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降噪黑科技旗艦裏外全面進化, Sony WH-1000XM5 藍牙主動降噪耳機評測

2022.06.08 12:30PM
照片中提到了NC/AMB、QI、AKIRA INOUE,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電子產品、產品設計、耳機

Sony 在 2016 年的 IFA ,除了發表作為品牌 70 周年紀念的 Signature 系列音響產品外,亦推出品牌首款款高階藍牙主動降噪耳機 MDR-1000X ,借助 Sony 在電子與聲學兩方面的技術基礎,撼動當時在高階降噪耳罩耳機處於不敗地位的 Bose ;雖然 1000X 系列已歷經數次改版,不過主要以電子功能的升級為主,直至今年發表全新的 WH-1000XM5 ,才真正迎接由內到外、自電子、聲學到外型的大改版,此次也在台灣上市之際率先進行評測。

照片中提到了ANOS、SONY,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產品設計、耳機、音響器材

▲左方的 MDR-1000X 已是六年前的產品,而 WH-1000XM5 是首款跳脫原設計框架的新產品

問世於 2016 年的 MDR-1000X 是 Sony 首度鎖定行動商務人士需求所開發的高階主動降噪藍牙無線耳罩耳機產品,在外觀的設計著重高質感且容易收納的摺疊設計,並且使用皮革材質包覆耳罩外殼,至今來看仍是一款質感優秀的產品,雖然機構持續小改,不過相近的外觀設計也一直沿用到 WH-1000XM4 。

照片中提到了SONY、ANOS,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產品設計、耳機、音響器材

▲外型設計大幅更動,不變的是偏向品味人士的簡約外型

不過 WH-1000X 系列雖在降噪表現有相當的好評,但也不可能盡善盡美,例如為了兼顧音質與隔音所採用的耳罩填充材質,對部分消費者就會覺得舒適性不及 Bose 的 QC35 / QC45 ;另外而自 MDR-1000X 至 WH-1000XM4 ,仍偶聞頭帶摺疊機構有斷裂的通病,雖然筆者手邊主要僅有出差才會使用的 MDR-1000X 幸運地至今頭帶仍維持完好,筆者推測可能由於塑料框體材質特性,在較經常性的陽光曝曬與收納拉扯,可能加速材質劣化造成斷裂。

結合環境永續材質的嶄新簡約外型設計

照片中提到了SONY、WH-1000XM5,包含了電子產品、電子產品、產品設計、小家電、設計

▲包裝採用無塑料材質

照片中提到了Made for、iPhon、alexa built-in,跟迪拜水電局有關,包含了電子產品、電子配件、電子產品、產品設計、多媒體

▲感覺只要替換紙質封套就可以沿用到下一代的 1000X

照片中提到了1000X、SERIES,跟布克斯有關,包含了產品設計、產品、設計

▲類似蛋糕盒的硬殼包裝

照片中包含了角度、產品設計、角度、戶外的、設計

▲外盒材料與 WF-1000XM4 相同,是植物纖維材質

照片中提到了www,跟NoCopyrightSounds有關,包含了車門、汽車、摩托車、方向盤、轎門

▲耳機線使用紙帶捆束,取代常見的橡皮筋或鐵絲

此次 WH-1000XM5 是 1000X 耳罩系列首度的大改版產品,外盒並非使用紙盒,而是與 WF-1000XM4 相同的竹纖維材質硬盒,並在外面加上一圈印有產品名的紙標籤,上蓋印有 1000X Series 的字樣,想必未來只要替換紙標籤就可延用到下一代產品的外包裝(X);內部亦採用無塑包裝,線材也是使用紙張作為束線帶, Sony 近期的環境永續包裝固然是種美意,不過對於以收藏包裝為目的的消費者就要想辦法維持拆卸後的完整性了。

照片中提到了C、ANOS,包含了時尚配飾、產品設計、音響器材、設計、時尚

▲因應耳機結構改變的新型收納盒

照片中提到了O,包含了產品設計、產品、設計、微軟Azure

▲對比之下收納盒投影面積增加但變薄

照片中提到了SONY、18.,包含了塑料、產品設計、設計、字形、塑料

▲由於取消支架摺疊設計,收納方式也與以往不同

由於結構不同, WH-1000XM5 的收納盒也採用與前幾代偏向橢圓形硬盒完全不同的梯形半硬盒設計,乍看下表面積增大,但實質上整體體積反而縮減 40% ,同時也將線材的收納空間改為在盒內,筆者覺得比起原本透過外側彈性束網收納線材,可避免線材被擠壓毀損或是不慎掉出導致線材遺失的狀況。但由於新收納盒並非對稱設計,筆者經常上下拿反,要在腦中多提醒自己留意有一條線的才是上蓋。

