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OM System 接手 Olympus 相機產品線後,已經先推出新一代平價機種 PEN E-P7 ,不過對於專業用戶而言,近期上市的旗艦機 OM-1 更是眾所矚目的焦點,因為這款旗艦機雖然外觀延續 OM-D 旗艦機的風格,但搭載顛覆性的感光元件與引擎,除實現超高速對焦、高畫質外,更有著遠超過往 M43 片幅的高 ISO 畫質表現。除了日前參與台灣總代理元佑規劃的寵物拍攝體驗外,也在後續借得這款旗艦機進行一般日常的拍攝。
▲縱使搭配高畫質鏡頭依舊小巧是 M43 的魅力
M43 系統相較 APS-C 、全片幅有輕巧的優勢,尤其是搭配光學設計良好的長焦鏡頭,能夠以僅有全片幅系統一半左右的系統重量達到相同的焦段效率,也是不少風景、鐵道與生態攝影使用者所喜愛的系統,然而由於片幅的限制,相同畫素之下畫素點小於主流的 APS-C 與全片幅,高 ISO 表現與商業攝影輸出所需的高畫素就成了 M43 的限制,要能夠打破現狀,就需要使用具突破性技術的關鍵元件。
▲ OM-1 的元件雖帳面上仍是 20MP ,但骨子裡是一張採用全新技術的元件
而 OM-1 就是這樣一款採用顛覆性感光元件技術的旗艦機種, OM-1 所搭載的 20MP LiveMOS 光看畫素並未提高,但卻是採用 Cross Quad Pixel 技術的新型元件,也是當前業界第一款搭載此獨特技術的相機;以筆者的方式解釋, Cross Quad Pixel 是將四個電晶體做為單一畫素的四個子像素點,並且共用相同的透鏡與濾色層,如果對照傳統拜耳陣列的配置,等同這張元件的一個四色矩陣畫素中是由高達 16 個子畫素點構成。
▲每個畫素實際上是由四個子畫素構成,但借助共用濾色層與透鏡產生十字對焦相位偵測系統
相較傳統一個電晶體搭配一個透鏡與濾色層構成單一畫素,四個電晶體共用透鏡與濾色層意味著似的電晶體蒐集到的資訊會產生像差,藉此使單一畫素具備十字相位對焦能力,使十字對焦系統能夠更廣泛覆蓋於取景範圍;另外,雖然 Cross Quad Pixel 可視為原生畫素四合一,但透過共用透鏡相較每個電晶體獨立透鏡能進一步提升每個畫素點的進光量,能使畫質較畫素四合一技術獲得改善。
▲雙記憶卡配置
▲快門線連接埠
▲ microHDMI 、 USB Type-C 孔
為了發揮這張新技術元件的能力, OM-1 採用新一代 TruePic X 引擎,這是一張具備高演算力與 AI 功能的影像引擎,能夠在搭配特定鏡頭進行 50fps 的連續追蹤/曝光連拍,以及達到最高 25,600 ISO ,除了可搭配三腳架以 8 連拍構成 80MP 高解像影像輸出與手持 50MP 高解像外,處理時間僅需 5 秒,大幅縮減畫素合併處理所需的時間。
▲ AF-ON 與 AEL 改為獨立按鍵
▲握柄、轉盤、快門位置經過調整
▲男性單手握持相當舒適
▲全新的 OLED 低延遲觀景窗
▲外掀式觸控螢幕
▲ BLX-1 電池提供相當充裕的拍攝電力
在機身設計, OM-1 也在 E-M1 系列建立的良好基礎進行改良,採用具密封處理的鎂合金框架構成主體,除了具備旗艦機的雙 UHS-II 插槽設計、更符合人體工學的按鍵與轉盤位置調整外,也搭載外掀式多角度觸控螢幕與 576 萬畫素 120fps OLED 低延遲觀景窗,同時採用全新的大容量電池 BLX-1 ,較 E-M1 III 提供更多張的拍攝電力,並且搭配 9V PD 充電器還可同時進行機身啟動與為 BLX-1 電池充電的功能。
▲ 50fps 需要搭配特定鏡頭
OM-1 作為 M43 級距旗艦機,整體機身尺寸、重量與 APS-C 中階機相近,但無論是按鍵、轉盤與機身細節處理皆秉持旗艦機規格處理,畢竟這是自 E-M1 推出以來的傳統,而這次搭配的兩款鏡頭都是相對輕盈的 F4 光圈 Pro 鏡,進一步發揮 OM-1 兼具機動性與高品質的優勢,不過 M.ZUIKO DIGITAL ED 40-150mm F4.0 PRO 僅能開啟 25fps 高速拍攝,若有50fps 連續追蹤/曝光拍攝需求則須選擇 M.ZUIKO DIGITAL ED 40-150mm F2.8 PRO 。
▲新介面編排把功能進行重新分類
另外, OM-1 也重新調整使用者介面,將功能項目進行重新分類編排,雖然對已經習慣先前機種的使用者可能要花一點時間適應,但更明確且關聯性更高的分類方式有助使用者快速找到需要的項目分類。
