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goro 於日前宣布延續 Delight 名稱的新 Gogoro Delight 智慧電動機車,不過除了有著不同於12 吋胎且身形略大的 Gogoro 2 Delight 的靈巧 10 吋前後胎與緊湊的車身設計外,新 Gogoro Delight 更強調由女性組成的內部團隊,從女性角度自產品設定、騎乘習慣、車色與行銷等要素著手,希冀顛覆台灣女性用機車只是在既有車款加上外型點綴的作法,此次受邀參與於台南舉辦的騎乘活動體驗這款車款。
▲車色設定由女性色彩師調整
▲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女性車主不是沒有意見,而是提出意見但卻也可能被男性主導的開發團隊忽視或是無法理解
▲應該是 Gogoro 首款把車名打在車身明顯地方的車型
以年輕男性機車車主對於機車的需求,多半會著重外觀的酷炫、動力、性能與安全性等要素,雖不敢斷言女性機車車主不重視這些項目,然而光是騎乘與用車習慣就大有不同,如果從機車產業的工程角度,在既有的小型化車款單純更換偏向女性喜好的外觀與車色雖然乍看之下沒有大問題,但不見得能滿足女性車主在細節體驗的需求,這也是 Gogoro 新 Delight 在產品企劃與細節交由公司內部女性組成的團隊主導的原因,畢竟比起由工程師的臆測遐想,女性開發團隊應該會更了解女性車主真正所要的。
不是你以為的 Gogoro 2 Delight 舊瓶裝新醋、也不全然是沿用 VIVA Mix 車架的新設計
▲辨識度相當高的全彩儀表板,相較之下 VIVA Mix 就寒酸許多
▲儀表外殼為金粉珠光漆而非單一黑色
▲鑰匙感應區在車身側面
單從產品基本架構,新 Gogoro Delight 雖然外型仍保有膠囊風格的設計神韻,不過骨子裡已與 Gogoro 2 Delight 沒有太大關連,反而可視為 Gogoro VIVA Mix 框架個延伸產物,確實從 10 吋胎設定與車長可看到酷似 Gogoro VIVI Mix 的影子,難不成新 Gogoro Delight 打了自己的臉、只是 Gogoro VIVA MIX 換殼充當高級版?先別從照片與文字敘述亂下定論,光是從車高規格就會發現兩者不全然相同,且細節更有許多沒有實際乘坐無法感受的貼心設計。
▲新 Gogoro Delight 的椅墊與前避震皆經過調整,與 VIVA Mix 不盡相同
▲雖然是結果而非目的,不過新 Gogoro Delight 比 VIVA MIx 傾角多了 2 度
從與 Gogoro 工作人員的閒聊,新 Gogoro Delight 確實是建立在 Gogoro VIVA MIX 的緊湊式車架,但為了符合女性團隊提出的條件,例如騎乘時習慣往坐墊前方雙腿併攏乘坐、即便身高僅 160 公分但雙腳在習慣的乘坐位置能夠確實踏地、中柱要更為省力等條件,在車體的機構設計與騎乘幾何進行大幅調整。
▲中柱應該是目前 Gogoro 白牌車款最容易立起的一款
藉由調整避震結構使總車高降低,中柱位置向前取得更好的立矩、椅墊打薄等等,造就 Gogoro 車系最低矮的座墊高,騎乘時也會比起 Gogoro 2 之後的車款有更低的重心,也因為中柱位置改變意外成為 Gogoro 車系傾角最大的車款(比 VIVA Mix 大 2 度、達最大 50 度),不過大傾角不是原本產品設計的目的,而是因為一連串機構調整之下意外產生的結果,也不是目標客群著重的項目,故發表會也未刻意強調這項特色。
▲省力牽車模式可在斜坡提供一定的前進助力
▲雖然理論上後續可付費升級 TCS 還有定速功能,不過目前還未開放
當然隸屬 Gogoro 車系而非 Gogoro VIVA 車系,也意味著新 Gogoro Delight 相對 Gogoro VIVA MIX 有更多先進的技術規格,除了識別性的膠囊型頭尾燈設計外,也採用與 Gogoro Super Sport 相同的 SSMartCore 電控核心,除了車輛控制反應更為靈敏外,未來也同樣可透過付費解鎖的方式提供 TCS 循跡控制以及定速巡航功能,這是 Gogoro VIVA Mix 所沒有的規格,不過要說比較可惜的就是僅有 SBS 連動煞車,沒有提供 ABS 防鎖死煞車的版本,另外價格便宜 6,000 元的 Basic 版仍為標準電控,自然也無法選配 TCS 與定速巡航。
▲大燈燈殼雖與 Gogoro 2 共用,不過燈組提升到更亮的 Class D 等級
▲近燈為中央兩組
▲遠燈為外側兩組
