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Sony Signature Walkman 設計師 QA 一探 Walkman 開發團隊理念:追求燒料規格之外的理想音質

2022.03.18 04:13PM
照片中提到了MD Walkman、Soy、讓我介紹今天的兩位工程師。,包含了產品設計、設計、機構、產品

隨著 Sony 在第一代 Signature Walkman 問世五年多後,在今年二月初公布新一代旗艦 Walkman 產品 NW-WM1ZM2 與孿生機 NW-WM1AM2 ,搶在日本上市前夕, Sony 官方首度匯集全球消費者對這兩款產品的問題,在 3 月 17 日公布一段預錄的工程師 QA 問答影片,由專案負責人關根和弘與音效工程師佐藤浩明回答這些發燒玩家所想知道關於 NW-WM1ZM2 與 NW-WM1AM2 的資訊,從許多的細節可感受出開發團隊所追求的是帳面規格以外、以理想音質為前提的開發理念。

S-Master HX 是 Sony 認為微型設備最佳的解決方案

NW-WM1ZM2 與 NW-WM1AM2 是以五年前推出的 NW-WM1Z 與 NW-WM1A 的後繼版本,旨在為越來越盛行的串流與下載音樂聆聽進行升級,自 NW-ZX1 即投入 Walkman 音質工程的佐藤浩朗提到,自 NW-ZX1 、 NW-ZX2 、 NW-WM1Z / NW-NW-WM1A 到 DMP-Z1 等旗艦 Walkman 雖然型態不盡相同,但皆是以追求 Walkman 團隊理想的音質。

照片中提到了S-Master HX™、Hi-Res Audio Full Digital Amplifier、確實,WM1上使用了新的S-Master HX,讓我再次認為它是非常適合行動音訊裝置。,包含了黑暗、索尼 NW-WM1Z、索尼Walkman NW-WM1系列、了索尼、索尼公司

▲ S-Master 是 Sony 對行動音訊設備的最佳解答

對不少發燒友而言,恐怕對於 NW-WM1ZM2 與 NW-WM1AM2 明明是全新機種,使用的核心架構卻維持與當時 NW-WM1Z 與 NW-WM1A 相同的 S-Master HX 晶片,此外對於耳機放大的供率也未有提高;佐藤浩朗對此反駁,表示 S-Master HX 是 Walkman 團隊認為最適合行動裝置型態的晶片,尤其是在開發使用雙 DAC 晶片的 DMP-Z1 後有更深的體悟。

照片中提到了WALKMAN.、是的,這次透過w.music程式,單端以及平衡端子都各播放約200小時以後,大概就完、成了。,包含了機構、產品

▲由於單端與平衡為獨立線路,需要獨立煲機

S-Master HX 是 Sony 開發的整合式晶片,是鎖定高效率的可攜微型設備所開發,此晶片將 DAC 解碼與訊號擴大整合在單一晶片中,能夠以相當高的能源效率達到低失真且優異的訊號轉換,然而先天在最大功率輸出也受到限制;而一顆 S-Master HX 可作為立體聲或是單聲道使用,在提供平衡輸出的 Walkman 機型的單端與平衡線路皆為完全獨立並分配在電路板的正、反面,故具平衡輸出的 Walkman 需進行 3.5mm 端與 4.4mm 端各 200 小時運作才算是完成煲機。

照片中提到了WALKMAN.、是的,晶片本身不變,但對數位擴大機來說,電源供應以及音質的改善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包含了產品、服務

▲改善電源供應與周邊元件就會對音質產生影響

DMP-Z1 是 Sony 團隊在反覆探索 S-Master HX 後,以追求理想音質為前提、不考慮小型化所得到的解答,在不受尺寸限制下, Walkman 認為使用於傳統音響設備的獨立 DAC 晶片與擴大晶片能夠進一步發揮應有的效果,但反之若要在 NW-WM1ZM2 、 NW-WM1AM2 的尺寸使用雙 DAC 晶片反而不及原本就是為小型設備所開發的 S-Master HX 晶片。

雖然在訪談中沒有明講,不過從音響晶片的特色,縱使獨立 DAC 與擴大晶片有著優異的規格,但卻也要建立在滿足各種條件的前提之下,包括電路設計,接地隔離,零散元件的使用,合宜的供電等,若看過 DMP-Z1 的結構,包括分別針對數位與類比線路的三電池設計、兩片獨立且以框架隔開的數位與類比線路等,是難以縮減至目前 Walkman 的可攜帶尺寸。

