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rtex x KBtalking 復古機械式鍵盤 KBt RE:68 評測,古意盎然的五行型緊湊鍵盤

2022.07.08 03:40PM

也許對新一代的機械鍵盤玩家, KBtalking 鍵談坊是個陌生的品牌,畢竟鍵談坊創辦人奕之華距今最後一次參與開發的話題產品 iRock K76M 與 iRock 自有軸也距離至少有 5 年之久,後續奕之華也淡出鍵盤領域,不過今年卻重出江湖,與知名緊湊式鍵盤品牌 Votex 合作,以 IBM PCjr 的鍵盤設計為藍本,推出 Vortex x KBtalking 復古機械式鍵盤 KBt RE 系列,主打配色與設計皆有濃厚的復古風,筆者個人基於情懷也買了一把 68 鍵的  KBt RE:68 。

以 IBM PCjr 鍵盤為致敬對象的小鍵盤設計

照片中提到了Ca、Shin、Code,包含了計算機鍵盤、計算機鍵盤、PS/2 端口、數字鍵盤、電腦

▲設計風格與配色皆以早期鍵盤為藍本,不過鍵位的配置當然是相當現代化

此次 Vortex x KBtalking KBt Re 聯名鍵盤有兩個樣式,皆為取消第一行的五行鍵位,分別是效仿舊式鍵盤配置、取消右下角 Windows 鍵以及將空白鍵縮排的  66 鍵版 KBt RE:66 ,以及筆者天人交戰後選擇的 KBt RE:68 ,倘若單純就收藏價值,右下角多了 KBt RE 銘牌的 KBt RE:66 會是更好的選擇,只是筆者還是顧及日常實用性選擇 KBt RE:68 。

除了鍵位配置的差異 ,兩款產品可選擇的機械軸也不同, KBt Re:66 搭配的是五種 Cherry MX 軸,而 KBt Re:68 則是提供 Gateron 的 MX 相容軸,但 KBt Re 系列本身為熱插拔按鍵座,日後也能夠自行替換其它軸,由於筆者個人偏好的 MX 黑軸無論哪個版本都沒有,所以最後只能折衷選擇紅軸;至於鍵帽筆者仍選擇單純的英刻,不過此次搭配的倉頡/注音配置的字體顏色筆者認為也是可接受的,只是習慣性的選擇版面較乾淨的英刻版本。

古色古香的盒繪與復刻老鍵盤的細節

照片中提到了KBTRE!、KEYBOARD,跟IBM公司有關,包含了電子產品、產品、電子產品、產品設計、顯示裝置

▲盒裝設計刻意模仿 IBM 風格

照片中提到了KBt,跟通快有關,包含了顯示裝置、顯示裝置、產品設計、設計、牌

▲內盒設計

雖然收到產品的時間比預期來的晚一些,不過畢竟這次會購買 KBt Re 算是一種情懷(看到重返熟悉領域而不是分享各式運動健身或是吃頂呱呱的奕之華之類的?),否則以手中難壞、使用超過十年也換過鍵帽的鍵盤實在沒必要再亂買鍵盤,只不過比較可惜的是出貨的保護不盡理想,美麗的紙盒在輸送過程略有凹陷,但若屆時通路鋪貨應該店頭的盒面會比較完整。

照片中提到了KETRE:、KEYBOARD、VORTEX,跟RR唐納利有關,包含了電子配件、電子配件、產品、牌、字形

可惜寄送的過程盒面略有凹陷

照片中提到了a、ESC、Tab,包含了計算機鍵盤、計算機鍵盤、電子配件、電子產品、空格鍵

▲盒內配件一覽

照片中包含了五金配件、五金配件、角度、金屬、字形

▲盒裝工具

照片中提到了S $ $、KB talking、KBStalking,包含了空格鍵、產品、產品設計、設計、空格鍵

▲特別色鍵帽

原本 KBt RE 系列就是以復刻古早經典鍵盤韻味為目的,就連包裝封套也刻意營造出有一定年代感的美術設計,盒面的圖案也是致敬 IBM 早期標誌的百葉窗式風格,內部硬盒的顏色令人想到早期電腦偏向褐黃色的色調;盒裝除了 KBt Re:68 以外,還有包括復古捲式 USB Type-C 線、特別版鍵帽、拆鍵器與拔軸器等。

