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專業監聽耳機 MDR-MV1 與 MDR-M1ST 該如何選擇,兩者的使用情境與目的有甚麼不同

2023.05.15 04:47PM

Sony 在 2023 年宣布第一款開放式專業監聽耳機 MDR-MV1 ,且是繼 MDR-7506 之後第二款在全球零售通路銷售的「藍標」專業監聽耳機,不同於 2019 年由 Sony 旗下 Sony Music Solutions 推出的新世代「紅標」封閉式監聽耳機 MDR-M1ST 僅在日本國內銷售;筆者在台灣上市後也直接購入 MDR-MV1 ,不過在筆者認為 Run-In 完之前還不打算撰寫完整的評測,但想先從 MDR-MV1 與 MDR-M1ST 的產品特性先聊聊該兩款產品的設計目的與定位。

▲ MDR-MV1 是 Sony 第一款開放式專業監聽耳機

在 Sony 的歷史有多款冠上「專業監聽」的耳機產品,不過當前仍在持續銷售的僅有 5 款,包括誕生並銷售將近 40 年的經典銘機 MDR-CD900ST ,冠上「藍標」且在國際零售市場銷售的 MDR-7506 ,舞台監聽入耳式監聽耳機 MDR-EX800ST ,新世代「紅標」封閉監聽耳機 MDR-M1ST ,以及 2023 年推出的開放式監聽耳機 MDR-MV1 。至於帶有紅標的 MDR-Z1000 耳罩耳機與 IEM-M7 、 IER-M9 雖能兼為監聽耳機,但產品定位仍著重在消費大眾市場。

MDR-M1ST 為 MDR-CD900ST 理念的現代化產品, MDR-MV1 為空間錄音需求而生

▲左方的 MDR-MV1 為空間錄音的需求開發, MDR-M1ST 則是打造現代化錄音監聽標準 

在 2019 年所推出的 MDR-M1ST 是作為繼承 MDR-CD900ST 功能的新世代封閉式監聽耳機,不過並非為了取代 MDR-CD900ST ,而是作為一款更全面性、且具備提供當代錄音技術細節的新產品而生;不過 MDR-M1ST 也如同 MDR-CD900ST 是由 Sony Music Solutions 進行販售,故不僅不在海外零售市場販售,同時也僅提供保修而不提供保固。

MDR-MV1 則是以呼應 Sony 的 360 Reality Audio 的空間錄音需求,以及部分錄音、混音工作者有使用開放式耳機的需求而來,保有 MDR-M1ST 以呈現新世代錄音品質為目的的基本原則,並透過開放式結構提供更寬敞的音場,雖然乍看下貌似 MDR-M1ST 的開放式翻版,但實際上兩者也僅有頭帶設計共享資源,框體的聲學原理、耳罩甚至單體都完全不同。

MDR-M1ST 旨在重現近似進場監聽喇叭的特質

▲ MDR-M1ST 旨在模擬進場監聽喇叭將大量資訊前靠的偏平面音場

▲框體的 Sony 為凹刻加上白漆,並帶有「紅帶」貼紙

▲ MDR-M1ST 為日本製

先從 MDR-M1ST 的設計理念說起, MDR-M1ST 在設計理念延續 MDR-CD900ST ,是追求模擬進場二聲道監聽喇叭的特質,音場極度前靠,並追求能夠輕易聽到音樂所需的細節、並希望聲音的呈現方式能在平衡的同時盡可能能夠長時間聆聽,也刻意將高頻與低頻兩端調整的較為圓潤,但仍可達到 5Hz-80kHz 的頻響規格,整體而言更像是以新世代的技術與監聽需求重新詮釋 MDR-CD900ST 。

▲ MDR-M1ST 的結構部分沿用開發 MDR-1 耳機的經驗

▲ MDR-M1ST 為傾斜配置單體

▲偏薄、貼耳的耳罩為 MDR-M1ST 的特色(筆者已換成 YAXI 的複合材質耳罩,原廠為全蛋白質合成皮革)

不過也為了模擬進場二生道監聽喇叭的特性, MDR-M1ST 的原廠耳罩相當薄,因為是將單體盡可能貼近耳膜,使用蛋白質合成材質提升耳罩的封閉性,同時單體採用傾斜配置,盡可能使單體與耳朵的開孔平行。然而相較 MDR-CD900ST , MDR-M1ST 順應趨勢的加入可替換線材的設計,與預留準平衡連接的母座,此外也在耳機的關節處加入可減低摩擦噪音的襯套設計。