▲車尾結構有些許 VIVA Mix 的影子,但燈組仍修飾的像 Gogoro 2
雖然新 Gogoro Delight 的外殼類似 Gogoro 2 車系,不過畢竟車架完全不同,外觀車殼件除了後照鏡、頭燈外殼以外基本上都是全新的零件,且頭燈雖然外殼與 Gogoro 車系相同,但此次試乘的標準版本則將亮度自 Class C 提升到更明亮的 Class D (但 Basic 版仍為 Class C ),也藉由更亮的燈組改善原本 Gogoro 2 車系較被詬病的大燈照明亮度問題。
女性有感的設計細節
▲隱藏式杯架設計
▲比較匪夷所思的是全車色皆為金色杯架,有些車款(例如筆者試乘的藍色)感覺稍顯突兀
▲杯架實際裝載手搖癮的樣子
▲ AirCush 護墊
▲腳尖處內凹設計
在這些顯而易見的差異以外,乘上新 Gogoro Delight 後會發現更多獨特的設計,例如內車殼前方兩塊 AirCush 緩衝墊設計,以及腳踏前緣的凹陷設計,採用如飛機頭等艙的飛旋式金屬飲料架設計,皆是因應女性騎乘時乘坐位置靠前且雙腳併攏的騎姿, AirCush 的目的是避免膝蓋與內車殼直接摩擦,隱藏式飛旋杯架則可在平時收起,踏板前緣的凹陷能使併攏的雙腳更為舒適,不過筆者認為若使用飛旋杯架時可能多少還是會與膝蓋有些許干涉。
▲握把據稱材料混入銀離子而非僅使用塗層
▲車廂內的環型照明燈
▲香氛可替換
▲車廂仍有餘裕可放入 3/4 安全帽
▲不知為何但有一側的掛鉤是金屬,另一側則是與車廂件一體
此外新 Gogoro Delight 在車廂、握把也混入銀離子抗菌材質,能減少車廂細菌滋生,車廂還撘載香氛機構,能夠抑制一定程度的異臭,原本選配車廂燈的位置改為可選配 UV 殺菌燈,不過筆者試乘車輛並未安裝;同時新 Gogoro Delight 與 Gogoro VIVA MIX 雖然車廂空間大小類似,但在後方加上一道弧形車廂燈,能夠適度照亮整個車廂空間,使車主即便在昏暗環境也能迅速從車廂找到東西。
▲倒車鍵同樣位於後煞車內側
另外雖然筆者覺得先前 Gogoro VIVA Mix 的中柱已不算難立,但新 Gogoro Delight 的中柱又更容易立起,只要腳向下踏、握著扶手的右手向上輕抬即可把中柱立好,筆者認為若更習慣一些筆者應該有機會僅靠右腳踩踏、不須右手輔助即可立起中柱;且新 Gogoro Delight 除了延續 Gogoro 車系獨有的倒車輔助鍵,可在 app 開啟前進輔助功能,長按左方向燈即可使新 Gogoro Delight 緩緩前行,如在人行道、緩坡牽車能夠提供一定的助力。
以女性騎乘習慣為出發點的坐姿
▲以筆者身高而言,若模擬女性乘坐習慣確實雙腳能輕鬆踩地
剛跨上新 Gogoro Delight ,以筆者習慣自椅墊前緣向後約兩個拳頭多一些的乘坐位置時,說真的不太容易感受 Gogoro 所謂的舒適乘姿,雙腳下方會受限 Gogoro 並列雙電池的原因,當放下腳由於角度較開,以筆者約 165 公分身高感覺與乘坐平日代步座高 755mm 的 Address 110 踏地感,並未明顯感受新 Gogoro Delight 聲稱 739mm 座高帶來易踏地的優勢。
▲椅墊止滑性不錯,不會像 VIVA Mix 的 STYLO 煞車一次就往前滑一次
但其實是由於筆者以一般男性騎乘習慣去適應得到的結果,嘗試學著以當初發表會列舉的女性騎乘方式,將身軀往前挪到坐墊向後約一個拳頭的位置,並將雙腳自外開變成靠攏,停車時雙腳就可安穩且有餘裕的踏地;其關鍵是新 Gogoro Delight 盡可能使坐墊前端的兩側削窄,使前端與一般低重心速可達的坐墊寬度相近;值得一提的是 Gogoro 新 Delight 並未使用 Gogoro VIVA Mix 的 STYLO 科技纖維坐墊,即便是筆者習慣的偏後坐姿也不會因為行進與煞車逐步往前滑。
動力充沛、避震較為硬朗,制動力仍為硬傷
▲畢竟仍是 Gogoro 車系,縱使是女性車款也具備方格旗模式
騎乘體驗部分,新 Gogoro Delight 的 G2.2 馬達動力達 7kW ,較 Gogoro VIVA MIX 的 6kW 帳面規格動力更高,理論上應該會有更充沛的動力,不過隸屬 Gogoro 本車系的新 Gogoro Delight 卻由於具備方格旗模式,反而在騎乘動力的輸出有截然不同的兩面性,若未啟用方格旗,加速相當輕快、但表速約莫 45 之後的延伸感較差;然而一但啟用方格旗,雖然動力延展性獲得提升,但也換來起步較為神經質的加速感,只能說以筆者個人喜好恐怕還是 Gogoro VIVA XL 較接近筆者需要的輸出方式。
▲筆者個人有點好奇女性騎士能否接受目前偏硬朗的避震設定...
