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自 2 年前以第 9 代行動版 Core 平台推出代號 Ghsot Canyon 的 NUC 9 Extreme 準系統後,借助 NUC 模組化設計,能使玩家搭配桌上型獨立顯示卡達到兼具小巧與高性能的微型桌機,去年 Intel 進一步推出能容納更高階顯示卡設計的" Beast Canyon " NUC 11 Extreme 後,今年宣布推出換上第 12 代 Core 平台的" Dragon Canyon " NUC 12 Extreme ,此次也借得其中搭載 Core i9-12900 的 NUC12DCMi9 進行開箱評測。
小尺寸能納標準顯示卡與 65W CPU
▲尊爵不凡的超大禮盒式包裝
▲頂部很囂張的標語
▲超厚的防撞保麗龍
▲裡面只有主機與 8 字電源線
代號 Dragon Canyon 的 NUC 12 Extreme 延續 Ghost Canyon 的模組卡運算平台設計,搭配的機殼則是與 Beast Canyon 相同的 8 公升長形設計,有點像是被拉長的烤麵包機大小,以能夠搭配桌上型等級獨立顯示卡的系統而言相當緊湊,比起能安裝 30 公分長度的 ITX 機殼更為極致,然而其擴充性、規格仍不容小覷。
▲用 Galaxy Note 20 Ultra 當參考比例
▲寬度也比起多數 ITX 機殼緊湊
▲正面相當窄
筆者這次開箱的 NUC 12 Extreme 為正式量產前的準市售量產品,此版本原則上與正式生產版本無異,相較於裏面的主體,包裝盒的尺寸顯得有點驚人,主要是使用較厚的緩衝保麗龍固定;除了主機外,盒裝其它配件僅有一條電源線,可能是因為非正式量產版本而是供開箱評測用版本,盒裝內並未有組裝說明,但還好 Intel 在官方頻道有提供開箱安裝影片。
▲尺寸較能容納主流遊戲級顯示卡的 ITX 機殼更小
▲前 IO 位於底部
▲背面 IO 包括兩個 Thunderbolt 4 與雙乙太網路
NUC 12 Extreme 在正面的盾型金屬板與兩側底部帶有 RGB 光效,而正面下方為電源開關、 USB Type-A 、 USB Type-C 、 SD 卡讀卡機以及耳機孔,若以一般 ITX 機殼的使用習慣,筆者倒是希望未來 Intel 規劃下一代機殼時能考慮把前置面板挪到上方位置,較符合這類微型 ITX 放置在桌面的使用方式。
與 ITX 互有勝負的硬體擴充性
▲頂部配有三個 8 公分風扇向上抽風
NUC 12 Extreme 在左右兩側與頂部皆為金屬網孔,頂部採用向上排氣的三個 8 公分風扇配置,而左側則提供給 GPU 進行吸氣,右側主要給電源進行吸氣,故使用時也要維持三個方向的空氣對流;另外雖可看到 NUC 12 Extreme 的後方有三個 PCIe 埠,但最靠內側的一埠為模組卡的進氣風道,顯示卡僅能容納兩埠設計產品,故在選擇顯示卡產品也有散熱器模組的限制。
▲拆開後方飾板後,兩側網版向後推開
▲驗明正身的 i9 金標
▲反面側板主要是留給電源供應器吸氣與安裝背面的第三條 M.2
▲兩側側板卸下後,頂部再往後掀
▲要安裝顯示卡記得鬆開後方 PCIe Slot 埠護蓋的螺絲
要打開 NUC 12 Extreme 進行裝機,首先要鬆開機身後方的四顆螺絲,把後蓋卸下後,再將兩邊的側板推開,最後是將上蓋往 NUC 子卡方向翻轉開,就可看到預先安裝在內部的 NUC 模組卡,而此次測試的版本是 NUC12DCMi9 ,故在模組卡上面可看到採用暗金色字體的 i9 標誌。
▲打開模組卡前記得卸下第一槽的導風罩配件
▲電源為全漢代工的 85 Plus 金標 650W 模組化 SFX 電源
▲專屬的模組化線材長度已針對機殼內部調整
▲預留 2+1 個 PCIe 8 Pin