照片中提到了200、ANOS、SONY,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產品設計、耳機、音響器材

▲左方的 WH-1000XM5 整體設計跳脫 MDR-1000X 以來五個世代的設計風格

WH-1000XM5 的設計跳脫前四世代產品的風格,採用相對細小的頭帶,耳罩框體與頭帶的連接支架亦從原本自兩側連接改為自中央貫穿,頭帶也取消可轉折的機構,使得 WH-1000XM5 僅能將耳罩翻平後進行收納;而 WH-1000XM5 也如同 LinkBuds 系列一樣導入再生塑料,以報廢汽車的塑料再製,借助表面處理技術,產品本身仍具相當的質感,也可看到 Sony 設計單位活用造型與表面材質營造出色質感的功力。

▲左方的 WH-1000XM5 耳罩使用新材質 Soft fit leather ,標榜比傳統蛋白質皮革更舒適且隔音更佳

不過 WH-1000XM5 對使用者最直接的體感變化,應該是導入全新的耳罩設計;過往 1000X 系列的耳罩材質考慮到隔音與音質,使用較為硬挺的內部填充材質搭配蛋白質皮革,對部分的使用者可能會造成配戴的不舒適或是密合度不佳的情況; WH-1000XM5 則是使用全新的 Soft fit leather 耳罩設計,以軟質的填充物搭配全新的合成材料包覆,乍看下類似橡膠材質,但不會有橡膠無法透氣的問題,可兼顧舒適性與隔音能力,不過目前還無法確認材質的耐久度。 

雙晶片降噪、八麥克風與新開發 30mm 碳纖維振膜單體

▲新開發的 30mm 單體以及使用 Walkman 開發的含金焊錫與高音質電阻

內部技術也是此次 WH-1000XM5 升級的重點,除了延續 WH-1000XM4 的具降噪功能藍牙晶片搭配 QN1 雙晶片架構外,藍牙晶片也升級到 Sony 新一代的 V1 晶片,具備更快、更高效能的降噪演算能力,且一口氣配置高達 8 個收音用的麥克風進行降噪取樣,分別在兩側耳罩外部搭載 3 個麥克風、耳罩內側一個麥克風,希望能樹立 1000X 系列降噪能力的新高峰,官方規格指稱較 WH-1000XM4 提升 50% 噪音消除能力。

照片中提到了柔らかいエッジ部、軽量・高剛性な、ドーム部,包含了1000xm5 30mm、麥克風、索尼 WH-1000XM5、了索尼、主動噪音控制

▲新開發的 30mm 碳纖維動圈單體,採用輕量、高剛性球頂造型搭配柔軟的懸邊

同時, WH-1000XM5 也採用全新的驅動單體,不再沿用行之有年的 40mm 動圈單體,而是全新開發的 30mm 碳纖維複合振膜單體,採用軟質懸邊與輕量化、高剛性的中央球頂結構,另外借助 Walkman 產品的開發經驗, WH-1000XM5 同樣也使用含金焊錫連接電路板與零組件,同時還搭配大型音響級電阻,以及音訊處理晶片進行外圍鍍銅處理。

照片中提到了NC/AMB,跟鬣蜥有關,包含了老鼠、輸入設備、電腦鼠標、汽車、摩托車

▲收音麥克風開孔覆蓋一層橘色的材質,據稱有抗風切的作用

另外, WH-1000XM5 在一些使用者可能不會明顯注意到的細節也導入強化設計,像是此次在外側的收音麥克風加入防風網罩設計進一步減少風切的影響,以及在趨近偵測以單體外圈加入一圈的電容式趨近感應圈,取代 WH-1000XM4 突兀且可能因為面積較小而誤判的趨近感測器;另外 WH-1000XM5 也更重視自動化功能,像是耳型聲學校正、氣壓校正、抗風切等原本需要手動操作的功能,現在只要戴上 WH-1000XM5 就會全自動執行。

配戴舒適性再升級,耳罩兼具服貼與隔音

照片中提到了ANOS,跟索諾斯有關,包含了音響器材、音響器材、產品設計、管、設計

▲頭帶拉伸的機構與以往不同,採用無段式設計

照片中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車輛設計師、音響器材、設計

▲少了摺疊機構,理論強度應該會更好

照片中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圈、產品設計、輪

▲較細的頭樑設計並不影響舒適性

1000X 系列的配戴感雖然大致上相當出色,不過由於偏硬的耳罩結構與造型並非所有使用者都喜歡;原本以為 WH-1000XM5 改為較細的頭帶可能會增加頭頂負擔,不過在機構輕量化設計與配重設計,舒適性具備一定的水準,而全新的無段式頭帶拉伸機構與轉軸相較原本 1000X 系列的設計更為安靜。

