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tax K-3 III 相機搭配 HD DA 21mm F3.2 鏡頭評測,集結 Pentax 對光學觀景窗技術與想法的大成之作

2023.09.25 06:59PM
照片中提到了SR、BO、PENTAX,跟賓得有關,包含了賓得k、賓得K10D、單反相機、鏡頭、單反相機

受到無反光鏡技術大幅突破的影響,幾乎多數的傳統相機品牌都將重心放在無反光鏡相機的開發,過往死鴨子嘴硬僅將無反光鏡技術視為休閒級產品的 Canon 與 Nikon 也在痛定思痛後把核心技術投入無反光鏡系統開發,雖未說死、但也等同淡出 DLSR 的開發;目前日系相機品牌也僅存 Ricoh Image 旗下的 Pentax 仍堅守 DSLR 設計,筆者也向 Pentax 台灣總代理富堃借用 Pentax K3 III 相機搭配 HD DA 21mm F3.2 鏡頭的組合,以針對當前 DSLR 的現況寫一篇並非能稱的上評測的文章。

逐漸被時代荒流淹沒的 DSLR

▲DSLR 已逐漸被無反光鏡取代,雖未滅絕但也不是個相機品牌的重心

雖然不少人會以 DSLR 作為可交換鏡頭相機的通稱,不過目前流行的無反光鏡( Mirrorless )相機並不能稱為 DSLR ,畢竟 DSLR 是 Digital Single Lens Reflex (數位單鏡反射)的縮寫,除了單眼相機的通稱以外也有人會簡稱為單反相機,「 Reflex / 反」指的就是反光鏡的反射,缺乏反光鏡的無反光鏡或是如徠卡 M 系列的旁軸都不能稱之為 DSLR 。

▲ Pentax Q 也是 Pentax 數位相機發展史相當獨特的產物

筆者自學生到投入媒體業的年代,剛好是歷經數位相機平價化的開始,以及見證第一台意義上的平價 DSLR 、 Canon EOS 300D 的誕生年代,在當時有一台 DSLR 是相當令人稱羨的事情,也由於 DSLR 在結構設計、對焦與測光等基礎系統等與電子式 SLR 相機有一部分能夠相通,雖在電子系統與操作介面還是有些轉換門檻,但多數知名的相機品牌都算順利的從 SLR 轉換到 DSLR 。

▲在數位單眼的發展期, Sony 曾嘗試過半透明反光鏡技術

隨著技術發展,先是 Olympus 結盟 Panasonic 自 4/3 系統改投入無反光鏡的 M43 設計並作為無反光鏡技術的先驅者,但真正使無反光鏡系統一戰成名的還是收購 Minolta 後放棄獨特半透明反光鏡的 Sony Nex 系列(也是現在 Alpha 系列的前身),後續 Sony 進一步以 A7 開創平價全片幅無反光鏡單眼的時代,到後來利用在感光元件半導體的技術優勢顛覆市場遊戲規則,迫使 Canon 與 Nikon 走出舒適圈。

向來都照自己步調前進的 Pentax

▲ Pentax 是最晚推出全片幅 DSLR 的日系相機品牌

在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 DSLR 發展史當中, Pentax 一直都是一家走自己路的品牌, Pentax 的 DSLR 用過 3 號電池驅動,也曾率先推出超小型 DSLR 產品,還跳過全片幅元件尺寸、直接推出中片幅的 645D 系列,而在當所有競爭對手都漸漸轉戰無反光鏡系統之際, Pentax 終於實現被前東家搞到遲遲無法問世的全片幅 DSLR ,然後在所有日系品牌宣布重心轉移到無反光鏡系統時, Pentax 則喊出堅守反光鏡設計的宣言。

▲ K3 II 世代仍保有大型的機頂 LCD

Pentax K3 III 是一款幾乎是違逆市場趨勢的產品:全新機構的 DSLR 、高階 APS-C 片幅定位,以目前 DSLR 市場是小眾中的小眾需求,放在其它品牌可說是標準的票房毒藥,畢竟如 Canon 與 Nikon 的高階 APS-C DSLR 到最後就是被自家中階 APS-C DSLR 與入門全片幅 DSLR 夾殺。但很有趣的高階 APS-C DSLR 卻也是 Pentax 在 DSLR 發展一直以來的拿手好戲,如 K10D 、 K7 、 K5 系列、 K3 系列都比同時期中低階機更受青睞。