拆開 NUC 12 Extreme 後,即可看到內部的結構,前方是一顆全漢生產的 650W SFX 電源,並搭配依據機殼規劃的模組化線材,理論上應該可製換成其它的全漢 SFX 電源使用,不過若以這款系統的格局除非電源故障否則應該是沒有必要替換;另外提供給顯示卡的 8 Pin PCIe 電源線分為兩條,一個是單 8 Pin 的 L 頭,另一個是分接為兩個 6+2 Pin 的顯示卡電源線,因應不同設計格局的顯示卡使用。
▲旋開模組卡上方的兩顆螺絲即可安裝 M.2 SSD 與記憶體
不過畢竟 NUC 12 Extreme 是準系統,若購買空機的消費者至少還要準備記憶體與 M.2 SSD 才能使用,雖然模組卡上面插了不少連接線,同時前端也被線材埋住,但不須卸下模組即可安裝記憶體與 SSD ,只要先把最內側 PCIe 埠的導風遮罩拆下,鬆開模組卡頂部的兩片螺絲並取下風扇遮罩。
作為本體的小尺寸 NUC 模組卡
▲由於內部配線相當緊湊,沒有特別需求不建議拆下 NUC 模組卡
▲模組卡的線材拆開後,記得壓下機殼反面下方的 PCIe X16 的卡榫才能退出模組
▲ NUC 模組卡是透過 PCIe 介面與機殼底部的擴充板連接,理論上未來可交換模組卡進行升級
這次為了進一步一探機構設計,筆者仍設法將 NUC 模組卡卸下,不過畢竟不拆也能安裝記憶體與 SSD ,考慮到該模組卡接有包括電源、前面板 I/O 、 USB 埠連接線、 Wi-Fi 天線等,同時又會與鄰近電源的模組線稍微干涉,筆者不太建議特別拆下進行安裝;由於模組卡與底板為標準 PCIe x16 連接埠介面,移除所有連接線與固定在機殼頂部的螺絲後,記得從機殼反側下方的凹槽退開 PCIe x16 個固定卡扣。
▲不建議拆卸的原因是由於模組卡有多個連接線需卸下,同時又緊鄰模組化電源
▲內部的散熱片是由 CPU 護蓋搭配導熱板,鰭片面積相對一般桌上型電腦散熱器更小
▲風扇與 SSD 散熱片固定在遮罩上
將風扇遮罩打開後,不同於一般散熱器的風扇是固定在散熱片上, NUC 模組的風扇是安裝在遮罩上,下方的處理器被帶有熱導管的金屬蓋固定住,散熱鰭片則是位於偏模組卡上方;從固定螺絲扣具還寫有數字順序,推估理論上應該可置換其它 LGA 1700 的 Alder Lake 處理器。
▲內部的兩條插槽的貼紙可能由於是試生產品標示並不正確,實際上右方才是 PCIe Gen 4 插槽
▲卸下 NUC 模組卡後的底板實際上為兩條 PCIe x16 插槽,藍色插槽前方有連結主機板供電的連接埠
另外可看到 NUC 模組卡內部帶有兩條 M.2 SSD 與記憶體插槽,另外在模組卡背面靠近 CPU 底板還有第三條 M.2 SSD 插槽,比起一般 ITX 主機板格局還多一條 M.2 插槽,另外要注意的是僅有靠 CPU 的 M.2 是 PCIe Gen 4 ,正面外側與反面為 PCIe Gen 3 ,同時背面的一條是支援 SATA M.2 ;只要把對應的零組件安裝上去,蓋上上蓋後插上電源即可開始安裝系統。
SSD 最好選擇單面顆粒
▲背面插槽的厚度完全無法容納雙面顆粒 SSD
▲正面的外側若拆卸銅柱或許有機會安裝雙面顆粒 SSD
要注意的是 NUC 12 Extreme 的記憶體與 M.2 SSD 有些許限制,受限於模組卡的體積,記憶體需搭配筆記型電腦的 DDR4 SO-DIMM ,而 SSD 則建議選擇沒有散熱片的單面顆粒模組,模組背面插槽空間厚度不足以安裝雙面顆粒 SSD ,正面的兩個插槽中間有銅柱作為支撐 M.2 SSD 底板,雖可拆卸銅柱安裝雙面顆粒 SSD ,不過靠 CPU 的插槽則還有與散熱扣具干涉問題,故最多僅有外側的 PCIe 3.0 插槽可拆卸銅柱後安裝雙面顆粒產品。
▲顯示卡僅能容納二埠,另外由於 NVIDIA RTX 30 FE 版需搭配轉接線故安裝更緊湊
