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在今年初 CES 所發表的多款新筆電產品當中,宣布隸屬 ROG Flow 產品線的第二款系列產品 ROG Flow Z13 ,不僅訴求輕盈且具備電競級性能,還大膽採用平板設計搭配具 RGB 光效的磁吸式鍵盤,除了保有與具備翻轉 2 合 1 設計的 Flow X13 同樣可藉 XG Mobile 擴充外接顯示卡的功能,同時亦可借助 Thunderbolt 4 介面外接顯示卡。
▲正面乍看下會誤認為商用平板
▲但背面設計相當浮誇
▲充滿科技感的銀色包裝盒設計,上為主機、下為充電器與滑鼠
▲隨機附贈的收納包與 ROG FLOW X13 相同,較小的子包可供收納配件
▲主包內裏有介紹如何掛載背帶
▲兩個包是可以扣在一起攜帶的
▲把子包的三個扣環與主包相扣即可固定
談到市面上具備電競級效能的 Windows 平板電腦, ROG Flow Z13 應該是第一款在平板型態就具備高效能處理器與主流級獨立 GPU 的產品,在此之前最接近的產品可能是微軟的 Surface Book ,不過嚴格來說 Surface Book 是借助將獨立顯示卡配置在鍵盤底座,並非直接整合在平板主體,與 ROG Flow Z13 的概念又有顯著不同。
▲背面的散熱吸氣開孔結合文字造型
▲立架以橡膠材質營造街頭潮流設計感
傳統 Windows 系統的平板機型多給人偏向商用與文書的保守設計,不過定位在電競的 ROG Flow Z13 當然不可能做個乖乖牌, CNC 加工的 6063 合金背板不僅有著結合散熱開孔的獨特設計,還有一塊結合玻璃露出些許電路板的突起設計,同時在腳架設計的一側藉由紅色的軟膠材質塑造出潮牌產品常見的標籤設計,呈現 ROG 品牌結合街頭潮流與電競文化的風格設計。
▲立架底下另藏玄機,刻有對應側面 I/O 功能的圖案
▲ microSD 讀卡機位置相當特殊
▲使用較罕見的 M.2 2230 SSD ,與微軟 Surface 相同
ROG Flow Z13 背後的玻璃窗不僅只是露出內部組件,同時還搭載 RGB 光效,開啟後可映照內部元件,即使在遠處也能看到獨特的光線;同時背板也具備支架設計,最多可展開至 170 度使用,無論是作為獨立電競筆電、拆掉鍵盤作為遊戲或觀看影片的螢幕、搭配螢幕作為第二顯示器或是手繪板,能可依照使用者喜好調整到最舒適的視覺角度,另在立架底下可看到 microSD 讀卡機槽與一個 M.2 2230 的 SSD 槽, SSD 卡槽不須卸下整個背蓋,僅須拆下螺絲即可替換,選用較罕見的 M.2 2230 規格應該是與精簡空間有關。
▲雖搭載獨立顯示,但厚度仍控制在相當的水準
此外, ROG Flow Z13 雖配有高效能規格的硬體,不過亦與 ROG Flow X13 同樣具備相當薄型化的設計,厚度僅 1.2 公分,重量亦僅有 1.18 公斤,縱使與相近規格的電競筆電或創作者筆電對比仍相當輕薄,也因此 ROG Flow Z13 還配有一個標準的 USB Type-A 介面,易於與主流周邊進行連接。
▲自背面吸氣、自頂部排風
在基礎設計方面, ROG Flow Z13 畢竟搭配的是高效能的處理器與獨立顯示,自然不可能採用無風扇設計,不過為了應對平板電腦的使用型態,華碩團隊顯然在結構配置有經過考量,使散熱風道位於橫擺的頂部而非左右兩側,同時頂部也未有其他按鍵或介面, I/O 介面、電源鍵與音量則位在兩側,能使排出的熱風錯開雙手範圍。
▲右側可見電源、音量、 USB Type-A 與耳機孔
