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民眾如果外出看病會增加染疫的風險,此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宣布放寬確診的認定標準,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防疫者可透過快篩陽性與視訊診療的方式通報為確診病患。目前提供遠距看診的管道共有3種,包括各地方政府的責任醫院及診所、健保快易通App搭配虛擬健保卡、以及指揮中心推廣的健康益友App,本篇介紹視訊診療、遠距看診的方法,也介紹領藥流程,民眾不需要出門也可以線上看診。
視訊看診3管道:地方責任院所、健康益友App、健保快易通
如果民眾有視訊看診的需求,目前共有3個管道可以選擇,分別為各地方政府的責任醫院和診所、健康益友App緊急醫療諮詢平台、以及由健保快易通App搭配虛擬健保卡進行視訊診療,總共約有1萬間家診所和醫院可預約線上門診。
其中,各地方政府的責任醫院和診所是依據COVID-19之「居家照護計畫」成立,各地都有不同的醫療團隊。至於「健康益友App」是由衛福部由指定所屬醫院提供緊急醫療諮詢服務,以居家照護COVID-19確診個案遠距醫療送藥為主。而「健保快易通App」則是由健保署所提供的視訊問診資源,等同於平時前往醫院診所掛號,民眾可以事先申辦虛擬健保卡。
視訊看診管道:
- 各縣市政府「居家照護」醫療團隊:針對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之醫療需求。
- 健康益友App:專科門診、居家隔離或檢疫者適用。
- 健保快易通App:一般視訊診療,需申辦虛擬健保卡。
▲以台北市為例,視訊門診共有3個情況,居家照護者若快篩陽性可以使用聯合醫院系統之視訊門診服務,而居家照護者有一般醫療需求,可以使用健康益友App或健保快易通App,至於一般看診民眾,或是慢性病者,以健保快易通App掛號診療為主。
健保快易通App視訊看診:虛擬健保卡申辦、看診領藥流程
如果是一般門診、慢性病患者,也就是非居家隔離或檢疫之民眾,可以透過健保署之「健保快易通App」申請虛擬健保卡。虛擬健保卡最早是針對居家醫療、遠距醫療、擴大視訊診療共3大場域進行推廣,凡是申辦虛擬健保卡者,只要透過手機出示健保卡QR Code,就能讓遠端的醫師查驗健保資訊,進行視訊診療。
因此,健保快易通App之視訊診療類似於一般感冒前往醫院診所看病,差別在於醫生可以透過虛擬健保卡QR Code遠端查詢過去的健保資料。民眾在申請虛擬健保卡之後,查詢合作醫療院所、完成電話或網路掛號,接著按照醫院指示下載指定視訊App,就可以透過虛擬健保卡完成線上看診。後續可以由家屬、代理人前往指定藥局領藥。
健保快易通App視訊看診流程:
- 前往健保快易通App,申辦虛擬健保卡。
- 前往視訊診療醫院診所,電話或網頁完成視訊診療預約。
- 依照指示,下載醫院診所使用的視訊App。
- 依照時間開始視訊診療,出示虛擬健保卡之QR Code。
- 完成診療,獲得處方箋。
- 由家屬、代理人前往院所過卡領藥,或是藥師送藥並收費。
- 虛擬健保卡申請
- 醫療院所查詢
▲民眾可以透過虛擬健保卡視訊看診,但如果虛擬健保卡尚未審核通過,也可以使用無照片之虛擬健保卡、或是在視訊時出示身分證等其他證明文件代替。
▲健保快易通App視訊看診流程。健保快易通App之視訊診療服務原定以居家照護之無症狀或輕症者為主,後擴大實施至門診病人。
▲慢性病患者也可以透過視訊診療的方式看診,減少醫院接觸風險。
健康益友App:居家隔離檢疫方案、藥師公會送藥服務
健康益友App原本的設置目的是作為24小時的緊急醫療平台,可以提供視訊診療服務,但也因此參與此平台的醫療院所較少,容易額滿,為此指揮中心也建議民眾可以多加利用地方政府所提供之居家照護資源、或是健保快易通App之視訊服務遠距看診。
民眾可以前往健康益友App申辦註冊手續,如果是一般民眾選擇「防疫專案」,而若是居家隔離或檢疫者則選擇「居家隔離檢疫方案」。在視訊診療結束之後,民眾可以委託家屬攜帶健保卡至指定之醫療院所批價領藥,而若是確診者可以選擇從健康益友App選擇電子處方箋,由藥局調配到府送藥
健康益友App視訊診療:
- 下載位置:Android
- 下載位置:iOS
- 註冊與操作手冊
- 藥師公會:健康益友App操作手冊
- 健康益友App藥局配送申請
- 藥師調劑諮詢、送藥到府資訊
▲健康益友App需先完成註冊與驗證後才可使用。
▲提供之診療方案以居家隔離檢疫為主,如果是一般民眾則選擇「防疫專案」。
▲健康益友App本身提供視訊服務,民眾不需要額外下載視訊App。
▲至於藥師送藥到府的服務只限定確診者使用。確診者如果已領有處方箋,可直接聯繫鄰近的藥局詢問領藥事宜,但若無處方箋者,可透過健康益友App視訊看診,並且透過App指定藥局配送領藥。常見問答可點此。
確診者隔離期間可申請藥師到府送藥
藥師公會日前宣布將提供送藥到府服務,如果是確診者並且領有處方箋,可以前往「藥局地圖」查詢鄰近藥局,並自行與藥局聯繫相關送藥事宜。至於各縣市政府所提供之居家關懷服務、居家照護之視訊診療服務略有不同,民眾可以查詢各縣市之居家關懷中心了解更多訊息。
1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