雖然車輛的多數偏向感官的設計是由女性團隊策畫,不過新 Gogoro Delight 的騎乘設定仍由 Gogoro 官方試車手「趴趴」林柏丞負責,偏向硬朗與略為敏銳的行車路感,還有較低矮的乘坐重心等,反而讓筆者與同行的同業朋友認為神似 Gogoro 1 的行路風格,與市場上鎖定女性車主偏向舒(ㄎㄞ)適(ㄔㄨㄢˊ)的避震設定截然不同,筆者是比較好奇是調教完工後是否有讓女性團隊在進行正式路試感受過。
▲煞車與 VIVA Mix 同樣偏弱,若能改為 VIVA Mix SuperFast 的制動配置就好了
▲後煞車配置
此外新 Gogoro Delight 也有著與 Gogoro VIVA Mix (非 VIVA MIX SuperFast )相同的煞車軟弱的毛病,如果從年輕男性騎乘用車動輒達到時速 50 公里左右,仍會覺得煞車的制動力稍嫌不足,但反過來說若沒有經常性 50 公里以上的騎乘習慣應該是不會有太大問題,只是如果是筆者個人偏好,至少會設法將前煞車升級到類似 Gogoro VIVA SuperFast 的水準。
▲後座為飛旋踏板設計
▲合金材質踏板上方有止滑紋路
很剛好同業朋友有跟車拍攝的需求需要有人協助載攝影幫忙拍攝,也使筆者有機會能嘗試新 Gogoro Delight 雙載,以避震的特性雙載似乎比單人騎乘略為合宜些許,但避震的跳動感還是比較明顯,而煞車較為不足的問題又比單人使用更為放大,以筆者為了跟車多半控制在時速 30 公里左右的情況,仍會有煞車距離偏長的情況,不過也是筆者本身使用的機車有一定程度升級制動的比較。
▲連動式的 SBS 筆者越用越不習慣...
或許是筆者近期剛試乘撘載 ABS 的 Gogoro SuperSport 不久,真心覺得 SBS 連動煞車還是少了點煞車比重分配的自由度,但由於這幾次的騎乘都發現新 Gogoro Delight 這款 10 吋緊湊車台的潛力,或許 Gogoro 日後有機會推出以此小型化車台為基礎、可選配 ABS 與更大動力馬達以及更優良制動系統的性能車款。
也許需要換位思考才能理解的差異化車款
▲新 Gogoro Delight 的出現反而令人期待是否有 10 吋的運動化車款出現
雖然許多機車品牌也不乏自騎乘三角、動力、傳動設定以單一車架、引擎延伸出的差異化車款,不過差異化的程度參差不齊,有些則除了外殼僅有避震長度的差別,但即使是差異化車款,標榜針對女性的車款扣除精緻的外殼設計外,其它部分則鮮少進一步在針對女性所需進行調整。
▲從女性用車習慣出發的新 Gogoro Delight 對男性而言會有許多摸不著頭緒的地方
不過 Gogoro 也非一開始就理解到差異化女性車款的關鍵,他們自推出第一款 Gogoro 1 至今也不乏主打女性需求的車款,但直至此次推出的新 Gogoro Delight 才有著令人耳目一新的人機體驗,畢竟唯有真正的女性機車使用者才懂她們的實際需求與痛點,有許多設計上的巧思,是當你從女性的使用習慣出發才能發現用心所在,也唯有跨上新 Gogoro Delight ,才可感受它並非單純的 Gogoro VIVA Mix 換皮。
4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