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量到底能不能練?近年來,雖然傳統應酬拼酒的文化變得比較收斂,但是朋友聚會、公司聚餐、迎新送舊等等場合,好像免不了還是會開啟比拼酒量的迴圈。過去大家都以為喝越多、越常喝,就能得到不易喝醉的能力,不過很遺憾的是,酒量其實不能練。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就在於每個人對酒精的「代謝能力」好不好,其實是看各人身體裡,代謝酒精的酵素有多少。當幾杯黃湯下肚,酒精,也就是乙醇,進入到人體之後,僅有少部分被消化道、肝臟或腎臟處理掉,絕大多數乙醇,都會在體內循環著。而我們能持續代謝酒精、緩解感官上的不適,得歸功於肝臟中的「酒精脫氫酶ADL」與「微粒體乙醇氧化系統MEOS」,他們會把體內剩餘的酒精做進一步分解。
然而,因為分解過程中會產生有毒的乙醛,所以還需仰賴乙醛脫氫酶,把這些物質轉化成對身體無害的醋酸鹽。有些人天生酒量就差,正是因為他們缺乏「乙醛脫氫酶」這個小幫手,因此一旦喝酒,就容易造成有毒的乙醛累積。
而台灣人剛好就是這些解酒基因有缺陷、最不能喝的一票人,結果就是有將近一半的人,因為缺乏酵素,不能正常代謝酒精,喝酒容易有臉紅、心跳加快、頭暈等現象,也就是所謂的「酒精不耐症」。
就是因為基因決定了每個人,可以代謝酒精的量,所以想要靠多喝酒來練酒量,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那我們為什麼會有喝越多、酒量越好的錯覺呢?這是因為對臉紅、頭暈等酒精不耐症的症狀,忍受程度變高了。為什麼身體可以習慣「酒醉」這件事呢?趕快點進影片,一起找出解答吧!
【醫鍵解壓縮】是一個醫學科普節目,第二季帶你從常見的健康問題出發,為大家科普日常醫學相關知識。趕快點進來看看吧!完整節目列表請點我。新集數每週五晚上7點首播,歡迎訂閱關鍵評論網YouTube頻道,新片訊息不錯過!
2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