▲ Pentax K5 II 系列也是 Pentax 玩家喜案的系統之一

雖說 Pentax 很奇特的經常把最新的電子系統使用在偏中低階的機型,然而 Pentax 的高階機型在同一期的同級產品往往是最為緊湊、強固的設計,同時其人機介面設計理念雖不像其它品牌佈滿按鍵,但透過合宜的布局,熟悉其介面的使用者仍可迅速的更動與拍攝相關的主要設定,在早期觸控螢幕還未普及前是相當出色的人機邏輯。

▲ D-LI90 電池的歷史相當久遠

且 Pentax 中階機另一個特色就是橫跨多個世代的 D-Li90 系列電池,這顆電池可追溯到 Pentax K10D 的 D-Li50 設計(對比少了一個接點),這系列的電池推出後就在僅調整電容量的前提跨越多個世代,且包括中片幅的 645D 系列、全片幅的 K1 等都是採用 D-Li90 ,若電池並未老化,即便升級到較新的機型也不需重新購買電池,且早期的消費者也仍舊可買到電池。

很可能成為最後一款從 0 開始的末代頂級 APS-C DSLR 機身

▲相信許多相機使用者已經沒看過光學反射式對焦系統用的對焦屏了

回到這次的主角 K3 III 上,雖說 K3 III 冠上 K3 的系列名稱,不過已經是與前兩代完全不同的全新機構設計,對於手邊最後一台 Pentax APS-C 相機剛好是 K3 的筆者, K3 III 可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款產品;雖然一部分也是筆者現在已經從 Pentax 跳坑其它無反光鏡設計的系統,已有一段時間沒接觸 DSLR ,然而一部分也是 K3 III 的設計理念也又與 K-1 時期有相當大的變化。

▲機頂設計比較類似 K1 ,機頂 LCD 縮小、空間提供給新轉盤

以筆者個人的感覺,雖然 K3 III 並非全片幅機型,但其機身的層級定位卻比起 K-1 系列更高,扣除片幅以外筆者認為應該是 Pentax 開發過最高階的機身設計;畢竟 K3 III 一開始就主打為 Pentax 史上對焦性能、連拍等的巔峰之作,其機身設計是定位在足以應對專業動態拍攝的頂級機型,取消以往 Pentax APS-C 高階機常見的大型機頂 LCD ,改採一張較小的 LCD ,把空間留給第三轉盤。

▲模式轉盤可透過底部的撥桿選擇是否利用中央按鈕鎖定

▲多了對應焦點選擇的八方像類比搖桿,不過手感有點生硬

此外, K3 III 的機身設計縮有著類似 K1 的風格,也保有 Pentax 用戶熟悉的機背按鍵布局,也包括 Pentax 玩家習慣的「綠色鍵」,但因應「史上最多對焦點」的配置, K3 III 也首度搭載用於焦點選擇的獨立多方向搖桿,不再需要利用多功能十字鍵選擇焦點,否則以 K3 III 達 101 點對焦點,使用十字鍵應該會按到手軟;此外為於機頂的第三轉盤預設可迅速切換焦點配置模式,使用者可快速的因應拍攝題材從全自動、廣域、小型十字到單點進行切換。

▲介面大致上還是有 Pentax 向來的簡單易懂的風格,不過因應機身設計專業化多了不少提示

▲操作邏輯與 GR 相似

不過對筆者而言, K3 III 更大的變化應該是系統介面的重塑,雖說 Pentax 並非完全沒更動過操作介面,但 K3 III 的設計確實已經與筆者多年熟悉的操作介面有很大的差異,不過雖然操作邏輯與顯示方式與以往不同,但使用邏輯仍相當明確,且也仍舊保留原本直觀的十字鍵對應功能,在操作半小時大致上需要的功能都已順利找到。