▲右側上部為 USB Type-C ,下方橡膠蓋底下為 XG Mobile 連接埠
▲ XG Mobile 連接埠以一個專用連接器搭配一個 USB Type-C 構成
ROG Flow Z13 提供三個連接介面,包括 USB 2.0 Type-A ,一個支援 Thunderbolt 4 、顯示輸出功能的 USB Type-C ,一個被橡膠蓋蓋住、用於擴充外接顯示卡的 ROG XG Mobile 連接埠,此外還有一個同樣位於橡膠蓋底下的特殊 USB 3.2 Gen 2 Type-C ,因為這個特殊連接埠雖非 Thunderbolt 4 ,但卻支援 DisplayPort 、 USB PD 與 G-SYNC 等功能。
▲很難想像如此薄型設計的平板會搭載 H 版高效能處理器與獨立顯示
以往這類 Windows 平板多搭配標準電壓或是超低電壓處理器,然而 ROG Flow Z13 卻是搭配 Alder Lake-H 高效能處理器,此次測試的版本更是搭配 i9-12900H 這款 8P + 8E 的旗艦級處理器,並配有 NVIDIA RTX 3050 Ti 獨立顯示卡、 16GB LPDDR5 5200MHz 記憶體、最高 1TB PCIe 4.0 SSD 儲存空間。
至於台灣上市版本的螢幕規格是搭配 13.4 吋 1,920 x 1,200 16:10 比例的 120Hz 100% sRGB 廣色域 IPS 觸控螢幕,具備僅 30ms 延遲,同時支援 Adaptive-Sync 技術, 為了發揮這張螢幕高更新率的優勢, ROG Flow Z13 還具備 Advanced Optimus 的 MUX 獨顯直連開關技術,不須重新開機即可使 RTX 3050 Ti 發揮與螢幕更新率同步的特色。
▲隨機的變壓器與華碩 65W 變壓器大小相似
▲不過這款變壓器可提供 20V 5A = 100W 輸出
ROG Flow Z13 可搭配 20V 5A 之 100W PD 充電器提供充裕的供電與充電速度,盒裝中也特別提供一顆小型的 100W USB PD 充電器,與當前華碩旗下的 65W 充電器大小相似,亦可為其它相容 PD 規範的裝置充電; ROG Flow Z13 若搭配低於 100W 的 PD 充電器則仍可進行充電,只是無法啟用進階性能模式。
▲雖是磁吸鍵盤但仍具備全區 RGB 發光
作為一款平板設計的 Windows PC , ROG Flow Z13 也支援 ASUS Pen 2.0 感壓觸控筆與磁吸式鍵盤的設計;雖然市面上支援磁吸式鍵盤的 Windows 平板不在少數,但 ROG Flow Z13 的鍵盤並不僅只是在外側加上 ROG 風格的圖案,雖乍看下類似 Surface 筆電的薄型鍵盤設計,卻皆為 1.7mm 行程的 N Key 不衝突全區 Aura Sync 鍵盤,仍舊具備滿滿的電競元素。
▲鍵盤可以完整平放
▲或是呈現較舒適但中央支撐力稍受影響的傾斜
▲借助兩截式機構,使鍵盤模組一小截吸附在螢幕底部
此外, ROG Flow Z13 的磁吸鍵盤還具備兩種角度,一種是典型的平放模式,此時鍵盤模組呈現傳統磁吸鍵盤呈現與桌面平行的角度;另一種方式是將上半截吸附在平板的底部,使鍵盤呈現傾角,呈現更符合自然輸入的角度,不過稍微可惜的是由於磁吸鍵盤較薄,故在敲擊中央區塊的按鍵時會覺得背板支撐力略顯不足,但也是這類薄型磁吸鍵盤的非戰之罪。
在效能表現部分,筆者此次評測的 ROG Flow Z13 是台灣市場主打的版本,搭載 Core i9-12900H 處理器、 16GB LPDDR5 RAM 、 RTX 3050 Ti 4GB 獨立顯示,由於平板的平整、無轉軸特性, ROG Flow Z13 得以採用比輕薄筆電更大的風扇與更寬的均溫板,同時 CPU 使用液態金屬散熱介質,能加速將 CPU 的廢熱持續導出。