照片中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車輛設計師、音響器材、設計

▲耳罩表面酷似橡膠觸感

照片中包含了特寫、產品設計、產品、設計、特寫

▲內側材質與表面不同,或許內側材質有聲學上的考量

同時採用新合成材質的耳罩也發揮良好的舒適性,相較 WH-1000XM4 與更之前系列產品使用的合成皮革與填充物設計, WH-1000XM5 的耳罩顯得更為柔軟,也不會出現以往剛戴上舒適性尚稱良好、但隨配戴時間拉長後逐漸產生壓迫的情況,更類似 Sony 曾在重低音耳罩耳機使用過的耳罩的配戴感,但在具備優異隔音能力的同時不會導致聲音肥厚沉重。

照片中提到了SONY,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麥克風、前額、耳機

▲配戴的樣子,整體尺寸與過往相近

且此次的自動化降噪功能也是便利有感,尤其在面對環境噪音忽然改變時, WH-1000XM5 能夠幾乎無感的將降噪調節至最有效率的模式,尤其是從室內走到有風吹拂的室外環境,以往有時還須手動在 app 將降噪模式設定為風切,但現在 WH-1000XM5 則能在使用者幾乎無感的情況之下抑制風噪,雖然目前短時間還未有機會體驗,不過據稱 WH-1000XM5 在搭乘飛機時亦可針對氣壓變化進行自動調節。

照片中提到了6:10、說話至聊天、等化器,包含了屏幕截圖、索尼 WF-1000XM4、麥克風、無線、了索尼

▲借助更多麥克風配置使降噪全面自動化,連飛機上氣壓變化的調節也變成全自動

照片中提到了11:36、環境聲音控制、環境聲音 20,包含了網站、索尼 WF-1000XM4、索尼WF-1000XM3、無線、主動噪音控制

▲環境音較先前機型更為自然、清晰,同樣也可調節透明度權重

照片中提到了也涉及、WH-1000XM5、聲音,包含了codeql github、的GitHub、塞姆勒、脆弱性、源代碼

▲ NC/ANB 鍵可一鍵切換降噪與環境音,預設僅在此兩個模式循環

照片中提到了7:55、Vang 0 100%、山,包含了linkbuds 服務定位、索尼 LinkBuds、無線、了索尼、主動噪音控制

▲同樣支援透過 Quick Access 一鍵啟動 Spotify Tap

從主動與被動的噪音消除, WH-1000XM5 能視為 1000X 系列的新高峰, Soft fit leather 耳罩相較傳統耳罩能隔離更多的外界聲音,開啟主動降噪功能後,若是在筆者的居住環境甚至會有接近曾參訪過的無響室的錯覺,不過不會有無響室的暈眩感;由於簽署保密協定的關係,筆者也還不敢帶著 WH-1000XM5 外出測試,不過藉由配戴 WH-1000XM5 站在面朝大馬路的陽台,則無論在風噪的抑制與車輛、工程車輛施工的噪音抑制都比以往更為出色。

此外, WH-1000XM5 的環境音與通話也相當出色,若是在靜止的情境開啟環境音,周遭的聲音收音與混入比例相當自然,也不會針對特定聲音有錯誤的增益權重,不過若是在走動的情況如上下樓梯,則像是耳機晃動產生與身體的物理共振仍較難以完全消除;另外通話收音表現也極為出色,縱使是在陽台通話,對方也會認為是身處房間環境。

音質較過往再提升

照片中提到了(,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產品設計、音響器材、設計

▲振膜口徑較前幾代變小,但聲音表現更為出色

自 MDR-1000X 至 WH-1000XM4 , Sony 採用的是 40mm 振膜動圈單體,雖然 Sony 並未肯定表示四個世代皆使用相同的單體,不過從國外的拆機照片,大致上單體設計近似,也皆為半透明材質振膜;而 WH-1000XM5 則使用新開發的 30mm 碳纖維振膜,以過往 Sony 偏好較大口徑振膜的做法不同,畢竟理論口徑越大的類似結構振膜會有更深沉的低頻,對降造耳機的反向抵銷波也會帶來幫助。

