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sson 在 2022 年末的行動趨勢報告,以 5G 發展的進展以及 5G 技術如何兼顧網路流量激增但又盡可能減少對環境與能源的影響; Ericsson 此次的報告聚焦在三大重點,包括 5G 飛躍性的成長與普及速度,以及行動網路流量仍持續激增,還有除了 5G 技術本身相較舊世代網路更節能之外如何進一步減少能耗。
▲台灣愛立信總經理周大企
▲預估 2028 年 5G 將超過五成用戶
▲相較 4G , 5G 提前兩年實現 10 億用戶
▲ VoLTE 將是 3G 退場必要的互補機制
雖然不少人對於 5G 的普及仍抱質疑,也有不少說法是 5G 增長速度不及 4G ,然而根據數據統計, 5G 自商用化後的增長速度遠快於 4G ,相較 4G 商用後提前 2 年即達成 10 億用戶的目標,更預期 2028 年有望實現 50 億總用戶人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4G 用戶仍略有成長,只是相對趨緩,故屆時電信營運商的課題勢必是如何兼顧 5G 發展以及維護 4G 的品質。
▲ 預計 2028 年有 93% 行動服務用戶會使用行動寬頻,但仍有少數僅使用通話服務的用戶
▲基於 4G 與 5G 的 IoT 將於 2028 年成物聯網主流
▲中頻段是決定 5G 服務品質的關鍵,但也因此 3G 退場勢在必行
另外要值得注意的是, 3G 技術的退場也是逐漸勢在必行,因為 5G 雖然擴展到 mmWave 高頻頻段與 1GHz 以下頻段,但實際上屆於 1GHz 至 6GHz 的中頻段才是兼顧網速與傳輸覆蓋的關鍵,也是 5G 營運商服務品質的重要頻段,是故 3G 退場後,能為 5G 提供更多的可用頻段;然而 3G 是最後一個能夠提供通話獨立網路模式的頻段,是故若要 3G 退場,電信服務業者、消費者也需要轉移自基於網路通話的 VoLTE 或 VoWi-Fi 技術,除了通話品質穩定與系統更簡化以外,尤其 VoWi-Fi 的優點相當明確,消費者透過 VoWi-Fi 進行跨國通話,不須傳統高昂的跨國通話費,可使用與市內電話相當的價格通話。
▲固定接取網路的需求正持續增長
▲預估 2028 年將有超過 3 億的 FWA 連接用戶
此外, 5G 技術也使既有商業模式與應用更進一步,尤其對物聯網、固定接取網路( FWA )有更大的幫助;在物聯網方面,雖然現行物聯網多使用非授權頻段如 2.4GHz 技術,但畢竟多數非授權頻段技術在即時性、覆蓋率與穿透性較差,部分架設在室內或地下環境難以使用,而基於 5G 的 NB-IoT 則能解決這些問題;另外基於行動通訊技術的固定接取網路雖自 3G 開始就已有應用,然而 5G 的高頻寬、低延遲,進一步使 FWA 達到媲美光纖的連接體驗。
▲過去兩年行動網路流量提升一倍
▲ 5G 促使網路數據用量增加
▲社群影音是最大網路用量來源
▲歐美用戶使用行動寬頻觀看串流服務的比重比亞洲高,一方面也是網路服務品質使然
▲以服務為基礎的收費方式將成電信業者新收費模式
▲內容、遊戲的整合使消費者更願意使用 5G
另外,自 2020 年至 2022 年全球網路用量成長一倍,其中關鍵仍是 5G 高速、低延遲的網路體驗增加用戶更願意使用行動網路,但用量的關鍵成長仍是影音內容,其中以社群服務的影片內容是成長關鍵,但與此同時,歐美用戶透過行動網路觀看訂閱影音服務的比例也持續增加;Ericsson 認為,由於 5G 的應用多元,以及服務型態、消費者使用方式可能聚焦在特定應用,營運商也將提供更多元的網路服務收費方式,除了傳統的計量模式外,例如多裝置共用、針對特定服務無限流量都是可能的收費模式,也會促使營運商與服務業者進行跨界合作。
▲除了技術降低能耗外,也需輔以現代化的網路結構與方式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5G 也是促使行動網路服務更具效率的關鍵,綜觀自 2012 年至 2022 年,網路流量成長達 287 倍,基地台與裝置數量也大量增加,但網路服務相關設施與裝置的能耗卻僅提升 60% ,關鍵即是每一世代的網路技術效率與基地台服務吞吐量持續提升,另外也有越來越多技術實現能源效率的最佳化,例如透過模擬技術進行基地台架設、功率的模擬,尋求效率、服務覆蓋的平衡點。
▲ 5G 提升網路吞吐的同時反而更為節能
▲透過 AI 、機器學習打造更具效率的網路環境
此外, Ericsson 也舉阿聯酋在通訊服務淨零為例,以當地的太陽能作為基礎設施主要供電來源,再輔以柴油做為備案,設備本身則採用不須主動散熱的寬溫型態設備,同時將原本老舊的電力管理系統改為全新的現代化架構,使能源效率更佳,降低整體碳足跡。
▲透過現代化方式管理網路,再加上導入永續能源、電網現代化等機制兼顧網路發展與環境永續
Ericsson 表示, 5G 的發展速度迅速,電信業者在積極擴展服務覆蓋與品質的同時,也須結合網路現代化打造智慧網路,,在網路性能與節能功能取得平衡點,並透過預測模擬與數據追蹤等方式,管理持續增長的網路流量。
1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