復古優先,但結合新一代鍵盤功能

▲鍵盤本身有一定傾斜角度

照片中提到了Backspace、Home、PgUp,跟黑板公司有關,包含了計算機鍵盤、計算機鍵盤、空格鍵、產品設計、文本

▲第一行鍵帽上面的橫槓據說是放筆用的

照片中提到了ESC、-、1 F1,跟南玻國際有關,包含了計算機鍵盤、計算機鍵盤、電子配件、電子產品、空格鍵

▲機械軸為 Gateron 紅軸,不過鍵盤本身 PCB 具快拆設計

KBt RE 的上蓋並非傳統的白色,而是帶有微黃的老式電腦色澤,並有著止滑壓印,不同於目前緊湊式鍵盤多採用窄邊框設計, KBt RE 的邊框甚至比 KBT Race 75 還寬,這不是機構問題,拆開 KBt Race RE 即可看到內部的電路並未佔據過多的空間,而是呼應古式鍵盤外型設計的需求,尤其正面第一行上方凸起的邊條也是早期鍵盤獨有的巧思,據稱目的是讓使用者可擺放鉛筆或原子筆,也是後來鍵盤罕見的設計。

▲使用兩顆三號電池驅動無線功能

▲ 2.4GHz 收發器收於電池蓋底下

▲藉由撥桿切換連接模式

KBt RE 系列不同於目前主流無線鍵盤較為不同的是並非使用可充電式的鋰電池,而是使用兩顆三號電池驅動,也是呼應第二代 PCjr 的無線鍵盤,電池槽旁還有 2.4GHz 的 USB 收發器,可藉由 USB 插槽後方的開關切換連接模式;據稱初期韌體似乎在無線模式的續航力不理想,但筆者沒有使用無線的需求,都是直接以有線方式連接電腦。

謹慎的矽膠填充機構設計

照片中跟匹茲堡海盜有關,包含了角度、產品設計、產品、角度、設計

▲使用六角螺絲固定上蓋與底座,盒裝提供工具

在結構部分, KBt RE 系列使用容易拆裝的設計,並考慮到耐用度於螺絲接合處加入銅柱,定位板則選擇 FR4 玻璃纖維材質,並採用 Gasket 結構與矽膠填滿工法,在 PCB 底下、 PCB 與定位板之間加入矽膠軟墊,使內部的機構相較一般單純使用螺絲或是卡榫固定更為穩固並降低不必要的振動。

照片中提到了***、

▲可看到最底部有一層矽膠墊,而非一般常見的吸音棉

照片中提到了FO、3 EPC-M77U2002、M77 HFD,包含了計算機鍵盤、電子產品、電腦硬件、計算機鍵盤、電腦

▲黑色 PCB 底板

此外,無論是 KBt RE: 66  或是 KBt  RE:68 ,皆可相容 Windows 或是 MacOS 兩種作業系統,並可藉由組合鍵快速切換支援的格式,除了預設的快速組合鍵以外,若有其它配置需求,則可使用 Vortex 官方的可程式化軟體 Vortexgear 設定組合鍵與巨集;不過由於 KBt RE: 66  或是 KBt  RE:68 皆無光效功能,也不確定為何說明書介紹的預設快捷鍵組合會包括光效控制,僅能推測可能是控制器的預設設定。

照片中提到了F1、O、2 F2,包含了alps64電路板、計算機鍵盤、鍵控 k6、鍵帽、印刷電路板

▲五行配置,原本第一行改以組合鍵呈現

原本抱持著可能會對少了一行的 KBt RE:68 使用不適應,倒是在工作使用沒遇到太明顯的問題,即使是如筆者基於一指神功的非正確打字方式,仍可在多數的情境正常盲打,唯獨位於右側 Alt 與 Ctrl 之間的 Fn 位置與筆者習慣的配置不同,以筆者中文盲打輸入標點符號時會誤按 Fn 與 Ctrl 鍵,是筆者使用約兩周比較感到困擾的地方,至於紅軸手感不適應只要花錢換軸還是可以解決。

能否適應 65% 配置為大前提,追求復古韻味或是小巧可攜又是另一層考量

照片中提到了F11、+、{,跟背包裡的祝福有關,包含了計算機鍵盤、計算機鍵盤、空格鍵、文本、輸入設備

▲鍵帽印字也是仿效古早鍵盤

對於一般使用者到底推不推 KBt RE 系列?筆者認為還是端看使用者對於鍵盤的需求,這是一款在復古外型設計大前提底下帶有對手感有所堅持的產品,相較市場上同為 5 行式的 65% 鍵盤, KBt RE 系列由於復古外型尺寸與 6 行式的鍵盤差異不大,且價位亦與具備 RGB 光效的 65% 鍵盤相去不遠,如果是以攜帶外出為目的,也不免較占收納空間。

