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應該是Dell的PowerEdge系列伺服器,如果猜錯了各位科科也請不要打我。
經過超過25年的努力,Intel和AMD攜手建立了x86指令集相容處理器,在今日資料中心與伺服器的主宰地位,也成為各位科科習以為常的基本常識,更成為x86雙雄最重視的長期獲利來源。但昔日難登大雅之堂、只能屈居個人電腦的吳下阿蒙,突破眾多「RISC諸神 (MIPS, SPARC, PA-RISC, Power, Alpha)」建立的馬奇諾防線,並讓「諸神的黃昏」成為眾多計算機組機結構正統教義派和RISC十字軍不願面對的現實,背後的因素一點都不簡單。筆者就分別以「技術」和「商業」的角度,剖析為何x86可以走到這一步,然後未來又將面對哪些挑戰。
x86處理器在伺服器市場最重要的一天?
1995年11月1日,Intel發表P6微架構的Pentium Pro。如同第五世代戰鬥機追求的4S:匿蹤 (Stealth)、超機動性 (Super Maneuverability)、超音速巡航 (Supercruise)、超戰場感知力 (Superior Avioni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在1990年開始萌芽的當代高效能處理器微架構,也同樣有4S:超純量 (Superscalar)、超管線 (Superpipeline)、多處理器延展性 (Scalability)、系統管理能力 (System Management)。以4S角度與「優先權」去評析1990年代所有x86處理器的設計,是非常有趣的主題,但筆者不保證何時寫出來就是了。
Pentium Pro是當時x86處理器中,唯一兼顧4S者,同期的Cyrix與AMD均望其項背,而且Pentium Pro的整數運算效能,足以跟同期高階RISC處理器分庭抗禮 。至於浮點運算全面性超車RISC,嚴格說來,是SSE2指令集誕生後的事情了。
硬科技:淺談x86的SIMD指令擴張史(上):MMX到SSE
硬科技:淺談x86的SIMD指令擴張史(中):SSE2到SSE4
硬科技:淺談x86的SIMD指令擴張史(下):AVX到AVX-512
講的明確一點,Pentium Pro到底厲害在哪裡?
結合高效率系統匯流排、改良後的內建式可程式化中斷控制器 (APIC)、絲毫不會浪費系統匯流排頻寬的獨立第二階快取記憶體,與處理器核心具備非循序記憶體存取能力,Pentium Pro替x86敲開了伺服器天堂的大門,圖中描繪的P6系統架構,讓Intel爽了近7年,直到被宿敵AMD用「K8大榔頭(Hammer)」狠狠敲昏為止。
奠定x86處理器在伺服器市場不動地位又是那一天?
在1998年6月29日問世的Xeon品牌,從此成為x86伺服器的象徵,以及Intel最重要的現金母牛 (Cash Cow)。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醞釀期(1995-1998)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草創期(1998-2001)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擴張期(2001-2004)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混亂期(2004-2006)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轉型期(2006-2008)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反擊期(2008-2011)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暴走期(2010-2018)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鐘擺期(2011-2017)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牙膏期(2017-2020)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振作期(Since 2020)
Intel在1990年代的既定戰略,伺服器的大旗應由Itanium一肩扛起,那為何失敗了呢?
因為Intel一連串的策略失誤,加上缺乏對高階伺服器市場的基本認知 (即使理論上有HP的豐富經驗加持),讓「真命天子」IA-64指令集和Itanium處理器,不得不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也結束了Intel企圖消滅80x86的野心。現在看來這「歷史使命」似乎落在ARM陣營的肩上了?
回顧消失在歷史洪流的Intel旗艦處理器Itanium(上)
回顧消失在歷史洪流的Intel旗艦處理器Itanium(中)
回顧消失在歷史洪流的Intel旗艦處理器Itanium(下)
那AMD又是如何踏入伺服器市場的?
在2002年4月24日被發布的Opteron品牌,「剛剛好」微軟也在同一天宣佈即將推出x86-64版本的Windows作業系統,一切都是「套招」套好的。
硬科技:做為AMD全盛時期象徵的Opteron處理器:全盛期(2003-2007)
硬科技:做為AMD全盛時期象徵的Opteron處理器:逆轉期(2007-2010)
硬科技:做為AMD全盛時期象徵的Opteron處理器:崩潰期(2010-2017)
硬科技:回顧AMD Zen微架構和EPYC (上)
硬科技:回顧AMD Zen微架構和EPYC (中)
硬科技:回顧AMD Zen微架構和EPYC (下)
AMD又厲害在哪些地方?
講白了,AMD K8從內到外的每個環節,都比照高階RISC系統辦理,假若把K7看成「x86世界的Alpha 21264」,那K8就是「窮人版的Alpha 21364」。
AMD K8微架構與Opteron的Hyper-Transport點對點系統匯流排、處理器整合記憶體控制器、更先進的MOSEI快取資料一致性協定、直奔雙核心版本、強大的RAS、與諸多節能特色等優勢,為x86伺服器帶來前所未有的多處理器及多核心延展能力,毋須價高量少的特殊伺服器晶片組,任何一家伺服器廠商都可輕鬆打造「八處理器的x86伺服器」,這在過去,根本讓人無法想像。更重要的,AMD K8帶領x86進入了64位元的世界,徹底摧毀了中低階RISC/Unix伺服器僅存的那一層脆弱保護傘。
K8激增了AMD的技術能力和市場影響力,讓AMD在先進x86處理器技術領域,擁有足以和Intel平起平坐的地位。Xeon與Opteron雙日爭輝、各自努力的擴大x86在伺服器世界的版圖。
那為何RISC諸神就從此一蹶不振?只剩下IBM Power碩果僅存?
這其實商業和市場的因素比較舉足輕重,就留待下一篇分曉。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