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前 OnePlus 聯合創辦人裴宇在英國成立的 Nothing 暨推出真無線耳機 Nothing Ear(1) 後,今年宣布品牌首款智慧手機 Nothing Phone(1) ,主打理念是在一票大同小異的智慧手機紅海中打造更具個性化的手機,搭載獨特的 Glyph Interface 互動式機背,同時也選定市場競爭最激烈的 500 美金等級價格作為產品定位,以及強調手機規格著重實用而非華而不實;此次也簡單試用這款手機與提供一些想法。
是獨樹一格或是同中求異?
▲宛如 CD 盒般的扁平方正盒裝,盒蓋為類似點心紙盒的一次性破壞拆封設計
作為擅長炒作話題性的裴宇操刀的 Nothing Phone(1) 光從外包裝就與其它手機品牌不同,扁平的盒裝令人想起精裝版的 CD 唱盤,而設計又與先前 Nothing Ear(1)同樣屬一次性包裝,如同餅乾紙盒包裝一樣,需要撕掉上蓋的一圈後才能打開,難以在不破壞的方式下取出手機與配件;在盒裝內部則以手機、配件一邊一槽的方式收納,標配不包括充電器,不過提供傳輸線。
▲盒內分為兩槽
▲邊框與前後線條相當俐落
▲電源與音量位於反側
從盒裝中取出 Nothing Phone(1) ,映入眼簾的是象徵性的 Glyph Interface 機背設計,不同於市面上玻璃機背手機在底下採用素色、底部紋路等平面方式點綴, Nothing Phone(1) 則選擇以軟性電路板、 LED 還有些許的裝飾片構成較為立體的質感,與俐落的金屬邊框構成具有科技與潮流感的設計,但又不會有直接裸露主 PCB 般的雜亂。
▲充電線與簡易說明在另一槽內
不同於僅有簡單組件的 Nothing Ear(1) 真無線耳機可以在不影響功能的前提使 PCB 直接裸露在透明殼底下,智慧手機複雜的電路與大量的零組件,使得若要考慮美觀就容易影響整體性能,同時在元件無法精簡之下,直接使電路板裸露也會在視覺變得複雜,故 Nothing Phone(1) 選擇保留近似的裸露透明感,以線圈、軟性電路與 LED 、並以高達 400 個零件構成有相同意象的工整造型。
▲機背設計可說是 Nothing Phone(1) 最大(可能也是唯一)的設計特色
然而不得不說扣除獨特的 Glyph Interface 設計, Nothing Phone(1) 的造型設計並沒有那麼的與眾不同,以四個圓弧角的操場型邊框、上下平面的線條,音量與電源位於反向側,甫以雙主鏡頭設計,令筆者聯想到非 Pro 版的 iPhone ,不過採用開孔螢幕則使得正面相較 iPhone 行之有年的凹槽更為俐落,不過如果回歸質感與設計,筆者認為 Nothing Phone(1) 在相近價位的機種以是相當出色且不粗糙的了。
宛若霓虹看板般的 Glyph Interface
▲號稱由 900 顆 LED 組成的光帶
作為 Nothing Phone(1) 最大的特色,就是發表前即不斷曝光的 Glyph Interface , Glyph Interface 即是位於 Nothing Phone(1) 機背的 LED 光帶系統,強調是透過 900 顆 LED 所組成,並在機背以環狀、條狀等線條呈現光帶,同時也兼做為手機的相機補光燈使用。
▲由於密集 LED 特性,雖然僅有白光但也能呈現多種提示方式
藉由多個光區以及大量 LED 組合, Glyph Interface 能夠呈現多種發光的組合方式傳達多種訊息,從最簡單的來電、訊息通知,到充電狀態、個人化來電發光方式顯示等,同時亦可開啟 Flip to Glyph 功能,只要把手機翻面即會將手機切入靜音並以 Glyph Interface 進行通知。
不同於一般手機的通知燈效多以單一小點的多色 LED 提醒, Glyph Interface 的亮度是足以取代手機 LED 閃光燈的高亮度,加上機背玻璃的擴散作用顯得相當搶眼,對喜歡與他人不同的酷炫科技產品的消費者,把 Nothing Phone(1) 拿在手上絕對是眾所矚目的焦點,像是在派對、野營時絕對會吸引身旁好友的目光。
