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幻之處理器系列 Intel Xeon MP「Whitefield」(2005年)

2022.07.13 04:29PM
照片中提到了Platform Scalable Micro-Architecture、Mobile、Server,包含了摩爾定律、中央處理器、英特爾、x86、英特爾核心

時代背景:為了從AMD手上奪回x86處理器的技術優勢,Intel在2005年確定放棄追求高時脈的NetBurst微架構體系,轉向以Pentium M為主的Core微架構後,但Intel仍不放棄搶救Itanium,希望藉由Itanium與Xeon MP共用系統晶片組,以降低Itanium的系統成本,並便於客戶從Xeon MP轉移到Itanium,逐步擴大其市場規模。只不過,這件事碰到了大麻煩,而且看似跟技術扯不上關係。

各位科科如果有長期盯著硬科技,大概也都知道筆者已經寫太多過去的死人骨頭,像Intel AMD過去20年幹過的好事,不但寫到快要脫力,眾人也該看到沒力。不過畢竟夏天到了,今天筆者會談一些比較沒那麼「硬」的八卦,讓彼此的大腦降溫一下,有助身心健康,邁向更美好的明天。

回顧消失在歷史洪流的Intel旗艦處理器Itanium(下)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轉型期(2006-2008)

硬科技:做為AMD全盛時期象徵的Opteron處理器:逆轉期(2007-2010)

根據Intel原本的計畫,他們會在2007年同時推出四核心Itanium Tukwila和四核心Xeon MP Whitefield,兩者共用相同的腳位與系統晶片組。但前者拖延到2010年二月才登場,後者則是2005年十月被取消,而Whitefield還原本是Intel在印度設計的第一款處理器。Intel和他們的印度工程團隊,都將Whitefield視為重大技術突破,重要性不言可喻,Intel也為此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光核心硬體部份就僱用了六百位員工。

照片中提到了Tukwila: Delivering Performance to World's、Most Powerful Computers、Quad-core with 30 MB cache,跟英特爾有關,包含了英特爾、水、線、安騰

Intel一直沒有公佈Whitefield的技術細節,僅暗示L2快取容量將高達16MB,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Whitefield絕對不是長的像Intel在簡報上的那個樣子,因為Whitefield將跟Tukwila一樣,不僅內建記憶體控制器,支援後來更名為QPI的CSI (Common System Infrastructure) 的點對點匯流排,更將是Intel第一個原生四核心的x86處理器,跟AMD的四核心Opteron Barcelona正面對決。只不過,Whitefield結合了這麼多的嶄新技術,難以避免的遭遇開發時程上的延誤 (AMD的四核Opteron更是碰到了毀滅性的TLB臭蟲災難),更罔論Itanium那邊的狀況,兩邊根本就對不起來。Intel總不可能讓Whitefield無止盡的拖到2010年吧?

 

更糟糕的是,Intel印度分公司在2005年的某次查帳,導致250名員工因虛報支出而被開除。這些因素都導致Whitefield最終胎死腹中,作為Whitefield計畫的負責人,企業產品集團總經理Srinivas Raman在當年8月也離開了Intel,這對一直希望成為全球晶片設計中心的印度來說,是極為沈重的打擊,直到2008年9月的六核心Xeon MP Dunnington才算「悲願成就」,成為第一顆Intel在印度打造的處理器。至於印度距離那遠大的目標究竟還有多遠,那就不在本文探討的範圍內了。

Intel腰斬Whitefield,同時也意味著準備「放生」Itanium使其自生自滅,只看在要設法阻擋AMD在四處理器市場的狂潮的份上,而Itanium也就真的死給大家看了,還埋下了讓一票Intel高層陸續離職的種子,包含現任的執行長Pat Gelsinger。如果有機會,筆者還超想知道他如何看待 Itanic豪華觀光郵輪這場多災多難的旅途。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