不過由於此次使用的振膜無論是材料或是結構都與先前截然不同,不再是具有張力紋路的液晶分子材質,取而代之則是帶有高剛性球頂的輕量化碳纖維振膜,再搭配柔軟的懸邊材質,等同是以材料科學的方式進行升級,以 Sony 當前耳機產品的策略走向獨特化與差異化,此振膜極有可能也是內部開發團隊的新一代設計而非市場上的通用產品,或許可期待 WH-1000XM5 所使用的振膜材質未來也可能作為下一代高階鑑賞耳機的振膜材料。

照片中提到了1,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車輛設計師、音響器材、設計

▲聲音的風格仍承襲 MDR-1 型態的調音走向,整體以中性偏活潑的 Sony 韻味為基礎

WH-1000XM5 的調音風格大致上延續 MDR-1 推出之際 Sony 所界定的 Sony 標準音色風格,相較當前鑑賞級產品 MDR-Z7M2 、 MDR-Z1R 等更著重低頻,不過不像早期 1000X 系列有過量的低頻表現,相較 WH-1000XM4 雖然單體直徑縮減,不過除了低頻下沉表現似乎更為優異外,整體的清晰度也獲得提升,筆者感覺若搭配 CD 音質檔案與 LDAC 編碼,表現應該不會遜於搭配手機使用的 MDR-1AM2 ,不過低頻相較 MDR-1AM2 柔軟。

筆者認為 WH-1000XM5 的單體表現力應該是達到相當程度的水準,筆者嘗試使用 Spotify 高音質聆聽的與 KKBOX Hi-Fi (主要以 CD 級無損音質聆聽),分別在關閉所有強化效果的條件聆聽兩個平台,可感受到 AAC 版本在高低頻的延展性、聲音的連續性與音場表現都較為遜色,雖然沒有比較沒有傷害,但也表明若有訂閱無損音質串流服務, WH-1000XM5 雖非有線耳機,不過仍可讓使用者感受無損帶來的優勢。

見證六年以來技術變革的新世代產物

照片中提到了ဆေ、90,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產品設計、耳機、音響器材

▲ WH-1000XM5 象徵 Sony 的藍牙主動降噪旗艦邁向新進化

距離 1000X 的始祖 MDR-1000X 問世已有六年,由於筆者的使用型態僅限搭乘長途運輸工具,至今手邊的 MDR-1000X 在替換兩次耳罩、為頭帶包覆保護套後也仍在服役中,如果考慮到筆者使用降噪耳機的目的是減少噪音為主、鑑賞音樂為輔, MDR-1000X 至今也仍是堪用的產品,當然前提是建立在筆者幸運地至今電池沒有完全衰退、支架也沒有斷裂的前提。

從 MDR-1000X 至 WH-1000XM4 ,雖然每一代都在數位技術有所強化,不過無論是主體設計或是音質特色仍是建立在相同的基礎進行發展,主要也是市場上同質的競爭對手相較同期的 1000X 未能有壓倒性的領先優勢,音質若優於 1000X ,價位也多半遠高於 1000X ,或是整體尚稱出色,但 app 的使用體驗卻顯著不佳。

不過隨著近年藍牙耳機需求提高,由藍牙晶片廠商開發的新一代晶片不僅具備更出色的硬體架構與降噪能力,同時也提供功能豐富的公版 app ,也一口氣縮減各品牌降噪耳機的落差;也許是在這樣的市場環境,加上近年環保意識抬頭, Sony 最終決定從裡到外重新塑造新一代的 1000X 。

照片中提到了oo、SONY、SONY,跟索尼手機有關,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電子產品、產品設計、耳機

▲歷經六年的首度改版,感受到 Sony 對於聲音老本行仍有相當的技術與熱情

從體驗的結果,筆者認為 WH-1000XM5 一方面延續 1000X 系列優雅的外型設計、強大的降噪能力與相當水準的音質等特色,另一方面又以全新的機構設計、新單體與新材料提供更簡單易用的操作、更出色的降噪與舒適感,整體的使用體驗能與先前世代的產品有顯著的升級感,尤其對比 MDR-1000X 更有如 MDR-M1ST 之於 MDR-CD900ST 的世代交替差異。

不過畢竟 WH-1000XM4 當前的價格也持續下降,與 WH-1000XM5 相較價格更為親民,若以一般日常使用, WH-1000XM4 也是相當超值的選擇,不過 WH-1000XM5 更為舒適的佩帶感、更自動化且更深度的降噪能力,則是相較先前世代產品的有感升級。不過隨著近年市場需求改變,選擇產品線縮減並發展特色產品的 Sony 恐怕也會放緩純鑑賞耳機後繼產品的開發,尤以初燒級的 MDR-1 系列恐怕也會被併入需求更高、附加價值更高的 1000X 系列中。

1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