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最近,主打線上社群互動的「元宇宙」(metaverse) 漸漸成為了許多科技公司不斷追求的最新趨勢,就連 Facebook 也為此將母公司的名稱直接改為了 Meta。然而,早在 2000 年初期就已經創造出線上虛擬互動遊戲《第二人生》(Second Life) 的開發者 Philip Rosedale 本人似乎並不太看好這樣的趨勢,認為成功的機率其實並沒有那些公司想的那麼高。
《第二人生》20 年前開拓先河,但製作人現在開始質疑虛擬世界的概念
在過去這 20 年來,Rosedale 一直都支持著「虛擬世界」的概念。而這位設計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當然就是發展至今已經在遊戲世界中形成了相當完整的政治與經濟體系的《第二人生》。當這款遊戲在 2003 年 6 月 23 日正式上線時,Philip Rosedale 對於《第二人生》的未來發展就已經有著十足的信心。根據他當時的說法,《第二人生》並不是一款「遊戲」,而是一個比真實世界還要更棒的平台。然而,如今他卻對於這個概念開始出現了質疑。
「我認為就以我們所學到的來說,再加上因為我個人所參與過的作品而帶來了一絲憂傷,我必須同意,這樣的概念並不適合所有人,或許永遠都不會適合所有人。」Philip Rosedale 表示
Philip Rosedale 於 1999 年成立了 Linden Lab 團隊,並著手展開了之後那項漸漸演變成《第二人生》的開發計畫,一直到 2013 年才宣布離職。他當時仍然堅信著未來的人們將會無可避免地將人生中的大量時間都投入到「虛擬世界」中。
人們起初對於《第二人生》的承諾有著相當良好的反應,到了 2013 年,這款遊戲最高仍然能夠達到百萬玩家同時上線。玩家們在遊戲中能夠自由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虛擬替身,而且還不限於「人類外型」,並且與其他玩家彼此互動、建立家園、購買物品,或是參與或觀賞音樂會、舞台劇,或是藝術展覽等各種活動。遊戲世界中甚至還存在著成人「紅燈區」,讓玩家與玩家之間能夠進行一些更加親密的互動。然而,真正將這個世界視為一種「家」的玩家仍然相當稀少,這也讓 Philip Rosedale 漸漸意識到越來越多玩家為《第二人生》的存在感到尷尬,導致了玩家上線的時間與頻率都漸漸減少。雖然不少玩家與企業都將「元宇宙」視為一種未來趨勢,但 Philip Rosedale 本人已經藉由《第二人生》的案例看清了這個概念背後的許多疑慮。
「這背後仍然存在著一個重大的問題,你知道的,那就是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一般人也願意將大量的時間都投入到一個線上空間裡?」Rosedale 表示「我們仍然沒有這個問題的答案。」
充滿無限潛能,但時機仍尚未成熟
即使 Philip Rosedale 認為「元宇宙」發展的時機目前尚未成熟,但他仍然能夠看到這些虛擬世界背後的龐大潛力。
「人們或許確實能夠打造出一個可以為玩家們帶來正面事物的線上公共空間,讓他們可以結交新的朋友,宣洩對於真實世界各種不公不義的看法」Philip Rosedale 表示。然而,他依然認為這一切只有在跳脫大型企業框架的情況下才有機會發生。
21 則回應
但是我覺得技術上目前還做不到 Ready Player One 的多感體驗,雖然做不到,但有人做才會有進步嘛...
然後一堆跟風的投資者基本上就是沒有沾到虛擬貨幣的車,所以急著想要炒另外一個東西出來
人類真的發展到需要不得不進入虛擬世界元宇宙了嗎?
還是只是祖柏克自己的臉書事業已經開始搞言論管控、無法控制的廣告詐騙集散地的夕陽社群
被逼急了所以垂死之前發一波?
說穿了不就是沒炒作股票的題材,找了一個[冷飯重炒]的題材。縱使現在的硬體相較當時是有大幅躍進...不過這個需要更大頻寬的元宇宙...能滿足所有人上線使用而不LAG嗎?
把元宇宙說得就像異世界一樣,結果還只不過是VR化的Zoom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