個在《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劇中也提及的問題,是患者們經常被問「你為什麼會得這個病?」,然而其實許多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也無法確切回答自己為什麼會生病,這也使得精神疾病患者更難以開口談論自己的病情。

旁人難以理解的恐慌症

當恐慌症發作時,對於未曾經歷過的人,很難想像那種渴望呼吸,但大腦似乎無法控制呼吸節奏,讓人覺得下一秒就可能因無法呼吸而喪命的恐懼有多麼可怕。恐慌症的病徵包括心跳加速、呼吸困難、胸悶胸痛、頭暈目眩等,伴隨強烈的「快要死亡」感受。然而,恐慌症的成因難以掌握,通常也難以追溯。

近年來,一些公眾人物因恐慌症而離開螢光幕,使「恐慌症」逐漸引起大眾關注。然而,大眾對恐慌症的認知仍有限,因為那些因患恐慌症而廣受關注的人通常是眾所矚目的大明星。這使一般人難以理解恐慌症可能發生在身邊的任何人,例如坐對面的同事、超市排隊結帳後的陌生人,甚至只是擦肩而過的路人。

恐慌症可能是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個人成長背景、環境因素和遺傳基因等,難以簡單概括。在《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中,這一問題以獨特的方式呈現,幫助觀眾更深入了解這個病症。

例如,劇中的多恩的好友宋裕贊以及實習護理師池勝載(劉仁秀飾),他們各自因為不同、甚至本人也不理解的原因而患上了恐慌症。觀眾透過觀察劇中角色的故事,深入了解了這些疾病的多樣性和影響因素,或許也有助於更全面地認識心理健康問題的本質。

被誤解的躁鬱症

同樣地,對於未曾親身體驗躁鬱症的人來說,難以理解看似生活完美的個體也可能深陷其中,無法感同身受那情感波動和壓抑生活所帶來的苦悶。

「躁鬱」是一種相當複雜的疾病,實際上包括「躁期」和「鬱期」兩種不同的病程階段。在「躁期」,患者可能表現出非同尋常的自信,充滿能量,甚至出現過度衝動的行為(例如衝動消費,或對異性的過度追求);然一旦躁期過去,他們就會像燃燒殆盡的蠟燭,突然墜入陰沉的「鬱期」,呈現出無精打采、無法集中注意力、自尊心低落等狀態,甚至可能產生自殺的念頭,這些都是典型的躁鬱症症狀。

在《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中,特別編排了一整集的時間,以深入探討躁鬱症的特質。然而,關於劇中的引人入勝情節,我們還是留待各位親自觀賞,細細品味。

不只是玩笑話的社交恐懼症

較為有趣的是,我們經常能聽到身邊的朋友自嘲,或被稱作「社恐」,然而,實際上存在著真正的「社交恐懼症」。在《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中,觀眾也有機會釐清這個議題,並對之有更深入的了解。

社交恐懼症不僅包括害怕與他人交流,還伴隨著過度擔憂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不時想上廁所、極度害怕被關注、對於成為話題中心感到無比焦慮等症狀,這些都是社交恐懼症的特徵。然而,社交恐懼症往往容易被誤解為「內向性格」,這種誤解讓患者往往難以自我識別,並認知到自己可能受到社交恐懼症所困擾而忽略自己的不適感受。

不只上述提及的病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透過12集,每集約一小時的篇幅,精心呈現了許多常見和罕見的精神疾病,甚至對一些可能被人拿來當作玩笑的情況,如「社交恐懼」,也給予了認真且細緻的闡釋。從這些細節來看,《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絕不僅是一部溫馨小品,更是一部充滿教育價值的優秀之作。

政府推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與心理假

隨著大眾對精神疾病的認知逐漸擴展,以及政府機構對民眾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提升,台灣衛福部心理健康司於今年8月推出了「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此計畫規定於112年8月1日至113年7月31日期間,補助15至30歲年輕族群,每人可享有一年三次心理諮商的機會。

此外,台灣也陸續開始實施了「心理假」政策,涵蓋了將近20所大專院校,旨在保護學生的心理健康。這項政策的目的是讓學生在面臨心理困擾時,能夠請假休息並自我沉澱,同時也鼓勵他們主動尋求外部支援與協助。

值得樂觀的是,近年來,許多公眾人物勇敢地站出來,影視作品也更加開放地討論精神和心理疾病,進一步提高了大眾對心理健康議題的關注程度。这些措施都顯示社會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和關注度正在不斷提升。

儘管仍然存在改進的空間,但至少越來越多人願意深入去認識這些疾病,並檢視自己的心靈健康,無疑是積極的改變。然而,當面對更多精神疾病的未知,我們仍期盼大眾能以鼓勵取代質疑,以擁抱代替抗拒,不論是自己或是身邊的人深陷精神疾病所苦,期待有一天,政府或與大眾,都能溫柔地接住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