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桌上型處理器在推出末代 14nm 製程的第 11 代 Core 「 Rocket Lake 」後,代號 Alder Lake 的第 12 代 Core 透過嶄新的 Intel 7 製程與 P Core + E Core 獲得顯著的效能增長,後繼代號 Raptor Lake 的第 13 代 Core 則小改 P Core 設計與添加更多核心進一步提高效能; Intel 在 2023 年末雖公布新架構、新製程代號 Meteor Lake 的 Core U 處理器系列,不過僅限用於行動平台與微型電腦整機,桌上型平台則以代號 Raptor Lake-Refresh 的第 14 代 Core 、也就是基於第 13 代 Core 的小改版產品線續戰,此次 Intel 提供其中的 Core i9-14900K 與 Core i5-13600K 供評測。
延續第 13 代 Core 架構與設計的小改版世代
▲首波第 14 代 Core 處理器仍為 K 版, TDP 皆為 125W
▲ Intel 媒體測試品為 i9-14900K 與 i5-14600K
雖然相較第 12 代 Core ,第 13 代 Core 狹義來說也能說是小改版的一代,畢竟號稱架構不同的 P Core 仍建立在相近的設計,主要是增加快取記憶體的容量,以及各產品線獲得額外的一組 E Core ;不過第 13 代 Core 與 14 代 Core 的差異又更小, P Core 與 E Core 延續設計, i5 與 i7 的核心數量相同,主要提高時脈,僅有並非此次受測品的 i7-14700K 較 i7-13700K 增添 4 核心的 E Core ,使多工性能再進一步增加。不過 i9-14700K 也首次將非限定版處理器的開箱 Boost 時脈提高至 6GHz ,與先前 i9-13900KS 特別版處理器相當,但 TDP 仍控制在 125W ,是此次 Intel 認為第 14 代 Core 在硬體規格的賣點。
▲畢竟為第 13 代 Core 小改版
由於第 14 代 Core 的架構與第 13 代 Core 一致, Intel 也不打算再推出新的主機板晶片組,現行的 600 系列與 700 系列主機板皆可透過韌體更新支援,不過板卡品牌仍會推出新設計的 700 系列主機板,除了設計與 I/O 配置的翻新,部分新主機板也將採用 Intel Wi-Fi 7 平台或是添加 Thunderbolt 5 的支援;對消費者而言,亦可選擇價格有利的舊產品,其中也包括可選擇支援 DDR4 記憶體的主機板,雖然目前 DDR5 記憶體價格已經下滑,但若原本的系統仍有正常服役的 DDR4 記憶體,也可稍微減少些許的系統平台轉換負擔。
▲搭配的 ROG Z790-F GAMING WIFI II 為配有 Wi-Fi 7 的中高階主機板
▲此次的測試平台,顯示卡好險搭配的是 4070 否則 1000W 電源不知道撐不撐的住...
筆者此次搭配的主機板是華碩 ROG STRIX Z790-F Gaming Wi-Fi II ,記憶體使用美光 Crucial DDR5-5600 16GB x 2 , SSD 為金士頓 FURY Renegade 2TB PCIe 4.0 SSD ,顯示卡為 NVIDIA GeForce RTX 4070 FE ,散熱器採用華碩 ROG RYUO III 360 水冷,主要測試情境皆以 XTU 自動超頻的結果為預設時脈進行。
暴力榨取最高效能的 i9-14900K
▲ i9-14900K 開箱可用 6GHz 是最大的特色與優勢,不過散熱將會是一大挑戰
▲驗明正身
▲ i9-14900K 優先獨享的 AI 輔助超頻,可快速找到接近超頻甜蜜點的配置
▲即便是龍神 360 也有點吃不消的 330W 熱情...
▲順利贏過 i9-13900K
▲基本性能表現,可能由於散熱或 BIOS 問題、 Cinebench R23 單核表現略遜 i9-13900K 但多核仍勝出
以結果來說, i9-14900K 雖能換取比起 i9-13900K 更高的整體效能,但也更需要在散熱配置花心思,因為乍看時脈僅有 200Hz 的提高,但畢竟這可貴的 200Hz 是建立在非最佳執行效率的時脈,需要更高的瞬間能耗,也意味著高負載的發熱量也更驚人,若要發揮 i9-14900K 的實力與維持長時間性能不衰竭, CPU 散熱需要選擇較高階(原則上直上各品牌旗艦最為實際)。
▲遊戲效能表現
縱使筆者已使用華碩 ROG RYUO III 360 水冷,一但遇到多核滿載,近 330W 的能耗與幾乎維持在 100 度掙扎的狀況導致效能略為受限,且筆者是直接在開放環境的辦公室冷氣房進行測試,若裝機恐怕更快遇到溫度限制;這樣的情況也令筆者回想起 i9-11900K 靠著高時脈榨出 14nm 最高效能一樣,且很剛好 i9-14900K 也同樣將成為 Intel 7 最後一世代的旗艦級桌上型處理器,但單論單工與多工,仍為目前 Intel 有史以來最強的消費級產品。
輕鬆榨取高於預設效能表現的 i5-14600K
▲自動超頻為雙核 5.5GHz 、多核 5.4GHz 的表現
▲基本測試
至於 i5-14600K 也面對些許尷尬的情況,畢竟 i5-14600K 的最高時脈就是比起 i5-13600K 高出 200MHz ,但以筆者先前測試 i5-13600K ,即便透過基本超頻也不難達到 5.3GHz ,差異在於是否需要動手啟用超頻程序,但畢竟 i5-14600K 在價格、易超頻性(加上對散熱需求、供電需求等條件)仍較 i7 與 i9 系列佔優勢。
▲執行 Cinebench 多核滿載約 70 度前後,約消耗 160W 前後
▲遊戲相關的效能
對於以輕鬆享受超頻樂趣而言, i5-14600K 仍有其不可取代之處,筆者預設開啟 XTU 自動超頻之下即可輕鬆且穩定的達到 5.5GHz Boost 、 5.4GHz 全 P Core 的表現,滿載供電也控制在約 160W 前後、以及於 Cinebench 多核約 70 度的發熱狀況,相較之下是較可控的溫度表現,對追求經濟實惠而言是理想的選擇。
世代最佳選擇應為剛好沒提供測試的 Core i7-14700K
▲相較之下核心數量有所增長的 i7-14700K 應是此世代最優先選擇
不過綜觀目前推出的 3+3 款第 14 代 Core 產品,最理想的則是此次並未提供評測的 i7-14700K ,畢竟 i9 與 i5 相較前一代核心數量未變,主要在於提高預設時脈,但 i7-14800K 則進一步增加一組 E Core 數量,等同在多工的情境能夠更趨近第 13 代的 i9-13900K 、並優於 E Core 僅 8 核的第 12 代 i9-12900K 。
▲ i9-14900K 的優點是開箱 6GHz , i5-14600K 則能夠輕鬆超頻換取比預設更好的效能
整體而言第 14 代 Core 不免給人一種架構世代的過度感,相較表現出色的第 13 代 Core 雖仍有一定的提升,但卻是透過簡單暴力的更高時脈換取,並非如第 12 代相較第 11 代的全新架構,或是第 13 代借助加大 P Core 快取與微調架構方式提升基礎效能,但畢竟已連續沿用三個世代的平台環境相較剛進行架構與平台大改的競品有有更出色的穩定性,撇開滿載偏高的能耗,對於著重與新遊戲相容與穩定的玩家仍是不錯的選擇。
1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