個性鮮明的 Tessar 結構 DA Limited 定焦鏡 

這次搭配的 HD-DA21mm F3.2 Limited 是屬於小改版的 DA Limited 定焦鏡,與筆者擁有的 SMC DA21mm F3.2 Limited 有著相同的基本光學設計與鏡筒設計,除了綠圈改為紅圈與提供黑、銀二色(筆者這次借到的是銀色版版),主要的差異在於鍍膜與光圈葉片的修改; HD 版本使用新一代 HD 鍍膜,據稱在當代相機有較好的解像力,另外光圈葉片則是以散景較為柔美的圓形設計取代原始的光圈設計。

▲ Limited 鏡頭搭配起來很好看

雖說當前台灣 Pentax 主流討論普遍對於 HD Limited 版本的畫質提升讚譽有佳,只是筆者卻認為 HD Limited 更動光圈葉片設計是違逆原本 Limited 系列「與眾不同」的理念, Limitel 並非一味追求解像力與畫質的鏡頭,而是透過獨特的 Tessar 光學結構縮減鏡頭的長度,搭配刻意帶有不以柔美、甚至還有些許瑕疵的光圈葉片呈現獨特的成像,改為圓形葉片後就少了些獨特性,只是最終其它品牌也較少推出 Tessar 光學的鏡頭,也沒甚麼能夠做為比較的了。

已成筆者最熟悉的陌生人的 DSLR

▲高亮度、清晰的光學觀景窗是 Pentax 向來為人津津樂道的

筆者約莫有超過三年沒有再拿起帶有光學反光鏡的 DLSR ,重新拿起具有光學觀景窗的 K3 III ,眼中出現的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影像;雖說現代無反光鏡相機的電子觀景窗已經能做到高解析、高更新率,然而相較透過反光板與光學五菱鏡呈現的世界還是有許多不同;雖然沒有新一代電子觀景窗的各種補正顯示與呼應真實拍攝後效果的完整預覽,不過光學觀景窗的舒適感則是電子觀景窗難以取代的。

▲ K3 III 的對焦點是 Pentax 有史以來最多的

比起筆者印象中的 Pentax DSLR , K3 III 的對焦點是相當驚人的,不過對曾使用過其它品牌高階 DSLR 的焦點分布就算是一般般,更不用說現在透過感光元件對焦的新一代無反光鏡相機具備更多的對焦點,但至少作為一款頂級 APS-C DSLR 絕對式夠格的;焦點分布廣且密集,對於拍攝動態題材的追焦是有其必要性的,不過畢竟筆者拍攝的習慣較不需要大量的對焦點,否則也不會維持使用 Pentax 系統工作那麼多年。

▲ K3 III 仍支援 Live View 與錄影功能,不過對選擇它的用戶應該是加值功能而非重點

K3 III 可說是筆者使用過在體感最為「理性」的一款 Pentax DSLR ,快速而穩定的對焦(不過也是由於 DA21 Limited 是短行程輕型鏡頭),不遜於主流無反光鏡相機的物件判斷對焦,以及著重呼應環境並相當穩定的自動白平衡系統等,都是跳脫 Pentax 過往機型的表現;雖說 Pentax K1 的表現已相當出色, K3 III 則在電子系統的現代化表現更為出色,且就連即便在 Live View 只有對比式對焦,對焦速度也不至於太慢。

雖說對比目前無反光鏡相機, K3 III 是一款在相近級距偏大的產品,不過保有 Pentax 一貫的出色手感,握持操作的人機操作極為優秀,適中的握柄厚度與寬度,使得即便僅使用右手握持街拍也相當穩定。不過筆者比較意外的是 Pentax 並未為 K3 III 添加翻轉螢幕,而是採用固定式的觸控螢幕,但機身設計的螢幕嵌合感覺原本在規劃階段可能有考慮過採用翻轉螢幕的可能。

當然,筆者雖然長時間使用 DSLR ,但也由於近兩三年都沒再使用過 DSLR ,操作時不免受到無反光鏡相機的使用習慣影響,最明顯的就是已經習慣無反光鏡系統可自動在電子觀景窗與螢幕切換取景,有時眼睛離開光學觀景窗都會想著怎麼螢幕並未顯示取景,才想起需透過機頂的轉盤切換取景模式,不過畢竟 DSLR 的特性就是這樣,即便改為可自動切換也只是徒增不必要的反光鏡機械機構作動而已,現在還會選擇 K3 III 的使用者應該是不會有這種需求。

