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耳機品牌勢力崛起,就連千元級平價入耳式耳機也吹起多單體趨勢,更遑論萬元級以上的入耳式耳機動輒五單體甚至十幾個單體,不過堆疊單體就等同會有好聲音嗎?答案也沒有人說得準,畢竟聽感是個人類比感官,有時也會受到其它因素影響;台灣本土品牌 ASEN 近期推出新一代旗艦耳機 AEE 系列,卻不追隨市場趨勢,反璞歸真的使用雙平衡電樞單體,強調透過聲學腔體與調音技術,營造出四種不同氛圍的音色。
ASEN 對許多人可能是比較陌生的品牌,或許還會有人認為是新興品牌,不過 ASEN 也算是老字號品牌,不少人會接觸到 ASEN 或許是由於音響線材,,如筆者家中的 DAC 就使用一條僅 12公分長的 ASEN USB Type-A 轉 USB Type-B 線材,就是因為它們是少數在線上購物提供平價音響級短 USB 線的品牌。
然而 ASEN 多年前就已投入耳機產品開發,包括客製化耳機與自客製化耳機延伸的小規模生產公模耳機,只是相對其它台灣耳機品牌低調,加上也不像新興品牌在外觀與行銷大作文章,價格也不是符合年輕世代喜好的價位帶,加上產品更新週期相當長,一般提到台灣品牌的耳機也比較不會在第一時間聯想到 ASEN 。
▲ AEE 系列是 ASEN 醞釀多年的通用耳機新品
此次的 ASEN AEE 系列是 ASEN 事隔多年的大改版通用型耳機產品線,據稱是自 2015 年就開始著手的企劃,但直至近期才達到理想的結構與調音,不同於市場上小規模品牌多以自客製化耳機殼體是取最大公因數調整而來的類客製化耳機外型, ASEN AEE 系列的外觀較像是規模化生產的產品,主要的原因亦與當初的開發理念有關。
若熟知目前平衡電樞耳機的產品生態,不難理解多數的多單體平衡電樞耳機是將單體前端的開口連接到導管,借助單體的分頻器、導管長度與濾音塞等方式進行調音,一方面是由於此種聲學結構能夠適應客製化耳機因人而異的殼體造型,一方面也能夠在不同容納空間的殼體作出一致性的調音,然而為了提升音場的變化性或是延伸頻響範圍,就只能借助堆疊更多單體或是混合不同特質的動圈單體。
▲單體堆疊的越多一定越高級是市場上的普遍迷思
但真的非得要堆疊大量單體才會有好聲音嗎?這恐怕也是一種消費者迷思,畢竟平衡電樞耳機採用多單體的主因,是由於平衡電樞單體的金屬封裝殼體本身就等同一個完整的共鳴腔體,使得單一單體能夠呈現的頻響範圍有一定的極限,若為了使頻響範圍延伸,勢必需要添加至少一個以上的單體使頻響延伸。
當然市面上不乏採用雙單體配置的旗艦級入耳式耳機,不過多半是以平衡電樞搭配頻響範圍更廣的動圈單體,藉由兩者特性互補的方式呈現完整的音域範圍,然而旗艦級純平衡電樞的多單體耳機則多以至少三單體以上進行堆疊,故 ASEN IEEE 此時推出僅雙單體配置的旗艦耳機可說是勇氣可嘉,畢竟純平衡電樞雙單體旗艦在行銷與規格戰是相對弱勢。
▲從透明殼體可看到單體的排列方式不同於常見的水平或是傾斜,反而是以垂直向下的方式朝著 3D 腔體
雖然 ASEN 並未在官網公布 ASEN AEE 結構設計,但從此次提供的樣機當中的霧黑色版本,即可看到內部配有一大、一小的單體,不過較特殊的是兩個單體並非如市面上常見將單體並列橫放,而是採用獨特的擺放方式,同時也未在結構中看到一般平衡電樞耳機常見的細導管,而是將單體開口對著獨特的聲學腔體。
▲導管前端的彎曲角度模擬人耳的第一耳彎
這個聲學腔體也正是 ASEN 之所以將產品名稱定為 AEE 的原因, ASEN 賦予這項技術 Ear Engine 的名稱,而 AEE 則是 ASEN Ear Engine 的縮寫; Ear Engine 的概念顛覆以往盡可能將單體位置貼近前腔並以一個單體搭配一條管道的概念,透過以往開發客製耳機取耳膜的經驗,以獨特的 3D 區面腔體取代耳內的第一耳彎機構,使單體到耳內猶如直接銜接的耳道。
▲借助模擬人耳的 3D 腔室,相較同樣雙單體但搭配導管與濾音塞結構有更出色的音場與立體感