▲ Glyph Interface 整個亮起時的亮度相當驚人
只不過 Glyph Interface 對筆者這種既不時尚也害怕鬧鈴與強烈發光物的使用者可能不是那麼適合,曾經一度忘了將 Nothing Phone(1) 切換到夜間物擾、也忘了要關閉 Glyph Interface ,快要入睡剛好收到垃圾信發出一陣強烈光芒直接把筆者嚇醒。
以日常生活夠用為原則的硬體規格
▲基本效能表現中規中矩
▲耐久測試的穩定性不惡
主打顛覆性的 Nothing Phone(1) 不像裴宇前東家 OnePlus 的機種那樣重視平價高規,所以也不要期待在 Nothine Phone(1) 看到採用如 Snapdragon 8 Gen 1 或是天璣 9000 等頂級平台,但也不會因為把重點放在獨特設計就忽略基本體驗。
▲採用 6.55 吋 AMOLED 螢幕,具背 120Hz 更新率
▲採用開孔螢幕
Nothing Phone 配有一張 6.55 吋 120Hz AMOLED 螢幕,並採用高通的準旗艦級平台 Snapdrgaon 778G+ 5G ,雖然不比 Snapdragon 860 、 Snapdragon 870 或天璣 8000 系列,但 Snapdragon 7 系列的優勢即是在多媒體功能與同世代的 Snapdragon 8 系列看齊,同時若以薄型機身設計,持續效能也比較容易維持。
▲介面並未偏離標準 Android 太多
▲強調會提供三年系統更新跟四年內每兩個月一次的安全更新
至於手機系統是基於 Android 12 加上自身美術風格的介面設計,本身並無加入大量偏離 Android 系統原本邏輯的風格,也未預載無法移除的第三方軟體,與 Pixel 手機系列的做法相似,對追求純淨的使用者應該是相當不錯的,而美術設計則是有著 Nothing 的特色,屬於現代化的扁平簡約設計。另外 Nothing 也允諾提供 3 年系統升級與 4 年內每兩個月一次的安全更新,不過畢竟有 HMD Nokia 的前車之鑑,就請各位自己評估了。
▲電力大約 8 小時 40 分,相對處理器大螢幕的耗電應該是元兇
▲支援 33W 有線快充
▲無線充電線圈提供 15W 充電與 5W 反向
Nothing Phone(1) 配有 4,500mAh 電池,雖然不算特別大,不過以搭配 Snapdragon 778G+ 算是相當充裕,筆者依照習慣以預設動態效能 80% 亮度約測得 8 小時 40 分續航力,不算特別出色,但畢竟螢幕達到 6.55 吋是耗電的主要元凶;另外提供基於 QC 4.0 的 33W PD 快充、 15W Qi 無線充電與 5W 反向充電。不過比較可惜的是, Nothing Phone(1) 防水係數僅 IP53 ,筆者現在會傾向至少具備 IP57 等級機種。
同級相對出色的雙鏡頭配置
▲採用雙 50MP 鏡頭配置
對筆者而言,花俏的 Glyph Interface 絕對不是筆者特別感興趣的地方,而是在發表會強調的「實用硬體規格」,這也是在台幣約 1.5 萬級機種的「多難抉擇」,輕盈的機型往往犧牲性能與鏡頭配置,搭配高階處理器往往又厚又重,或是為了多鏡頭趨勢硬是搭了實際拍攝效果不佳的鏡頭;尤其濫竽充數的多鏡頭配置是筆者最難忍受的。
▲ Glyph Interface 光帶也兼做補光使用
為什麼筆者無法接受濫竽充數的多鏡頭配置,主要是筆者原本在日常拍攝就偏好使用廣角取景,雖然多鏡頭可提升拍攝彈性,但實際上過長的長焦容易因為手振拍攝失敗,同時鏡頭畫質不佳也會降低使用意願;與其配使用體驗差的鏡頭,筆者寧可把空間還給電池;當然這年頭若萬元機僅有單鏡頭也是有點太悲慘, Nothing Phone(1) 則是在雙鏡頭選擇 iPhone 與 Pixel 的廣角與超廣角雙鏡頭配置。
▲數位變焦可達八倍,不過還是算了...
