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音響品牌 Final 是相對較晚進入真無線耳機市場的,不過以在傳統音響產品孕育的物理調音技術,以及將音質擺在優先的產品理念,在推出 ZE3000 與 ZE2000 兩款主流價位真無線耳機後迅速奠定在音樂愛好者間的口碑, Final 在 2022 年末正式公布品牌首款高階真無線耳機 ZE8000 ,直接挑戰頂級真無線市場領域,並打出 8K Sound 的口號。這次也針對 Final ZE8000 進行評測,一探這款強調不與音質妥協的產品是否能走出不同於主流的路線。
▲ Final 以 8000 作為系列頂級產品的型號, ZE8000 也等於開發團隊賦予其頂級真無線耳機的使命
在 Final 目前的產品當中,冠上「 8000 」的型號象徵是同類型產品當中的旗艦產品, ZE8000 的命名也象徵 Final 開發團隊將它視為當前品牌真無線耳機的頂點;不同於傳統耳機,真無線耳機受到的限制相對更多,包括尺寸、驅動力、可使用的晶片、放大架構、線路設計、電池容量等, ZE8000 可說是 Final 團隊評估現行真無線耳機能使用的資源後的心血結晶。
▲外觀使用類高級相機表面的紋理塗層
Final 對於 ZE8000 喊出「 8K Sound 」的口號,不過對首次看到這個名詞的人可能會感到一頭霧水,畢竟「 8K 」多半出現在影像規格,而 Final 的 8K Sound 葫蘆裡到底賣甚麼藥?說穿了也不複雜, Final 是希冀 ZE8000 能夠賦予真無線耳機猶如影像自 FullHD 、 4K 到 8K 般的細膩與逼真,樹立頂級珍無線耳機音質的新基準。
▲採用 USB Type-C 充電
不過一開始也說到真無線耳機相較傳統耳機受到的各類限制更多,尤其是腔體空間、驅動力受限的前提下,想進一步提升音質並不容易;是故 Final 技術團隊在 ZE8000 除了物理調音以外,採用支援 aptX Adaptive 的高通 Snapdragon Sound 平台,並藉助 DSP 的輔助,在物理調音優先的前提之下強化音質的表現。
▲由於採用 AB 類放大,最大續航力為相對較短的 5 小時
ZE8000 在結構設計亦使用高標準的音響設計理念,不單純追求機構的緊湊化,而是將電池與電路板分離,使單體腔體不受額外組件的影響,並能使腔體極小化,有助於提升配戴舒適性;同時不同於一般真無線耳機為了續航力使用高效率的 D 類放大, ZE8000 則選用失真更小的 AB 類放大架構,雖然會犧牲些許續航力,不過 ZE8000 仍具備單次 5 小時的電力。
▲與 ZE3000 、 ZE2000 貼耳設計截然不同的造型
ZE8000 的外型與 ZE3000 、 ZE2000 有很大的不同,是以兩個非同軸圓形體搭配棒狀構成,電路板位於棒狀處、電池則配置在與棒狀相鄰的圓柱,單體與發聲腔體另行在靠近耳朵的圓柱,外觀則使用類似高階相機的止滑紋路塗層,具備簡約、高質感的造型。
▲使用專用的耳塞而非 Type-E 耳塞
▲配件除了耳塞外還有備用的 5 組調音片
▲調音片的更換說明
另外考慮到 ZE8000 較向外的造型, ZE8000 並未搭配 Final 自豪的 Type-E 耳塞,而是使用為 ZE8000 新開發的特殊耳塞,借助覆蓋到與外耳的接觸面提高配戴的穩定感。此外考慮到噴嘴開孔調音片可能會因為時間堵塞, ZE8000 盒裝也配有備用的調音片,後續若調音片因為耳垢、灰塵或油汙堵塞時即可替換。
▲初次打開就跳韌體更新通知了...
