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y在 2022 年 2 月公布相當創新的真無線耳機 LinkBuds ,不同於市面上多數強調開放感的真無線耳機實質上仍為具一定遮蔽性質的半開放設計, LinkBuds 大膽使用 Sony 獨立開發的新單體,實現虛實合一的開放通透聽感,相較高音質的 WF-1000XM4 或是價格與表現都相當出色的 LinkBuds S , LinkBuds 反而是筆者對 Sony 近期印象最深刻的真無線耳機,筆者也在使用這款耳機將近一年左右提供一些個人的觀點與想法。
▲ 2018 年的 Xperia Ear Duo 的產品概念有部分延續到 LinkBuds 上
LinkBuds 並非 Sony 廣義的第一款開放式真無線耳機,若要追溯 Sony 的開放式真無線耳機則要提到實驗性濃厚的 Xperia Ear Duo ,在當時使用獨特的聲學導管技術使聲音能夠波束指向,不過獨特的下繞耳設計與偏重的機構也使得 Xperia Ear Duo 的配戴不夠穩定,但當年的能夠虛實結合的概念願景最後透過全新的結構在 LinkBuds 獲得實現。
▲獨特的 12mm 無球頂環狀動圈單體使聲音能直接穿透耳機
為了實現開放、不受阻礙的聽感, LinkBuds 採用新開發的 12mm 無圓頂式環狀單體,雖然無圓頂動圈單體並非罕見的技術,許多同軸單體都會採用無圓頂動圈單體搭配高頻單體使用,但也意味著這類的無圓頂單體通常須結合高頻單體才能構成完整的三頻表現,不過 Sony 開發團隊則設法突破物理限制,開發出專屬 LinkBuds 的環狀全頻單體,目前也未有其它耳機採用,是貨真價實且獨一無二的技術,呼應 Sony 影音部門轉向具獨特性的高價值產品的理念。
▲ LinkBuds 開放結構相較常見致敬 AirPods 的半開放式結構外界聲音更通透
雖然現在許多真無線耳機都搭載通透模式,不過畢竟通透模式並非使耳機真的變成開放,而是透過耳機上的麥克風收音並進行處理後與耳機的聲音融合,會受到麥克風收音動態與單體發聲能力的限制,且即便聲音再自然,耳塞封閉住耳孔的物理狀態不會改變,亦即表示舒適感與音壓也不會因為開啟通透模式而改變。
至於對比蘋果 AirPods 的無耳塞半開放式結構,確實半開放結構保有耳孔的通透,外界聲音也能適度地進入耳內,但差異在於半開放式結構並未呈現耳機與外界聲音的虛實融合,外界的聲音是以背景的方式納入耳內,就猶如咖啡廳、百貨等公眾環境所播放的背景聲音一般,耳機的聲音仍會顯著蓋過外界聲音,同時外界的聲音也如同蒙上一層紗,僅有形體未有細節。
▲相較入耳式耳機長時間聆聽更無音壓問題
LinkBuds 透過中央的開孔,使得耳孔多數的範圍都是通透的,多數的外界聲音能猶如未佩戴耳機一樣傳遞到耳內,同時耳孔內完全沒有異物感,能夠保有耳孔不因密閉產生額外的壓力,來自 LinkBuds 的音樂或是通話聲可自然的與外界聲融合;之所以強調「多數的外界聲音」主要是由於耳機本身仍會遮蔽耳孔較外圍的部分,使得特定角度的聲音仍會被衰竭。
▲雖然骨傳導耳機在戶外能更清晰將聲音傳進耳朵,但一旦有低頻耳機就會發出劇烈的振動
雖然單就通透與融合,骨傳導耳機則由於完全不遮蔽耳孔有著絕對的通透感,只不過骨傳導耳機的原理是透過共振,原本在三頻表現的均衡性就不及傳統耳機,以筆者的體驗而言,在播放較為激烈的音樂猶如穴道按摩一般,且只要配戴位置稍微偏移,實際聽到的聲音就會有不同的扭曲,不過從配戴的特性則較適合有運動需求的使用者,畢竟 LinkBuds 的固定方式有時會在劇烈上下跳動時意外脫落,作為專業運動耳機略顯不足。