另外在 K1 之前的 Pentax DSLR 的反光板多少在觸發快門時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振動,不過 K1 透過退縮式反光板連桿驅動機構大幅減少振動,雖然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全片幅相機反光板機構與鏡頭尾端的干涉,減少振動則是副產物;不過 K3 III 即使並未採用退縮式機構,同時還是運動連拍導向的機型,但振動相當的輕微,不過保有清脆俐落的反光板聲響。

▲ K3 III 有多種獨具特色的風格濾鏡

現在提到相機的風格濾鏡,多半第一個聯想到的品牌會是以膠捲風格形容的富士 Fujifilm ,再更早一點則會想到具有強烈對比風格的 Olympus ,不過 Pentax 在風格濾鏡也不遑多讓,除了如跳漂白、超鮮明與象徵 Pentax 獨有風格的風雅以外, Pentax 近期更積極的導入獨特的風格定義,如 SATOBI 、 KYUSHU ,還有在此次試用期間新增添的 Gold 等,都以強烈、鮮明的風格呈現獨特的色彩與調性。

雖然 DSLR 的機構不像無反光鏡系統、手機一樣能夠在拍攝前透過光學觀景窗對呈現的效果進行預覽(當然硬要改用 Live View 就可以,只是這樣又何必選 DSLR ...),筆者會把不同的風格濾鏡視為不同的底片,可以為這次的拍攝決定一種主題風格後盡情的拍攝,然後再自結果感受不同風格呈現的醍醐味。不過畢竟此次是借測而非自己持有,筆者每次拍攝時還是會替換不同的濾鏡交替。

感受光學觀景窗魅力的頂級機型

K3 III 的出現,可說是 Pentax 發出專注 DSLR 發展宣言後的集大成之作,有著為「頂級」機身所設計的緊湊但功能完整的尺寸,從未在 Pentax 機身出現過的高階對焦系統,明亮的五稜鏡觀景窗系統,還有貫徹品牌高階機身以來可靠的機身框體設計,都像是在與外界證明「我的一生無怨無悔」的 DSLR 之路。

不過 K3 III 雖然高級,但其性能遠超筆者所需,並非筆者所追求的「理想的 DSLR 」;若以筆者現在對於 DSLR 的想法,或許筆者更想要一台細節重塑的 KP ;對筆者而言, KP 是一台可說是「殘念系美女」的逸品級 DSLR , KP 是與 DA Limited 系列鏡頭搭配最平衡的一款機身,但在電池、採用翻轉螢幕等想法與筆者設想不同。

▲相較技能數點滿的 K3 III ,筆者希望 Ricoh Image 能將 KP 的概念經典再造 

以筆者的想法, KP 大可不必為了造型美感遷就小型握柄而使用小型電池,因為多數 KP 的使用者最後在使用上還是會安裝擴充手柄提升握感,此外當時追求情懷的設計大可選擇放棄翻轉螢幕,尤其是 Live View 對焦不算太理想且又重視反光鏡的拍攝體驗時,大可如 K3 III 一樣使用固定式螢幕使機身更為緊湊;同時筆者理想中的 DSLR 也不需要如 K3 III 這樣為了運動拍攝的大量對焦點系統,焦點配置有著 K1 的水準也綽綽有餘。

▲ K3 III 無非是 APS-C DSLR 的頂尖機型,只是是否是用戶所追求的方向就不得而知

只不過覺可惜的是 Ricoh Image 在 K3 III 之後卻是將原本的 K70 小改款推出 KF ,試想若是為 KP 換上一張現代化的感光元件與支援新一代風格濾鏡系統,也不見得要如筆者所說的修改機身機構設計,光是 KP 更為情懷的復古外型,就比起外觀較為現代感的 KF 有更多的吸引力,同時也更符合當前仍熱愛著 DSLR 的客群所追求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