照片中提到了C、ב、C,包含了空格鍵、計算機鍵盤、空格鍵、電子產品、輸入設備

▲較長的按鍵有平衡軸設計

但如果追求的是兼具使用的手感與設計美感, KBt RE 絕對是相當出色的產品,比起有一陣子相當流行的打字機風格鍵帽的 75% 鍵盤, KBt RE 並未在鍵位有過多的變動,加上鍵帽仍為標準的方正按鍵,同時外框雖非金屬材質,但透過調色與壓印呈現古色古香的質感, Vortex 的做工也沒有當年鍵談坊 Taclick 的公差問題,像是筆者僅以辦公室有線使用為主,最多往後若有出差則才極少數有攜帶需求,就會認為 KBt RE 是合乎多數使用情境的產品。

最後的個人碎念

▲雖然目前市場上不乏 75% 鍵盤,不過卻未能傳承 KBT Race 75 的精神

筆者會接觸機械式鍵盤,與 Cool3c 前身的元老級編輯奕之華的 KBtalking 鍵談坊有很大的關係,或許可說是由於參與鍵談坊的活動,筆者也才因此踏入機械式鍵盤的世界,也是距今有超過 10 年以上的時間,在當時機械式鍵盤與電競的關係沒有那麼深,應該說在那個時間點甚至都還沒出現電競一詞,畢竟那個時代還是 Counter Strike 最風光的年代,雖然有部分遊戲玩家會選擇機械式鍵盤,但有更多是喜歡或是習慣機械式鍵盤手感的一般電腦使用者。

在那個年代是機械式鍵盤還未進入百家爭鳴,而 Cherry MX 軸獨佔市場的時代,台灣在當時的主流鍵盤應該算是成本低廉的薄膜鍵盤,機械式鍵盤多以外來品牌為主,也不像現在有大量便宜的中國品牌機械軸或是平價機械式鍵盤可選,甚至連 N-Key 的概念與需求都還不是那麼成熟。

照片中提到了SPE,包含了塑料、凱時、計算機鍵盤、Keychron K2、Keychron K6 V2

▲ Race 75 的重點是獨特的增高第一行與方向鍵配置,不過市售 75% 為了遷就鍵帽取得的便利性則使用標準鍵帽

鍵談訪在最初以名為「台灣按 Taclick 」的經典鍵盤打響名號,以在同一個時代相對有設計感的外型受到許多機械鍵盤玩家的歡迎,只是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當時合作的代工廠(現已倒閉),邊框的做工與細節的品質只能遠觀不能近看,像是筆者收藏的一把透明版樣品的邊框還會因為公差偶爾卡住左下角的 Ctrl 鍵。

照片中提到了tab、In、caps lock,包含了鍵盤keychron k3、計算機鍵盤、凱時、Keychron K3 V2、機械鍵盤

▲復古打字機則為了視覺犧牲鍵位配置,筆者更難以接受

只不過筆者認為鍵談坊所策劃的一系列產品當中,仍獨愛空前絕後的 KBT Race 75 ,也是筆者目前心中最理想的緊湊式鍵盤配置;雖然目前不少品牌也有推出相近的 75% 格局緊湊鍵盤,不過 KBT Race 75 無論是右下角鍵位配置,加大的方向鍵帽,或是比一般鍵盤更高角度的第一排按鍵等,都未被當前的 75% 鍵盤所傳承,如果有機會能與目前的 75% 鍵盤(包括 Votex 的 Race3 )比較,肯定會感受當時的堅持絕對有其意義,只可惜 Race 75 並未能促成規模經濟,才會使得目前 75% 鍵盤的設計仍是以直接套用一般鍵帽而非特殊鍵帽。

照片中提到了ESC、Tab、!,包含了橡子電腦a3010、計算機鍵盤、橡子 A3010、華碩 ROG Strix Scope TKL 遊戲鍵盤、電腦

▲好看且實用,但尺寸絕非以緊湊為優先目的

從現在的眼光來看, KBT Race 75 的材質做工都僅有一般水準,且印刷式的鍵帽長時使用也有磨損掉色問題,重點是市場上無法取得獨特的加高型第一行與方向區鍵帽,而多半 75% 配置也是妥協後的產品,雖然少數高階 DIY 鍵盤的 75% 配置有將方向鍵獨立往右下角挪動,但卻也維持傳統鍵盤第一行與第二行之間的間距,緊湊度也不及當年 Race 的設計,使得筆者目前對 75% 的執念也不若當年來的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