▲ LinkBuds 能將耳機與外界聲虛實融合的特性是市場上難尋同質產品的
另外,也由於 LinkBuds 的發聲特性仍為傳統聲波,在如居家或辦公室環境、較安靜的社區街道等確實能夠實現清晰的虛實融合聲音,不過若換到大馬路旁或是如西門町一類的鬧區,則由於外界巨量的高分貝聲音超過 LinkBuds 的發聲音量,就難以實現舒適通透的虛實融合,在高音量環境反而骨傳導耳機仍能提供清晰的耳機聲音。
受到單體特性與不支援高音質編碼的限制,雖然 LinkBuds 的音質不及 WF-1000XM4 與支援 LDAC 的 LinkBuds ,不過以非認真追求細節的輕鬆聆聽,筆者則相當喜愛 LinkBuds 所帶來酷似喇叭般的自然且舒適的空間,不過畢竟相對喇叭少了來自環境的自然反射,仍無法如喇叭提供左、右耳在環境的自然融合感。
▲在居家辦公時,筆者相當喜愛搭配 LinkBuds 聆聽音樂保有與外界的連結
筆者喜歡在居家辦公、洗衣曬衣、整理房間還有在不適合使用喇叭聽音樂的深夜使用 LinkBuds ,因為 LinkBuds 不僅相較一般入耳式耳機能夠舒適的聆聽,也不會像立體聲喇叭需要在特定的位置才有最佳的聽感,更重要的是透過 LinkBuds 的開放性,筆者仍就可聽見像是熱水壺煮好水的音效、洗衣機洗完的通知聲或是錯誤聲等,不用擔心因為隔音太好錯過了些事情。
▲用 LinkBuds 講電話時也能掌握自己實際的說話音量
此外,筆者也很喜歡使用 LinkBuds 通話,畢竟一般使用耳機通話時,若耳機的側音功能設計不佳或是沒有側音功能,有時因為無法正確判斷自己說話的音量,在公眾場合就會因為過高的說話聲成為別人側目的對象(但筆者也很清楚有些人根本不在乎甚至是開擴音在講電話),且使用耳機通話也可避免需要長時間握著手機的不舒適姿勢。
▲不知為何,筆者若帶著 LinkBuds 用餐有時會誤觸廣域點按
不過 LinkBuds 的互動操作就比較困擾筆者, LinkBuds 可透過觸控或是廣域點按的方式進行操作,可能是由於主體的球體形狀關係,筆者利用 LinkBuds 搭配 3/4 或是全罩安全帽聆聽 Google Maps 導航會因為安全帽內襯觸發觸控機制;至於廣域點按雖然使操作時不須點擊面積較小的殼體,但除了觸發靈敏度有時不易掌握以外,像是筆者吃飯咀嚼時也經常觸發,故筆者最後日常使用乾脆直接把兩項耳機的操作功能關閉,僅由手機進行操作。
在使用將近一年,筆者認為 LinkBuds 並不會成為筆者主力的耳機,但會是在擁有本命耳機後的第二副互補用的耳機,因為目前在市場上與 LinkBuds 有相近特質的耳機相當難尋,但也由於開放式設計少了一般入耳式耳機能隔離外界噪音的特質,更不用說 LinkBuds 也未具備主動降噪功能,然而適合在舒適的居家環境、辦公室使用,以及有著酷似喇叭般的開放聽感,皆為 LinkBuds 難以取代的特色。
▲筆者認為 LinkBuds 的下一代若能強化廣域點按的操作性以及再進一步強化續航力就好了
若要對 LinkBuds 的下一代產品提出建議,筆者認為受限物理特性,倒是也不用將音質的提升列為首要,反而若能設法提供更穩定的配戴性,或許是能夠與骨傳導耳機分食運動耳機市場的做法,其次是也希望能進一步強化廣域點按的準確性或是找出其它更可行的互動操作方式,最後當然也期許續航力能夠更上一層樓,不過若以目前 Sony 的產品週期,下一代產品可能還要再等一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