根據官方提供的規格數據,不同於 NUC 11 Extreme 使用的處理器是將行動板 Tiger Lake 提高到 65W , NUC 12 Extreme 直接沿用桌上型 65W 版本處理器,而 NUC12DCMi9 搭配的正是 i9-12900 這款 16 核處理器,並搭配頂規的 Z690 晶片組;不過畢竟是非 K 處理器,雖然搭配 Z690 也無法活用可超頻的特色,筆者認為使用 Z690 主要是具備較豐富的 I/O 通道,可供提供兩個 Thunderbolt 4 、三個 PCIe M.2 插槽等特色。
▲ NUC 使用的是筆記型電腦的 DDR4 SO-DIMM 規格記憶體
由於 Alder Lake 建議在 Windows 11 較能發揮架構優勢,故此次安裝的作業系統為 Windows 11 ,搭配宇瞻 NOX 暗黑女神 DDR4 8GB x 2 記憶體以及美光 Crucial P5 Plus 1TB SSD ,顯示卡則是搭配 NVIDIA RTX 3070 Ti FE 。
與空間妥協的可用散熱架構限制處理器的最大效能
▲ NUC 專屬功能管理介面
在系統安裝完成後,可藉由 Intel 官網提供的工具快速安裝所需的基本應用程式,當然亦可手動下載各類驅動軟體,從 NUC Extreme 的管理軟體可進行包括處理器運作模式、風扇與 RGB 光效等設定,值得注意的是這顆 Base Power 為 65W 的 i9-12900 處理器的第二耗電量設定在比起常規 115W 更高的 221W 。
▲純 CPU 多核性能測試很快就會先出現散熱不足,接著就是供電不足
▲達到散熱與功耗牆就會把時脈限制在 3.2GHz 左右,溫度則維持在 73 度
安裝系統後當然也要驗證 Dragon Cayon 在各項測試軟體中的表現,首先為了驗證 NUC 環境的處理器在極端狀況的散熱對性能影響,使用 Intel XTU 進行測試,不過很快就可看到其架構在超高度 CPU 負載情境發揮全效能,散熱與供電會分別達到極限值,僅有最初會 Boost 到 4.6GHz 全核時脈,但發熱會逼近百度,最終無論是以 221W 或是 115W 的第二耗電量都會限制在 3.2GHz 左右,而發熱也會控制在 73 度附近。
畢竟 Dragon Cayon 的散熱模組是極致追求空間應用,散熱架構較接近工業電腦或是筆記型電腦,相較現在主流的塔型散熱器或是一體式水冷的熱壓制能力相對不足,本身亦非為了能抑制超過 200W 以上發熱設計, Intel 官方團隊應該也在規劃之初就考慮過這些因素,故才會透過時脈控制使全核運算限制在特定時脈換取穩定的發熱。
▲由於 CPU 資源使用特性關係,遊戲效能仍相當出色
不過也由於 Dragon Cayon 無論是 NUC 模組或是機殼頂部的風扇皆是較主流 PC 桌機小的風扇尺寸,在高負載的風扇聲會令筆者想到家中初代 PlayStation 4 執行「魔物獵人:冰原」時的高轉速噪聲,但相較電競筆電高負載的噪音則相對低一些。
高效能 PCIe Gen4 SSD 滿載溫度偏高
▲畢竟隔壁就是 CPU , PCIe Gen4 SSD 純待機的溫度略高
除了 CPU 外,另一個筆者認為必要的測試項則是 SSD ,筆者使用 Crystaldisk Benchmark 進行讀取與寫入測試,不過主要的目的是作為觀測寫入高負載狀況下的 SSD 情況;雖然 NUC 模組備有金屬散熱片,但由於風扇的溫度監控僅針對 CPU 與晶片組,待機基本溫度即達到 58 度,故單純進行 SSD 測試時風扇也不會因為 SSD 溫升提高轉速,最高溫將達 71 度,這也暗示 Dragon Cayon 的散熱結構對於 SSD 儲存密集應用不是那麼有利。
▲由於主風扇並不會對 SSD 測溫,故 SSD 在寫入時的溫度也跟著飆高...