燒料不見得能得到最佳結果,不同料件反覆組合追求理想音質

然而音響產品就是一種透過多次不斷的線路規劃、零組件、焊料搭配組合等追求極致的手段,就如同人不是把所有人認定的美麗五官拼湊在一起就會得到美麗的人像,音響也不是把所有頂級、高規格的料件塞進產品就會得到最好的聲音;從 NW-ZX1 到 NW-ZX2 的差異就是一個例子,雖然 NW-ZX1 與 NW-ZX2 的線路設計基本相同,但藉由更換被動元件等, NW-ZX2 的音質表現獲得大幅度的提升。

照片中提到了Hi-Res、AUDIO、SONY,包含了工具、產品設計、角度、設計、經度:0MWC

▲針對數位區塊干擾原地無氧銅遮罩也是必要的

NW-WM1ZM2 與 NW-WM1AM2 的產品開發也如同 NW-ZX1 到 NW-ZX2 的一般進行各種線路、組件與焊料的組合搭配;當然在線路設計不可能如空間充裕的 DMP-Z1 能進行數位、類比雙電路板,但也將元件配置進行數位與類比區塊的分割,同時負責執行 Android 系統的 CPU 儲存與通訊等區塊再透過純銅遮罩避免運作的不穩定訊號干擾類比線路。

照片中提到了ENAIN、印刷的色彩和過去相同是金色,但這次的內部截然不同。、實際上,內部的設計要完全保密,所以我不能說做出何種改變,包含了電子工程、電子產品、電子配件、電腦硬件、電子工程

▲升級 FTCAP3 電容

照片中提到了是的,端子腳突出的那種。、實際上,自ZX2開發之際,我就一直想要使用這種,但我當時找不到這種元件。,包含了手、釘、H&M

▲特別請協力廠商訂製的長腳音響電容

此外在音響電容部分亦使用新開發的 FTCAP3  電容,同時也藉由與電容供應商直接合作,委由供應商專為 NW-WM1ZM2 與 NW-WM1AM2 打造一顆大型的長腳音響電容,透過長腳設計使這顆電容能夠平躺在電路板上減少高度,進一步使音質提高,另外 NW-WM1ZM2 與 NW-WM1AM2 也使用新開發的含金焊錫,但佐藤浩朗特別強調含金量不是越高越好,焊錫需要在多種金屬比例之間拿捏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

不過 Sony 使用含金電容還有個小故事,佐藤浩明提及以前大型音響設備時代有一種稱為「波峰焊法( Wave soldering )」的焊接方式,將焊錫在錫爐融化成錫液,再使錫液沾附到元件後使零件與電路板連接,當時發現焊接過高階產品後再接著焊接一般產品,居然也會使一般產品的音質媲美高階產品,最後推論出可能是高階產品的電路與零件針腳有較多的鍍金,由於波峰焊法的特性導致合金被溶解到錫爐的錫液內,也得出含金錫有助提升音質的論點。

照片中提到了WALKMAN.、這次,兩者所用的電路板完全相同,不同處在於擴大機至耳機插孔的線材是使用、KIMBER KABLE還是無氧銅線材,並且在機殼上使用了鋁以及無氧銅的差異而已。因此,包含了產品、服務

▲兩款機型差異較前一世代縮減

相較上一代兩款產品除了機身、機內線外,主板的音響元件也略有不同, NW-WM1ZM2 與 NW-WM1AM2 電路板除了儲存記憶體容量以外皆採用相同的音響元件與含金錫,而 NW-WM1ZM2 除了使用高純度銅框體外,此次再與 Kimber Kable 合作,將耳機等級粗細的 Kimber Kable 作為機內線,也使傳導性進一步提高;至於 NW-WM1A 仍維持使用與上一代機型相同的 OFC 線材則是整體調音考量,簡單的說就是以鋁框架表現出的特質與 OFC 線材搭配較為合適,佐藤浩朗也拍胸保證這款 OFC 是廣泛應用在 Sony 高階產品的音響線材,品質也是有保障的。

機身縱使是提升 0.03% 金屬純度也對音質產生進一步的提升

不過在訪談中也提到許多從過往機種開發過程在後續使用的例子,其中 Walkman 團隊原本在規劃 ZX2 時就提案過使用黃銅做為機身材質,也試作了以黃銅作為框架的 ZX1 改裝機,當時對將機身從輕盈的鋁合金轉移到黃銅產生更強的低頻、但高頻變差留下印象,當時分析結果是由於黃銅相較鋁合金更高的電阻使低頻強化,但也由於傳導阻值過高影響高頻表現,最終在量產階段仍考慮表現僅在如底盤區域使用黃銅材質。

