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冬至日期、拜拜時間、流程、習俗有哪些?冬至活動、禁忌懶人包

2021.12.17 12:18PM
照片中包含了冬至湯圓 2019、湯園、紅豆湯、冬至吃湯圓、童穗

2021年冬至的日期為12月21日,除了吃湯圓、吃餃子之外,也有不少家庭會在冬至當天拜拜、祭祀祖先,祈求接下來一整年的好運。冬至又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用過年比喻冬至,因此在民間習俗上冬至和過年同樣重要,甚至有「冬肥年瘦」的說法,春節「肥」不如冬至。冬至是一年之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日子,代表陰消陽長,也是一年的陽氣初始。本篇介紹2021年冬至拜拜流程、供品、禁忌等知識,在吃湯圓的同時也可以更了解節氣文化。

2021年冬至拜拜:神明、祖先、地基主

冬至是一年之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在冬至過後白天漸長、夜晚漸短,因此冬至也代表了「陰消陽長」的初始。於是,民間會在冬至這天舉辦慶祝活動,歡迎陽氣到來,早期冬至的禮俗甚至比過年還要隆重,「冬肥年瘦」的來源就是人們在冬至時大肆慶祝,導致春節時的飲食早已消耗不少,春節「肥」不如冬至。

在冬至祭祀的傳統已經流傳許久,直到現在許多家庭仍然會祭祀神明和祖先。冬至拜拜以上午為佳,通常會祭祀神明(三界公)、祖先,有些家庭則會再另外祭拜地基主。在供品方面,節慶食品湯圓是少不了的,通常會以「紅白湯圓」為主,做成甜湯祭祀,代表著「食甜嘴甜」。

冬至拜拜:

  • 時間:早上至中午,或是特定吉時。
  • 地點:神明廳前的供桌。地基主則在面向客廳的位置祭祀。
  • 供品:三牲、水果、湯圓3碗、發粿、茶或酒3杯。
  • 紙錢:壽金、刈金、地公金,拜祖先則使用刈金或銀紙。
  • 流程:擺放供品後點香祭祀,稟告神明今天是冬至,祈求平安和保佑。等到香燒到約三分之一時,捧紙錢向神明拜過後燒化。
  • 不可祭拜芭樂、釋迦。

照片中提到了Earth Axis、Arctic Circle、Tropic of Cancer,包含了夏至、北半球、地球、夏至、北迴歸線

▲冬至的日期是依照太陽運行而定,當天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北極圈為永夜、南極圈則為永晝。冬至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一天。圖片來源:Blueshade

照片中提到了1載10層、то、NG,跟內珀維爾中央高中有關,包含了冬至小湯圓、湯園、冬至、餡、童穗

▲作為供品的湯圓以紅白湯圓為主,冬至當天也會有廟宇發送小湯圓。祭祀時,在「食甜嘴甜」的涵義外,湯圓也代表著「團圓」,有「取圓以達陽氣」之說,以圓的象徵讓陽氣回復。圖片來源:Ianbu

冬至「添歲」、吃湯圓、餃子、餉耗

早期向來有冬至「添歲」的說法,冬至當天吃湯圓長一歲,原因也可追溯於冬至「陰消陽長」的五行觀。古代重視陰陽五行,認為冬至過後陽氣回歸,代表新的一年已經到來,所以吃完湯圓就帶表長了一歲,不需要等到過年。

冬至最廣為流傳的習俗就是「吃湯圓」,湯圓又稱為「圓仔」,有鹹甜、大小之分。常見的紅白小湯圓主要用於祭祀,製作成甜湯,至於包芝麻或花生餡的大湯圓則稱為「圓仔母」,和體型相似的元宵在製作方法、鹹甜口味上有非常大的差異。

而湯圓除了吃之外,其實還有其他用法,例如早期有「餉耗」的習俗,也就是慰勞家具物品的辛苦,於是在冬至會將湯圓黏在物品門窗上。那些黏在物品上的湯圓在乾燥後會被收集起來,傳說煮熟後再給小孩吃,代表器物會保佑小孩平安長大。

▲冬至吃湯圓的習俗起源眾說紛紜,湯圓在早期也可以用來占卜,用來預測胎兒的性別,或是預測金錢等未來的運勢。

▲冬至習俗吃湯圓、也有習俗吃餃子。而在澎湖,冬至會捏「雞母狗仔」,用以代替真正的牲畜,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收。

冬至禁忌:在外逗留、嫁娶、湯圓吃單數

冬至是天氣酷寒之時,冬至過後陽氣回歸,民間為了熬過寒冬,發明「數九」的傳統。古時「九」為最大數,人們便以九為單位,認為數滿9個「九天」,寒冬已過,代表春天來臨。

冬至時天色黑得早,陰氣增長,因此應避免在外逗留,也應避免穿著全身黑、或是全身白的衣物。「四離四絕日」與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四至」有關,分別代表季節的開始與盡頭,有「窮盡」的不吉利象徵,因此搬家入厝、嫁娶等事宜都應避免。

▲在台灣各地有不同的冬至習俗,對於湯圓的解說也不一樣。有說法表示,吃湯圓需「成雙成對」,因為湯圓象徵「團圓,」單數會增加落單的可能性。同時也有說法認為應多吃紅白湯圓,吃紅色湯圓代表招來姻緣,白色湯圓代表人緣。

冬至吃湯圓求團圓、保平安

直至今日,冬至吃湯圓漸漸脫離了冬至的節慶意涵,湯圓成為節日的特殊食品,發展出各種新吃法。如今有許多廠商研發創意湯圓,包括抹茶湯圓、奶茶湯圓、雞蛋布丁湯圓等等,冬至祭祀的氛圍減少許多,反倒是湯圓的口味大戰成為了每年的矚目焦點。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