▲白天使用八倍的表現...還是乖乖控制在 4 倍內就好
▲兩倍的畫質
既然強調是實用的鏡頭組,自然 Nothing Phone(1) 也有它的信心所在, Nothing Phone(1) 不僅採用雙 50MP 鏡頭模組,廣角採用 Sony IMX766 元件搭配 24mm f/1.88 OIS 光學結構,超廣角則是以三星 JN1 搭配 114 度 4 公分微距 f2.2 元件。元件的規格是常見於旗艦級機種的配置,唯獨光圈相對貴上一倍的旗艦機比較小一些,夜間拍攝手還是要抓穩一點。
▲拍攝的樣張
拍攝的結果如上面的照片,若考慮到產品價格與兩個鏡頭拍攝的畫質平衡性,筆者會給予出不錯的評價,不過若是要與 Google Pixel 6a 比較,雖然 Pixel 6a 用的廣角主元件已經是骨灰級,但筆者還是認為借助萬惡數位演算加乘的 Pixel 6a 在整體視覺效果仍更強勢一些,不過比起許多同價位只有主鏡頭能戰、其它鏡頭表現跟乖乖送的玩具一樣廢的相近價位機種是好太多了。
是中價位救世主亦或言過其實?
▲以新創品牌而言, Nothing Phone(1) 的話題性極高
Nothing Phone(1) 在上市前就透過各種方式吸引關注,並與歐洲當地網紅、手機相關部落客與時尚咖炒熱議題,筆者認為就一家新興品牌是相當聰明的作法,不講求平價高規的產品方向也有其道理,畢竟所謂的平價高規早已被中國為首的品牌瓜分,甚至連早期講求平價高規的品牌為了轉型已另行開設平價子品牌。
▲回歸本質是 Nothing Phone(1) 的核心理念之一,不過能否引起消費者共鳴呢
Nothing Phone(1) 在形象塑造很聰明的把重點放在實際使用的體驗而非虛無飄渺的數據,從實際使用的體驗也會感受到 Nothing Phone (1) 是符合其價位預期使用流暢度的產品,雖然缺少決定性的特色規格,但從日常使用、螢幕表現到相機也面面俱到,加上近乎原生且沒有預載大量佔用空間應用的主系統,也是筆者認為 Nothing Phone(1) 的優點所在。
▲對筆者而言 Glyph Interface 的重要性不及整體設計質感與合宜的硬體規格
至於主打的 Glyph Interface ,筆者就覺得不會是筆者所考量的重點,對筆者而言 Glyph Interface 就是個好玩、酷炫的功能,但不會是想經常性使用的功能,因為筆者對手機的需求比較傳統,只希望能夠流暢、續航不要太差、能快速地抓拍出色的照片,其它的附加功能就不是那麼的重要。但從整體的質感,撇開仍帶有 iPhone 的框體設計不談,手機的選色與金屬加工處理在同級手機則顯得更有質感,也難怪會積極與時尚圈合作。
▲平心而論在此規格是相當重視智慧手機本質的產品
要說 Nothing Phone(1) 是具突破性的顛覆手機,筆者仍抱持懷疑的態度,筆者更傾向認為 Nothing Phone(1) 是一款回歸物有所值的平衡手機,不是那種在浮誇的超值規格暗藏挖東牆補西牆的機種,另筆者想起多年前的 Nextbit Robin ,不過不同於當年 Nextbit Robin 視為特色的雲端概念過於創新, Nothing Phone(1) 的 Glyph Interface 至少還是個務實的特色功能。
2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