MDR-M1ST 旨在結合 360 VME 錄音軟體模擬 7 聲道環繞監聽喇叭

▲ MDR-MV1 的頭帶沿用 MDR-M1ST 機構,不過腔體部分完全不同

▲大量開孔的 Open-Back 使框體側面未有藍標,但在支架上方有著一張金字藍框的「 Professional 」字樣

▲ MDR-MV1 為泰國生產

MDR-MV1 的原型是 Sony 原本在疫情期間提供給專業音樂製作人的 360 VME 系統的耳機部分,希望透過搭配 360 VME 軟體後,能夠呈現 7 聲道監聽喇叭構成的空間錄音環境,以利於音樂製作者不需架設監聽空間也能進行空間錄音的混音與製作工程,同時對一般消費者則可搭配 360 Reality Audio 等空間音樂內容感受立體沉浸感。單體並非採用傾斜配置,但同樣可達 5Hz-24kHz 頻響,同時耳罩也更為厚實,並採用更為舒適的人造麂皮。

▲單體雖大小與 MDR-M1ST 同為 40mm ,不過結構截然不同

▲ MDR-MV1 單體並未呈現傾斜

▲耳罩相當厚實

而作為 Sony 第一款開放式監聽耳機的 MDR-MV1 最接近的結果應該是 MDR-SA5000 / MDR-SA300 ,屬於 Open-Back 、 Close-Front (背開放)設計,與 Open-Back 、 Open-Front (全開放)的 MDR-F1 、 MDR-MA900 不同, MDR-MV1 在訴求聲音的正確與資訊的豐富以外,更重視音場位置的正確性,此外也強調藉由後開、前閉的聲學特性帶來更豐沛的低頻量感。

集中音場與高資訊量的 MDR-M1ST 以及空間精準聽感舒適的 MDR-MV1

▲兩種不同的腔體設定呈現截然不同的風格

從兩款耳機實際聆聽的感覺, MDR-M1ST 的音場不僅前靠,整體也更為平面,不過相較僅著重在中頻人聲表現的 MDR-CD900ST , MDR-M1ST 則可呈現更均衡的三頻,但也由於更豐富的細節資訊、更少音染的中性調音加上貼近的音場,使得人聲不再是 MDR-M1ST 唯一的主角,若視為音樂耳機使用,也會由於音場狹窄、資訊平面化導致聽感不討喜。

MDR-MV1 的聲音則受惠開放結構,音場更為寬敞自然,但又不像聆聽目的的消費耳機一樣將音場向外延伸,充其量與部分重視音場的高階封閉式耳機相近,然而聲音來源的位置的定位感更為穩定,同時細節資訊並未因為具有空間感而減少,同時低頻的表現有相較 MDR-M1ST 更出色的包圍感,以音樂聆聽鑑賞而言,是具有中性、耐聽且音場詮釋正確的產品。

兩款產品的本質還是兼聽取向,只是 MDR-MV1 更貼近一般消費者偏好的風格

▲兩款耳機的本質都不是為大眾市場優先開發,不過相對 MDR-MV1 較貼近消費大眾喜好

不過無論是 MDR-M1ST 或是 MDR-MV1 ,兩款耳機都不是以音樂鑑賞為開發目的的產物,而是以兩種不同要求的錄音情境為目的開發, MDR-M1ST 像是能戴在頭上、強調大量資訊且平面化音場的進場監聽喇叭, MDR-MV1 則如同戴在頭上的環繞多聲道立體聲監聽喇叭一樣,對於專業音樂製作,兩者各有所長;不過如果從一般聆聽音樂的需求,擁有較寬敞音場與耳罩更舒適的 MDR-MV1 自然是相對吃香許多,同時對日本以外的消費者也更容易取得。

▲兩款耳機都可藉由 3.5mm 的 4 極線進行平衡連接

然而筆者還是想為 MDR-M1ST 稍作平反,許多耳機愛好者會認為 MDR-M1ST 並未承襲 MDR-CD900ST 獨有的中頻詮釋方式,除了音色較為端正以外,反而有種聽起來因為細節較多聽起來更紊亂的感覺,但對於音樂監聽與製作, MDR-M1ST 有助於分辨更多中頻人聲以外的資訊,且不用刻意加大音量即可聽見原本空間較遠的細節資訊,只是這樣的表現方式不利於音樂鑑賞,同時若僅有監聽人聲部份也是殺雞焉用牛刀、別忘了現在 MDR-CD900ST 在日本為 19,800 日幣、而 MDR-M1ST 定價高達 34,650 日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