但也因為 ZX1 黃銅測試機留下的印象, Walkman 在規劃追求集技術大成的 70 周年紀念機 NW-WM1Z 時就考慮使用純銅材質,也在 ZX2 機身鋁材質設計得知框體的金屬純度對於聲音影響相當劇烈,在開發測試的過程也發現若將純銅打薄後能夠提升高音的延伸性,最終的結果就是消費者所看到、使用 99.96% 純銅的 NW-WM1Z 。

照片中提到了MD Walkman、Sony的旗艦機種來說,不管從編排樂曲時到聆聽原聲樂器,都要能夠獲得良好的享受,包含了產品設計、產品、設計、機構

▲純銅機身的 NW-WM1ZM2 著重原聲與空氣感

在 NW-WM1Z 開發時期,佐藤浩明就被告知除了當時採用的 99.96% 純銅外,還有品質更高的 99.99% 頂級無氧銅,雖然僅有 0.03% 的純度差異,但進行試作後卻也發現表現有所提升,故也採用 99.99% 頂級無氧銅材質做為 NW-WM1ZM2 的框體。至於 NW-WM1AM2 的鋁合金材質雖再材料等級與前一代相同,不過也同樣有出色的音響特性。從結果來說, NW-WM1ZM2 承襲 NW-WM1Z 對於真實樂器、空氣感與飽滿感有出色的表現,而 NW-WM1AM2 則是充滿低頻力量、速度與高解析的優點。

強調 Android 系統不會成為對音質的阻礙

 

照片中提到了AP、AN、AG,包含了索尼 nw wm1zm2、索尼Walkman NW-WM1系列、索尼隨身聽 NW-WM1Z、了索尼、索尼公司

▲數位與類比線路分區設計

在 NW-WN1Z 與 NW-WN1A 世代, Sony 強調為了音質捨棄原本 ZX 系列的 Android 系統,改以封閉系統追求更高音質,而自 ZX507 開始, Walkman 又由於當前音樂聆聽使用者擁抱串流與下載模式而回歸方便的 Android 系統,不免擔心是否為此犧牲音質。但現在的時空情境與 ZX2 時代已有相當大的不同, Walkman 開發人員已經找尋出如何兼具音質與便利性的 Android 架構。

以 ZX507 與 NW-WM1ZM2 與 NW-WM1AM2 所搭載的 Android 系統,已經率先在系統架構中加入音訊專屬的通道,避免原始 Android SRC 設計對音質造成的影響,且無論是使用專屬的 W.Music 軟體或是第三方播放軟體、串流服務皆會將音訊由專屬訊號線路進行處理,而 W.Music 則進一步對音樂播放進行最佳化,相較一般音樂播放軟體更為省電,使 NW-WM1ZM2 與 NW-WM1AM2 能達到 40 小時左右的連續音樂播放。另外此次亦從善如流的加入 USB Type-C 介面,且除了可連接外接 DAC 做為數位轉盤外,也依照用戶強烈的需求加入作為 PC 或是行動裝置的 DAC 模式使用。

選擇追求理想音色而非一味燒料的 Walkman 之道

照片中提到了WM-EXBOBHG、994、這是原型的電路板,在這上面我們實驗了可以獲得怎樣的音質,實際上獲得的正是這,包含了臂、ARM Cortex-M、ARM 架構家族

▲透過嘗試大量元件組合追求理想音質

沒有豪華的用料,沒有亮眼的數據規格,對數據規格先決的玩家恐怕會嗤之以鼻,不過一路從 ZX1 到 NW-WM1ZM2 與 NW-WM1AM2 ,雖然每次看到產品簡介都覺得是否了無新意、信仰加值,但在體驗後則會理解某些看似細小的變化都會對整ˋ體的聽感帶來顯著的變化,雖然調音風格是視個人喜好,不過撇開主觀意識皆能感受每一次的高階機種在音質都有所提升。

雖然台灣 Sony 目前還未公布 NW-WM1ZM2 與 NW-WM1AM2 的上市計畫,但對於音樂愛好者,絕對是值得聆聽比較的新一代機種,畢竟就連 ZX507 之於 ZX300 都在音質有顯著的區別, NW-WM1ZM2 與 NW-WM1AM2 相較前一世代產品的區別應該也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