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星 MSI MPG Z790I EDGE WIFI 主機板評測,功能強大且可安裝 3 條 M.2 SSD 的 ITX 小鋼砲

2022.11.23 03:02PM
照片中提到了MAG 27901 EDGE WI、INTEL MOTHERBOARD、LIGHTNINGS,包含了電腦硬件、電腦硬件、電腦機箱、電子產品、電腦

微星 MSI 在 Intel Raptor Lake 世代的 700 系列提供一款採用 Mini-ITX 主機板,為隸屬 MPG 系列的 MPG Z790I EDGE WIFI ,主攻中高階玩家的需求,並採用明亮的銀色系散熱片與 I/O 檔板,最大的特色是提供高達 3 條 M.2 插槽,滿足小空間、大儲存容量的需求;此次則是搭配 Core i5-13600K 進行評測。 

▲盒裝背面的特色介紹

雖然 Mini-ITX 主機板擴充性相對較差,但隨著當前的電腦系統多半僅需使用到一條 PCIe x16 安裝顯示卡,有越來越多的玩家看中 Mini-ITX 搭配 SFX 電源後建構小型系統的潛力,使得 Mini-ITX 近年在市場的需求漸漸提高,不過 ITX 的使用需求也因人而異,有使用者是追求極致空間的效能最大化的頂級遊戲玩家配置,但也有著重空間與性能折衷的多媒體影音型配置,筆者認為 MSI MPG Z790I EDGE WIFI 則是一張偏重合理效能並具備高度配置彈性的設計。

▲除了 MSI 特色貼紙以外,還附上 USB 隨身碟供進行免 CPU 韌體更新

由於新一代處理器的峰值耗電量越來越高,加上主機板的高速通道需要更多的內部線路,高階 Mini-ITX 主機板的設計複雜度甚至遠超過同等級的 M-ATX 、 ATX 主機板,同時要如何在緊湊且有限的 17 x 17 公分空間取捨各式的 I/O 與功能也成為這些主機板規劃者的課題,故具備那些 I/O 與功能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是否符合客群用戶的需要。

▲採用銀色散熱片搭配黑色 PCB

▲採用 10+1+1 相供電

定位在準旗艦層級的 MSI MPG Z790I EDGE WIFI 配有 10+1+1 VRM 供電,並除了在供電元件配有 Frozr 大型散熱片與熱導管以外,還配有主動風扇解決高度負載時的發熱問題,不過風扇上方的防塵開孔並未預留拆卸設計,若使用開放式機殼長期使用可能要留意灰塵清除的問題。

▲正面堆疊兩層 M.2 SSD 插槽

▲兩條 M.2 插槽位於同一張子板

▲正面第一條 M.2 的插槽使用金屬外殼強化

▲反面的第二條 M.2 插槽高度較低,建議使用單面顆粒

▲可再擴充最多 4 個 SATA 硬碟,前置 USB Type-C 為 USB 3.2 Gen 2 x 2 規格

同時,由於 Mini-ITX 主機板空間有限,近期多數的高階 Mini-ITX 多配有最多 2 組 M.2 插槽,不過 MSI MPG Z790I EDGE WIFI 卻總共配有 3 組 M.2 插槽,微星的做法是透過堆疊子板的方式,在插槽下方與 PCIe x 16 之間堆疊兩組 M.2 插槽,同時在背面側再添加一組 M.2 插槽,使這張小尺寸的主機板能多一組 M.2  SSD 的空間。

▲第一條 M.2 插槽配有一定厚度的散熱片

▲第二條 M.2 的散熱片與 Z790 晶片共用

▲第三條 M.2 位於 PCB 反面

不過要留意的是若要安裝三條插槽,筆者則建議採用 1 組高階 M.2 SSD 搭配兩組非效能導向的 M.2 SSD 會比較合適,主要是由於正面下方的 M.2 插槽並未配有大型散熱片,僅有上方的 M.2 插槽搭配大型散熱片,並具備較充裕的第三方散熱片安裝空間,而反面的 M.2 SSD 空間雖然相對開闊,但裝機勢必愈到機殼底板的干涉,也難以安裝較厚的散熱片。