▲只有簡中(攤手)
▲首頁長這樣
▲四種降噪模式
▲稱之為 Pro 均衡器的 EQ 調整
同時,也由於搭載 Snapdragon Sound 平台與主動降噪技術, Final ZE8000 也成為 Final 首款支援 app 的真無線耳機,但目前僅支援簡中語系,不包含繁體中文;透過 final connect ,可對 ZE8000 進行功能調整,包括降噪模式、個人化 EQ 等,不過不具備更改左右觸控對應的功能;其中降噪模式包括標準降噪、抗風切模式、通透模式與關閉,皆為無段設計。
▲ 8K Sound+ 看敘述應該是利用 DSP 強化原始音訊的技術
值得注意的是 final connect 其中包括稱為 8K Sound+ 的模式,不過筆者不太清楚這項模式對應的實際功能是甚麼,如果從功能性推測,筆者推測是類似 Sony DSEE Ultimate 將原本的音質進行提升的音質強化的技術,不過介面也提及會影響電力,若對電力要求較高可能要評估實際的影響。
▲對於苦惱於真無線耳機音量難調整的福音
▲藉由 app 與手機音量相互調整取得合適的使用音量
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優質功能,即是 final connect 還具備音量客製化的設計;雖然藍牙通訊有標準可依循,但每一款裝置與耳機的搭配可能都會出現不同的音量組合,筆者也遇過即便只開到一格筆者仍嫌音量偏大的耳機, final connect 則可藉由這項功能把 ZE8000 的音量調整到合適的聆聽範圍,就可避免一格太小聲、兩格太大聲的窘境。
▲ ZE8000 相當突出於耳外,冬天可能會與連帽 T-Shirt 一類帶有帽子的外套摩擦
Final ZE8000 的配戴感相較 ZE2000 與 ZE3000 的類客製化耳機的設計有好有壞, Final ZE8000 的分體結構使得耳機內側與外耳廓的接觸面積縮減,使得耳機容易入耳,然而向外側發展的機構也使得耳機明顯凸出耳廓以外,一方面在冬季穿著帽 T 或帶有帽子的外套容易摩擦,其次就是走路時容易因晃動產生較明顯的共鳴聲。
▲降噪表現在靜態環境不錯,不過戶外的抗風切需搭配抗風切模式、同時容易因為耳機晃動產生額外的低頻共鳴
降噪表現方面,筆者認為 Final ZE8000 的降噪適合在靜態情境,例如坐在辦公室或大眾運輸工具,然而若是走動,就會遇到因為晃動共振產生的不舒適共鳴感,無獨有偶先前測試 Bose 的 QuiteComfort Buds II 也有類似的情況,但 Final ZE8000 的狀況又更為顯著,推測可能與耳機設計產生的晃動有關。其次在戶外場合筆者一律建議開啟抗風噪模式,可能礙於耳機形狀設計容易撞風,標準降噪功能完全無法處理風噪。
▲聲音偏向中性,乍聽之下有些...無聊?
至於音質部分, Final ZE8000 與筆者聽過的幾款同級產品對比是相對更趨中性的,不像 Sony 或 Bose 強調中偏低頻,也不像 Panasonic 、鐵三角的明亮高亢,也未有 Sennheiser 獨特的偏暗韻味, ZE8000 給人一種面面俱到,但似乎少了鮮明個性的純淨感;但撇開個性不鮮明外,細節資訊的表現則相當出色,也不會如一些刻意透過數位修飾導致細節過於銳利、壓迫不耐聽的情況。
▲細節的表現一流,但卻需要搭配優質音源才能展現優勢
筆者認為 ZE8000 的擅場在於一些具有高品質收音的內容,如古典演奏會、現場演出等類型,以一般流行音樂則較難顯其優勢,較少渲染的音色對於喜歡大鳴大放的音樂愛好者而言會覺得少了些個性,有些令筆者想到同為 Final 的頂級入耳式耳機 A8000 ,也無法將這些使用者喜歡的特定頻段加以強化,不過卻也是對各式的音樂都不會產生違和感,並且也能夠長時間的聆聽。
▲ ZE8000 相較之下應該會比較獲得聆聽古典樂的客群喜愛
Final ZE8000 作為品牌第一款高階真無線耳機產品,筆者認為在相近價位級距的市場衝擊性較不及 ZE3000 與 ZE2000 來的高,畢竟 ZE8000 的平衡性甚至高於兩款主流級產品,也導致除了細節表現力的優勢以外,較難以給人深刻的第一聆聽印象;不過 Final ZE8000 確實有達到開發團隊聲稱的優異解析力,只是是否重視這樣的特性就因人而異,畢竟每個音樂愛好者重視的特質不同,若以市場主流恐怕還是更看重調音的個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