不過安置在 NUC 模組內的 SSD 高發熱也是不太意外的情況,畢竟縱使是 PCB 更大的 ITX 也會面臨搭配 PCIe Gen 4 SSD 溫度飆高的情況,更何況 PCB 空間更有限的 NUC 模組卡設計,筆者建議若考慮的是系統的穩定,或許選擇非高效能導向的 PCIe Gen 4 產品可能會比較保險。
遊戲體驗才是 Dragon Canyon 的精髓所在
▲比起相近規格的 ITX 貴出不少,但 ITX 難已安裝到如此緊湊
但畢竟 Intel NUC 12 Extreme “ Dragon Canyon "主打的是最小體積的極致遊戲性能,當然要從遊戲內容的測試見真章;其實可發現在多半遊戲測試, NUC 模組散熱架構對於遊戲實際影響就不像上述的純 CPU 壓力測試來的明顯,畢竟現代化遊戲對多核心的支援性還未能妥善運用,其次是新世代的遊戲也盡可能將圖形外的部分負載如物理運算等轉以 GPU 執行,故實際執行遊戲時 CPU 的負載多半不會達重度負載。
若單純論效能與價格, 將近 6 萬且不含記憶體、儲存與顯示卡的 Intel NUC 12 Extreme “ Dragon Canyon "怎麼算也稱不上划算,以選擇相同處理器、可使用 DDR4 記憶體的 Z690 ITX 主機板與 NZXT H1 機殼約略便宜 2 萬元左右。
▲光是桌上級 65W 處理器與支援桌機版全功耗顯示卡就注定具備比電競筆電優異的遊戲效能
不過筆者認為 Intel NUC 12 Extreme “ Dragon Canyon "追求的則是在極致小巧的空間發揮最大的效能,對於原本由於空間有限而考慮高階電競筆電搭配外接螢幕與鍵盤的使用者, Intel NUC 12 Extreme “ Dragon Canyon 則是另一種能提供更高效能的電競系統。
畢竟縱使是當前最高規格的電競筆電,處理器仍配置 Base Power 為 45W 的 Alder Lake-H ,且 6P + 8E 核心數量僅等同桌上型級距的 i5 等級,對比 8P + 8E 的 i9-12900K 仍有所差距,同時搭配的顯示卡亦為完整全功耗設定的桌上型顯示卡,無論是供電或散熱結構皆比起需與 CPU 共享總供電與散熱的筆記型電腦高。
▲對於小空間定點使用,相較高階電競筆電選擇 Extreme NUC 搭配電競螢幕是具更高效能的組合
若對比 ITX 產品,雖然市場也不乏緊湊設計且散熱更出色的機殼,不過對不想額外請人訂製電源線材且沒有整線經驗的使用者,緊湊型 ITX 機殼的安裝過程可說是相當痛苦,且也需要慎選零件避免發生不必要的干涉,屬於準系統配置的 Intel NUC 12 Extreme “ Dragon Canyon "在安裝記憶體與 SSD 後,僅需插上顯示卡、安裝已經算好長度的 PCIe 線即可使用,能夠兼具 PC 主機自選硬體規格卻又容易安裝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