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在今日舉辦的 Intel Innovation 活動正式宣布代號 Alder Lake 的第 12 代 Core 平台將於 11 月初陸續推出, Alder Lake 更象徵 x86 架構處理器的變革,導入性能核搭配節能核的大小核設計,藉此在單工性能與多工應用取得平衡,首波將以桌上型的 125W TDP 可超頻版本( K 版)與 LGA1700 的 Z690 主機板登場,尤以 i9-11900K , Intel 為其冠上「世界上最棒的遊戲處理器」的頭銜,強調相較 Rocket Lake 在遊戲約有 3 成的性能增長。
第 12 代 Core 的桌上型 K 系列將在 11 月 4 日開賣,價格自 264 美金至 589 美金之間,至於 Alder Lake 世代之非超頻版、其它晶片組與筆記型電腦平台則將陸續推出。
▲ Alder Lake 將一統桌上型、高效能筆電與節能筆電,不過此次率先公布桌上型平台
▲首波 Alder Lake 以桌上型 K 系列先行
▲首波 Alder Lake 的產品線為可超頻的 K 系列
首波亮相的桌上型 K 系列包括 8+8 共 16 核的 i9-12900K ( 589 美金)、 i9-12900KF ( 564 美金), Boost 時脈可達 5.2GHz , 8+4 共 12 核、 Boost 時脈達 5.0GHz 的 i7-12700K ( 409 美金)、 i7-12700KF ( 384 美金)與 Boost 時脈為 4.9GHz 之 6+4 共 12 核的 i5-12600K ( 289 美金)、 i5-12600KF ( 264 美金)。
▲ Alder Lake 在 x86 導入大小核的概念,並且具備大小合同步多工的能力
▲支援 PCIe Gen 5 與 DDR5 等新一代技術
Alder Lake 在架構上採用代號 Golden Cove 的性能核心( P Core )搭配代號 Gracemount 的節能核 E Core ),提供最多 8 個具備 HT 技術的性能核搭配 8 個不具備 HT 之節能核的 16 核、 24 執行緒組合,並支援達 16 路的 PCIe Gen 5 (另保有 4 路 PCIe Gen 4 ),桌上型版本可搭配 DDR5 ( 4800MHz )或是 DDR4 ( 3200MHz )記憶體,最大記憶體容量可達 128GB RAM ,另具備獨立顯示的版本則是搭配 UHD Graphic 770 的 Xe GPU 架構,處理器內部提供達 1,000GB/s 的高速通道供架構之間互聯。
▲每個 P Core 具備獨立的 L2 , E Core 則 4 核心共享 2MB L2
自先前 Intel 所公布的架構示意圖,推測 Alder Lake 的 Golden Cove 採用每一核心單一模組,而 Gracemount 則以 4 個核心構成一個模組,故在此次公布的產品線包括 i5 與 i7 的節能核為 4 核心,等同在架構中直接減少一組 Gracemount 模組;為了應對獨特的大小核架構, Alder Lake 最多具備達 30MB 的 L3 Smart Cache 與 14MB 的 L2 (每個 P Core 1.25MB 、每 4 個 E Core 2MB )。
▲無論是遊戲或是內容創作皆有顯著的提升
▲ i9-12900K 標準設定 PL1 為 125W 、 PL2 為 241W , 開啟 Maximum Turbo Power 可將 PL1 與 PL2 固定在 241W
Alder Lake 的架構是依循現代工作流所做出的革心,畢竟以多核心分散式應用的理論而言,單一工作流拆分給越多的核心執行,每多一個核心的效率就會下降,故多數的娛樂型應用程式鮮少動用超過 4 核心以上, Golden Cove 的目的是以處理單執行緒與少量核心的多核運算而來,同時 Golden Cove 相較 Rocket Lake 的 Willow Cove 的單執行緒性能提升 19% 。
但另一方面,現代化的作業系統有許多瑣碎的底層工作在執行,有些應用並不需要追求極致的單核心效能,且一般輕度應用時並不需要龐大的運算力,而 Gracemount 就是為了應對這些繁瑣但不需要高算力的應用而來。
▲針對 Windows 11 最佳化的 Thread Direct 能即時將工作分配給 P Core 與 E Core
Alder Lake 採用稱為 Thread Direct 的工作指派技術,能夠將工作內容即時依據運算類型分配給 Golden Cove 或是 Gracemount ,需要單執行緒高性能的工作流的由 Golden Cove 負責、僅需簡單處理或是仰賴多核分散運算的工作流則以 Gracemount 擔當。
▲在不同階段的工作項分別以 P Core 與 E Core 進行分工
▲ Intel 強調除了 Golden Cove 的架構性能提升,藉由 P Core 與 E Core 分工也能加速處理流程
聲稱比 AMD Ryzen 9 5950X 在轉檔高出 30% 效能
▲在一邊進行遊戲並以 OBS 直播時, E Core 即可用於處理背景的 OBS
Intel 也以影片處理以及同時進行遊戲與直播等工作流程為例,顯示 P Core 與 E Core 在那些流成為主要運算項目,透過精確的工作分配,同時亦可同時以 P Core 與 E Core 同步處理不同的運算項目,一來就能兼顧高效能與高效率,並自效率提升工作流的處理效率。此外, Intel 強調 Thread Direct 已與微軟合作進行深度最佳化,故建議安裝 Windows 11 換取效能最大化。
▲ Alder Lake 的超頻機能
▲ Alder Lake 在超頻具備更多的可玩性
▲需搭配 Z690 才有完整的超頻功能
▲藉由 Thin Die 、 Thin STIM 使封裝內部的熱更容易導出
▲可針對不同的架構進行彈性超頻
▲為 DDR5 記憶體提供 XMP 3.0
▲新版 XTU
同時針對超頻玩家需求,除了製程終於跨入到 10nm 改良版的 Intel 7 製程以外, Alder Lake 不僅使用 Thin Die ,同時此次連散熱介質塗層也較先前世代更薄( Thin STIM ),使 Die 的熱度更快傳導到頂部的金屬護蓋,加速內部熱量的導出並提升可超頻性,而架構中亦可針對不同區塊進行獨立超頻。另外若搭配 DDR5 記憶體,除了較 DDR4 更高的基礎時脈,同時也提供全新的 XMP 3.0 ,供玩家進一步解放新一代記憶體性能。
▲ 600 系列晶片組特色
至於此次與 K 系列一同亮相的 Z690 晶片組亦為新一代架構設計,為配合 Alder Lake 世代的最頂級產品,能提供高達 28 條 PCIe 4.0 總線,並提供 USB 3.2 Gen.2 x 2 ,此外藉由 VMD ( Intel Volume Management Device )技術, Z690 平台不需搭配任何 RAID 控制器或額外晶片,即可使晶片組直接控制與管理 PCIe 通道的 NVMe SSD 。
▲ Alder Lake 由於使用 LGA 1700 關係,晶片組更為狹長
以往 Intel 在此時都是先公布節能筆電平台,桌上型平台通常會在隔年的春季才公布,然而 Alder Lake 卻是先以桌上型平台為首發,其實可視為 Intel 在桌上型平台受到的 AMD Ryzen 的壓力遠比筆電平台來的大,畢竟 Intel 幾乎可說是把 14nm 製程壓榨至極限,縱使架構設計再優秀,也不易挽回與台積電先進製程落差的晶圓密度限制。
15 則回應
intel真的讓人樂觀不起來
感覺要打價格戰也打不贏AMD
intel真的讓人樂觀不起來
感覺要打價格戰也打不贏AMD
intel真的讓人樂觀不起來
感覺要打價格戰也打不贏A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