▲極速模式僅限連接充電器後開啟
▲螢幕色彩可在 Game Visual 切換
除了由 Windows 自行管理系能分配外,可借助華碩 ARMOURY CREATE 開啟進階性能設定,由於 ROG Flow Z13 結合 Intel Alder Lake 平台與 NVIDIA RTX 30 GPU 的特性,能使共享散熱架構的 CPU 與 GPU 進行資源調度,進一步在遊戲中提升體驗,同時藉由啟用 ARMOURY CREATE 的極速性能設定,可在連接原廠的 100W 變壓器的條件下,能使處理器與 GPU 進一步提升性能上限。
▲基本測試項
▲遊戲測試項表現,要注意的是由於 RAM 僅 4GB 故部分項目不允許執行或跳出警告
此次的效能測試是以連接到 100W 充電器搭配效能模式進行,由於散熱架構受限 ROG Flow Z13 採用 1.2 公分厚度設計,相較傳統非輕薄電競筆電的散熱能力仍較低些許,不過 i9-12900H 仍展現相當出色的純 CPU 性能,另外在遊戲測試項目也具備能在中等設定提供穩定流暢度的性能,不過畢竟 RTX3050 Ti 僅有 4GB VRAM ,故對於部分材質資源較多的遊戲無法開啟最高畫質設定,但拜 Ampere 架構,可支援 DLSS 技術提升遊戲流暢度。
▲標準模式模擬現代辦公約提供 4 小時電力
▲開啟 Armoury Create 的性能模式不到 50 分鐘
▲透過 Windows 內建電池管理也僅延長 10 分鐘左右
除了純性能測試外,也簡單測試 ROG Flow Z13 的續航能力,使用的測試基準為 PCMark 的 Modern Office 與 Gaming ,螢幕亮度為固定,在 Office 測試關閉 RGB 光效,並選擇靜音模式,而在 Gaming 則開啟 RGB 光效,再分別以 Windows 預設電池管理與高效能兩種模式進行兩次測試,從測試的結果可看到 ROG Flow Z13 在一般文書與發揮完整效能的極端性,在 Modern Office 仍有高達 8 小時電力,但一旦動用 GPU 就僅剩下約 50 分鐘的電力。
▲ XG Mobile 提供外接 GPU 與 Docking 功能
▲背面設計
▲帶有隱藏立架設計
▲提供四個 USB 、兩種影像輸出與乙太網路功能
▲運轉時會有紅色的光效
而 ROG Flow Z13 的重要賣點、擴充 XG Mobile 外接顯示卡當然也是這次測試的重點,此次華碩提供的是搭載行動版 RTX 3080 150W 的 XG Mobile ,並配有 280W 充電器, XG Mobile 的尺寸酷似 17 公分級的 ITX 短顯示卡,能夠同時為 ROG Flow Z13 供電與驅動內部的顯示卡,並提供 USB HUB 、 HDMI 與 DisplayPort 兩種影像輸出、乙太網路連接埠等功能,後方亦有隱藏式立架設計能傾斜立於桌面。
▲連接器上有物理式固定鎖,要記得上鎖系統才會正確辨識
▲兩者組合後的樣子
依照說明完成連接後,系統應會自動彈出 ARMOURY CREATE 進行相關軟體安裝設定;不過若接上 XG Mobile 沒有跳出相關通知,就要透過手動方式開啟 ARMOURY CREATE ,並在更新項目當中進行 XG Mobile 的韌體更新與軟體下載,像是筆者收到的測試機就需要透過手動方式進行這一個步驟,但應該是這台測試機在回廠重設時未完成所有的軟體預裝造成。