▲有五種被攝物的識別項目
▲物體辨識追蹤相當方便,但演算法遇到特定情境仍會有偏離物件的狀況
OM-1 的出色之處就是自 E-M1X 進化的 AI 物體辨識追蹤功能,除了人物採自動辨識外,可在系統選單中針對如火車、飛機、寵物、車輛等特定項目啟用,只要在系統感測的範圍內,皆發揮相當迅速且精確的辨識能力,且如動物轉身也能持續進行辨識追蹤;但目前的演算邏輯在特定情境會遇到一些狀況,例如在追蹤的主體附近有鄰近的前後景物的情況,像是穿梭在盆栽間的貓咪,就會遇到一開始辨識後、焦點一陣子自貓咪偏移到盆栽就不會繼續追蹤貓咪的情況,不過若是沒有顯著前後物件的情況大致上都能正確且快速的持續追蹤物體。
▲高 ISO 表現較前世代機身提升許多
OM-1 另一項驚豔的地方則是高 ISO 表現,以往 M43 較被詬病的就是高 ISO 純淨度相對 APS-C 、全片幅表現不佳,往往切到 ISO 3,200 後的畫質與解像就明顯下滑,而這次筆者則是將 ISO 設定為自動、最高 25,600 進行拍攝,可看到縱使是 ISO 25,600 的表現也相當出色,甚至比起 E-M5 III 、 E-M1 III 的元件在 3,200 的表現還優異。
▲像此類夜間動態拍攝就不是光靠防手振就能救的,基本上就是大光圈搭配拉高 ISO 拍攝
雖然可能會有些人為 M43 辯駁表示高 ISO 不佳可依賴防手振彌補,確實 M43 系統高階機的防手振實際效果確實出色,只是防手振只是提供低快門速度的拍攝成功率,一但遇到需要仰賴較快快門速度,例如拍攝動態題材如賽車、飛鳥、寵物等,就得藉由大光圈搭配拉高 ISO 提高快門速度, OM-1 的可用高 ISO 也使得這款機身在運動拍攝領域有更多的潛力。
▲難以想像如此輕巧的鏡頭是一款具 F4 大光圈的長焦變焦鏡
▲鏡頭與 V01 型咖啡濾杯的大小比較
▲收納時鏡筒較短
▲使用時須轉動變焦環到工作位置,但由於採內對焦結構故工作焦段長度皆相同
至於 M.ZUIKO DIGITAL ED 40-150mm F4.0 PRO 筆者認為是相當有魅力的一款輕便長焦鏡頭,雖然少了 M.ZUIKO DIGITAL ED 40-150mm F2.8 PRO 的鏡頭腳架環設計,但鏡頭重量僅有 382 克,一口氣減少一半的鏡頭重量,並借助沉胴機構縮減收納尺寸,同時光學設計亦採用同級架構,僅在於少了一級光圈,從外觀尺寸難以想像是能與全片幅的「小小白」視為同一級的產品,但表現出的畫質與解像表現也使這顆鏡頭不愧 PRO 系列之名。
▲其它使用 OM-1 拍攝的照片內容
雖然 OM-1 在設計上比較類似 E-M1 系列,不過若從整體性能表現,筆者認為 OM-1 則更貼近 E-M1X 的理想型,不僅有高速的對焦性能與 AI 輔助追蹤,同時也藉由更高的可用 ISO 與更好的畫質,使 OM-1 無論在靜態主題攝影、動態拍攝皆能如魚得水,不過如筆者所述,目前可能還是需要針對追蹤邏輯進行調整,改善縱使是辨識目標物體後仍會在特定情況焦點漂移到相近焦平面的非對焦物體上的問題。
▲機頂左側包括開關與兩個快捷鍵
▲機頂右側配置,紅色鍵預設為快速切換高畫質拍攝模式的快捷
至於 OM-1 為何未如 E-M1X 採用整合垂直把手設計,筆者認為可能與當初 E-M1X 推出後的市場反應有關,畢竟 M43 機身的優勢就是相對同級更小巧的設計,固然整合垂直把手能夠兼具雙方向拍攝與電池量增加的優點,但整合垂直把手的收納體積也跟著改變,其次是縱使是 E-M1 III 搭配垂直把手後的尺寸也未比 E-M1X 來的大太多,加上 OM-1 使用的電池電量也跟著增加,與其預先整合垂直把手,不如在性能到位後留給消費者選擇的權利。
▲ OM-1 可說是掌握到高階 M43 攝影用戶需求的革命性旗艦產品
縱使 OM-1 的價格不低,不過對於使用 M43 進行靜態拍攝創作的攝影者深具魅力,無論是大幅進步的對焦與追蹤能力,或是媲美主流全片幅相機的大幅提升的高 ISO 表現等,都是吸引既有 M43 高階系統用戶提高購買意願的關鍵,據稱通路預購的狀況也超過預期,顯見喜歡 M43 精巧、具高機動性優勢的消費者,確實在等待一款對焦速度夠快、高 ISO 表現出色的旗艦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