單看概念與敘述似乎有點複雜,不過若從結果來說, ASEN AEE 是使兩個平衡電樞在開放且具空間的 3D 腔室進行聲音反射與傳遞,而非傳統透過細長導管進入耳內再開始混合,在概念比較接近一般動圈耳機使用的聲學腔體結構,增添更多條音的變化性,不過更重要的是借助更複雜的 3D 腔室空間,有助呈現更為立體、遼闊的聽感。
目前 ASEN AEE 系列提供四種不同風格的調音,但皆為雙平衡電樞單體構成,外型也採用相同的設計,此次收到的樣品分別提供不同的顏色,不過消費者可在官網客定偏好的顏色;四個型號雖然阻抗、頻響相同,不過四款調音則有四種不同的靈敏度,筆者聆聽後推測應是分頻線路造成的差異,基礎單體配置應該是大同小異的。
▲配戴示意,線材前段繞耳的位置會較為前靠
ASEN AEE 使用的是相當主流的 0.78mm 2 Pin 插針,標配的耳機線從端子推測應是 ASEN 的 SL35 系列線材,官網的敘述使用 5N 等級的 0.4mm 導體無氧銅線材做為基底,外層則為透明包覆層,由於線材看起來未經過進一步的鍍層處理,不知道時間久了會不會出現綠色的銅鏽,不過線材本身相當柔軟,唯獨配戴時有比較明顯的聽診器效應。
ASEN AEE 的佩帶感屬於舒適的,畢竟噴嘴前端採用 3D 彎曲設計,使耳塞以傾斜角度納入耳內,此外也由於合適的角度與前端較為深入耳內,如筆者外寬中段變窄的耳型則可搭配標準的 M 號耳塞聆聽;不過由於框體的插線位置為偏高的前向開口,插上耳機線之後會較難將前段線材自然繞過耳上。
先不從四個型號的個體差異評論,從四款耳機聆聽下來的感覺有著相近的氣氛,並非以近期主流乾冷的 V 形曲線調音,在高頻的延展較為柔和細致,同時空間感也優於預期,同時沒有多單體耳機常出現的銜接段差問題;唯獨筆者交叉比對之下,雖然從帳面規格 ASEN AEE 系列理論上不難驅動,不過使用具備 3.5mm 耳機孔的手機時明顯低頻都會變的鬆散,建議要搭配專業音樂播放器、 USB 外接音效卡等才會有比較正常的低頻表現。
▲內側的四個小點是用於分辨型號的方式,但須透過反光才能確認(怎麼不直接用漆筆點一下呢...?)
雖然 ASEN AEE 系列從外觀無法分辨型號,不過 ASEN 原廠表示耳機內側的四個小點是作為分辨型號的方式,可從光線下的反射查看總共有幾個點經過處理,點的數量代表對應的型號,只是 ASEN 使用的方式也不是特別明顯,此次取得的樣品當中,透明灰是基準的 AE-E1 ,綠色為強化人聲的 AE-E2 ,白色則為標榜開闊甜美的 AE-E3 ,紅色則是著重氣勢與低頻量感的 AE-E4 。
▲四款型號的個性鮮明,但皆非市場主流的 V 型調音
先從第一印象提起, AE-E1 的第一印象是開闊而上揚,在驅動完整之下較為活潑動感,若以手機直驅則平直,空間感覺為中規中矩,不會有特別令人印象深刻或不適合的音樂類型,但能夠以較長時間進行聆聽而不顯疲倦。
至於 AE-E2 的第一印象是具備相當快的節奏,聲音為四款型號當中較明亮的,聲音的位置上揚愉悅,但對筆者而言也有些過快、不耐聽,適合重視聲音速度感的音樂類型。
AE-E3 是筆者個人四款當中最喜歡的,聲音的平衡度高,人聲細緻但不至於修飾過度,完整驅動下低頻也恰到好處,可視為將 AE-E1 轉換為音場較廣且將人聲變得更突出的鑑賞風格版本。
而 AE-E4 驅動完整與否的落差則相當大,在未完整驅動下空間甚至不及 AE-E2 ,同時亦聲調下沉的晦暗感,在完整驅動則變的豪邁大氣,低頻能量也為四者之冠,但聲音仍較偏灰暗,相對適合聆聽大編制、大動態的音樂。
▲ ASEN 的調音在目前耳機市場較為另類,同時前端設備的驅動力也會影響聲音的呈現
與目前市場上的耳機相較下, ASEN AEE 系列走的不是迎合主流大眾調音喜好的第一眼美女風格,也不是光靠規格與帳面數據取勝,但以中性的觀點確實會感受這幾款耳機有著在規格之外的高水準演出,不過也因為四款調音個性鮮明,若看敘述盲狙恐怕不見得找到真愛,此外驅動的完整度也會顯著影響聲音的表現,需要實際聆聽才能確認哪一款是符合喜好的調音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