▲音效晶片位在 I/O 擋板與正面 M.2 插槽之間 

▲背面 I/O 分布

不同於部分高階 ITX 主機板會主打具備 Thunderbolt 4 介面, MSI MPG Z790I EDGE WIFI 並未加入 Thunderbolt 4 介面,在背板提供一路 HDMI 與一路 DisplayPort ,另有 4 路的 USB 3.2 Gen 1 Type-A 、 2 路 USB 3.2 Gen 2 Type-A ( 10Gbps )與 1 路 USB 3.2 Gen 2 x 2 Type-C ,不過給予機殼的的 USB Type-C 達到 USB 3.2 Gen 2 x 2 的高規格。

▲ USB 3.2 Gen2 x 2 Type-C 位於 Wi-Fi 天線下方

▲內部使用一張子卡將 USB Type-C 插槽轉向 90 度

到底中高階主機板是否要具備 Thunderbolt 4 ?以 Intel 的立場為了推廣 Thunderbolt 4 當然會希望將具備 Thunderbolt 4 做為賣點,不過若是在 ITX 環境,那就是取捨的問題;因為 Thunderbolt 4 不僅牽涉高頻寬以及數位、影像混合訊號的問題(當然也可藉此少掉後 I/O 的 DisplayPort ),也要具備一定的 USB PD 供電輸出,會使得主板上的走線更為複雜,其次是多數使用 Thunderbolt 介面是為了連接內容剪接用的高速儲存裝置,不過 MSI MPG Z790I EDGE WIFI 並非專攻創作者的產品定位,筆者認為未提供 Thunderbolt 4 並不成問題。

▲考慮到 Mini-ITX 實際裝機的情況, Core i5-13600K 在效能、耗電與發熱是相對均衡的選擇

▲ CPU-Z 抓到的主機板資訊

此次搭配裝機測試的仍是筆者近期主要的硬體組合,處理器採用 Intel Core i5-13600K ,搭配Kingston Fury Beast 6000MHz DDR5 記憶體, Kingston FURY Renegade 2TB SSD ,以及 NVIDIA RTX 3070 創始版,散熱器則搭配 MasterLiquid ML360R RGB 水冷散熱器。

▲基本系統效能測試

▲遊戲效能測試

在預設的設定下,這套 CPU 與 GPU 組合的系統效能落差不會太大,畢竟 10+1+1 相的供電並不遜於許多 ATX 主機板,對於 i5-13600K 絕對足夠,也足以應對進一步超頻使用,唯獨要注意的是由電源供應器提供的 CPU 供電需有穩定的輸出,畢竟 MSI MPG Z790I EDGE WIFI 僅透過一路 8 Pin CPU 供電,不像 M-ATX 或 ATX 是透過兩路 8 Pin CPU 供電,一旦電源供應器獨立單路 8 Pin CPU 輸出供電不穩,在峰值恐怕會造成不穩。

▲雖然 P Core 超頻到 5.5GHz 以上供電部分不成問題...

▲不過只要進行一段時間測試就會面臨解熱問題

▲ ITU 建議的時脈為 5.3GHz

▲ 5.3GHz 的表現

在超頻方面,雖然手動超頻可設定到 5.6GHz 的時脈,不過受限 MasterLiquid ML360R RGB 的解熱能力,在 5.6GHz 時脈進行穩定性測試不久後就會降至 5GHz 以下, Intel 的 XTU 也會直接跳出散熱能力不足的警告(但供電穩定性完全沒問題),若要穩定執行則須設定在 5.3GHz ,這也表示若追求更高的時脈,首要是要解決散熱問題,只是僅需超頻至 5.3GHz ,性能也不遜於 i9-12900K 的預設值了。

▲ MSI MPG Z790I EDGE WIFI 在合理的規格之餘,也提供比一般 Mini-ITX 多一條的 M.2 SSD 擴充能力

選擇 Z 系列高階晶片組的 Mini-ITX 主機板建構高效能系統原本就是一種浪漫,否則以非 K 版處理器搭配 B 系列主機板也合乎多數使用情境,微星 MSI MPG Z790I EDGE WIFI 在供電部分相當到味,同時也具備比競品更多的三條 M.2 儲存插槽與前後各一組 USB 3.2 x 2 Type-C ,能滿足系統緊湊但兼具高效能、高儲存容量的裝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