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行動產品部門總經理中村裕表示未來音響產品策略將縮減產品陣容,集中開發具市場獨特性產品

2022.02.21 04:45PM

對持續關注音響產品的玩家,可能都感受到 Sony 這一兩年產品推陳出新的速度似乎放緩,也不再像前幾年看到自旗艦到入門級的完整產品線;這並不是錯覺,根據日本媒體在 LinkBuds 於日本發表後,採訪此次產品全球發表會負責解說的 Sony 行動產品部門總經理中村裕時,他確實提及 Sony 正在改變音響產品的策略,相較以往提供從旗艦自入門完整的產品線,未來將更著重產品獨特性,除了產品差異化策略外,也與耳機產品現在邁入 PC 產業的情況有關。

照片中提到了Hiroshi Nakamura、Head of Mobile Product Business Division、Sony Corporation,包含了商業、管理、商業、組織、商業管理

▲ Sony 行動產品事業群總經理中村裕

節錄訪談的內容,中村裕提到,以往 Sony 的作法是先推出具指標性的旗艦產品,而後逐將向下延伸並填補個價格區間;然而現在 Sony 的策略改變,開始將產品線緊縮, Sony 不再以「填補價格代缺乏的產品」為開發前提。以前 Sony 以提供數千種單體組件變化自豪,那是因為多種單體產品可因應不同價格區間進行變化,以後這樣的情況將不復見。

中村裕指出,若比較 Sony 其它耳機產品, LinkBuds 就不是那麼發燒友取向,不過這是由於 LinkBuds 的使命是被賦予在價格之外的獨特性;這樣的策略並非表示 Sony 放棄音樂發燒友市場,否則就不會在 LinkBuds 發表前推出 Signature 系列的 NW-WM1ZM2 ,另外主打音質與降噪兼具的 1000X 系列也仍是 Sony 重要的產品, LinkBuds 則是一款作為與市場主流不同、但回應不同需求的獨特產品。

中村裕指出,目前耳機市場正在增長,而真無線耳機是目前的主要動能,然而與先前耳機多為發燒友為聽音樂所購買的情況不同,現在的真無線耳機更像是與手機搭配的配件;由於市場有利可圖,雖然投入耳機市場的品牌相當多,但真正進行研發的品牌僅有少數,專業代工廠林立,能夠快速為客戶帶來便宜、完成度高的產品,就如同目前的 PC 產業一樣,同時未來這樣的情況將會持續,但 Sony 不想落入這樣的循環。

▲縮減產品線的產品差異化策略是否意味著未來可能就不會再有 A 系列 Walkman 呢?

以 LinkBuds 為例,如果只是要產品可用,以現行的代工模式可能半年左右就能夠開發出足以商業化的產品,但使用體驗可能不佳,同時也容易被抄襲; Sony 為了 LinkBuds ,從單體結構技術到處理器設計等皆選擇開發(註: V1 晶片雖為聯發科代工,但結構與韌體為 Sony 自行定製的特規品),此外,作為體驗差異性的一環, Sony 不僅在 LinkBuds 加入 AR 應用所需的開放設計與感測器,也與微軟、 Niantic 等內容開發夥伴合作,希望提供獨一無二的體驗,未來也將考慮推出 API 供更多開發者投入,不過目前仍傾向先與目前的夥伴完成應用。

此外,在訪談中也提到 LinkBuds 使用的環狀單體開發理念與特性,雖然市場上可藉由骨傳導單體技術實現類似的結果,不過音質則難以讓音樂愛好者滿意,同時獨特的環狀單體與結構能減少入耳式耳機的侵入感,但由特殊的聲學特性,在非極度吵雜的環境反而能比起骨傳導耳機以更低的音量聽見聲音。不過環狀單體的開發並非僅只是拿掉單體的球頂,以一般動圈單體的設計,中心球頂多半負責中高音域,如果只是拿掉球頂,以入耳式耳機的尺寸必定無法發出正確的聲音,為了達到理想且容許聲音穿透的單體設計, Sony 投入近三年的時間才完成。

同時,使用 LinkBuds 產品暱稱與 WF-L900 型號並行、但在行銷主要以 LinkBuds 為主則是呼應歐美表示不易記住產品型號的策略,不過如傳統的型號命名則容易辨識產品世代,故 Sony 目前不會全部改以暱稱取代型號,而是視產品線而定,如 1000X 系列就仍會延續使用型號進行行銷宣傳。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