▲要移除 XG Mobile 請藉由右下通知列的圖示移除,切勿貿然拔起
要注意的是 XG Mobile 在插上主機的介面後需要扣上連接器的卡榫才能正確執行,這個卡榫也是避免在使用 XG Mobile 時受到拉扯導致斷開連結的保護措施,安裝驅動並正確連接後會跳出啟用 XG Mobile 的通知,要移除 XG Mobile 也需先點選通知列的 XG Mobile 進行移除程序,待連接燈號改變後才可移除 XG Mobile ,千萬不要在燈號還未改變時強行拔除。
▲正確安裝後可看到顯示卡變成 RTX 3080
▲效能很明顯的提升到新境界
▲遊戲表現不僅提升,亦開放許多需要使用更高 VRAM 的設定
在連接 XG Mobile 後, ROG Flow Z13 的遊戲效能獲得飛躍性的提升,畢竟此時 ROG Flow Z13 的散熱架構僅需負責 CPU 散熱,能使 CPU 發揮完整的效能,搭配 XG Mobile 上的 RTX 3080 ,使整體遊戲效能達到與頂規電競筆電相同的水準,這也是 ROG Flow 系列的重點特色;當然由於 ROG Flow Z13 具備 Thunderbolt 4 界面,也同樣可搭配 Thunderbolt 4 的外接 GPU ,但要留意是否能反向提供 100W 電力,否則 CPU 可能無法發揮最大性能。
▲全速運轉的聲音仍有點性能,但把它想成遊戲機就沒那麼意外了
不過 ROG Flow Z13 雖然搭載高效能的散熱系統,但畢竟搭配的處理器為高效能的 Alder Lake-H 45W 等級 CPU 以及獨立 GPU ,故以最大效能執行遊戲時的風扇聲猶如 PlayStation 4 主機執行 3AAA 等級遊戲般明顯,若連接充電器並啟用最高效能模式,則風扇聲還會更大一些,但使用者可考慮藉由 GeForce Experience 調整遊戲設定在流暢、畫質與噪音取得平衡。
▲散熱系統實際運轉時,正面看過去的左側風扇風量較右側大
此外若連接到 XG Mobile ,雖然 ROG Flow Z13 的聲音會由於僅剩執行 CPU 變小,但畢竟 XG Mobile 搭配的是 150W 版本的 RTX 3080 ,為了解決 GPU 滿載的熱量, XG Mobile 的風扇仍會全速運轉,整體運作風噪也相當明顯,不過畢竟就連搭配比較入門散熱器的桌上型 GPU 滿載聲音也不小,更不用說加上外殼後尺寸僅與短版顯卡相當的 XG Mobile 。
▲以平板為主體的效能筆電仍不多
ROG Flow Z13 在目前的市場上可說是相當另類的 Windows 平版產品,不僅搭載高效能處理器,也具備電競級的 GPU ,還可進一步搭配 XG Mobile 使效能足以達到特效全開且流暢運行的水準,雖然在使用上仍需搭配充電器才能發揮完整的效能同時避免迅速耗盡電池,但也展現在新一代硬體架構之下,已能在如此精巧的尺寸達到出色的遊戲效能。
▲採平板設計的 ROG Flow Z13 相較二合一翻轉機構的 ROG Flow X13 是更大膽的設計
此外, ROG Flow Z13 也借助獨特的平板特色,亦可作為創作者的可攜式系統,本體具備比傳統行動工作站更小巧、輕盈的設計,連接變壓器後還能發揮獨立 GPU 在內容創作軟體的加速功能,並可搭配觸控筆直接進行創作,在家搭配 Thunderbolt 4 Hub 或是 XG Mobile 連接到大螢幕與鍵鼠,本體還可作為具備螢幕的觸控板,亦是市面上少有的獨特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