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星改變下半年旗艦機的產品策略,將原本以 S Pen 與上半年 Galaxy S 系列差異化的 Galaxy Note 系列以平價化的 Galaxy Z Flip3 取代,雖然引起 Galaxy Note 系列愛好者一陣譁然,不過從目前市場的反應來看, Galaxy Z Fold3 似乎有出奇制勝的情況,而這次也向三星商借較長的時間、並把日常使用的帳號轉到 Galaxy Z Fold3 ,以約一個多月的使用情況描述個人的感想。
摺疊手機最輝煌的時代,莫過於功能機時代歪打正著的 Motorola “ Razr “ V3 系列,於 2013 年推出、原本定位在商務機的 V3 由於內建電話簿容量不足並未獲得商務人士青睞,但卻因為輕薄精緻的設計反而打進時尚圈與演藝圈,成為當時最潮的功能手機,後續更演變出多種時尚配色,不過在進入智慧手機時代後, Motorola 已失去當年不可一世的輝煌,也輾轉自被 Google 收購後又轉讓給聯想集團。
▲智慧手機時代的摺疊手機與功能手機時代的摺疊手機無論是設計或使用方式已截然不同
雖然 Galaxy Z Flip 系列與 Motorola V3 同為摺疊機,然而智慧手機以觸控導向的使用介面已經與以實體按鍵操作的功能手機截然不同,大面積的可撓式軟性螢幕取代以上方螢幕搭配下方鍵盤的設計,加上智慧手機時代大量整合各類服務於手機,與功能機時代仍以通話為目的的使用方式大幅改變,今日的摺疊機也與印象中的摺疊機無論是概念與使用情境都已截然不同。
在三星首度發表 Galaxy Z Fold 時,雖然標榜年輕族群能夠負擔的摺疊機價格,不過仍遠高過當時的 Galaxy S Ultra 與 Galaxy Note Ultra 等級的價格不少,直至今年三星才大舉降低摺疊手機的價格門檻,尤其 Galaxy Z Flip3 的價格更一舉調整到與 Galaxy S2 Ultra 相近,也吸引許多原本就已經在關注摺疊機但礙於價格未入手的消費者。
▲螢幕上的防爆貼緊緊依附在 UTG 上,不像前一代機型出現凹痕
三星持續在摺疊技術練兵三個世代後, Galaxy Z Flip3 相較前身無論是摺疊機構、螢幕技術已經有相當程度的提升,筆者認為在視覺上最顯著的地方即是新一代的防爆薄膜貼膜,因為先前借測體驗的經驗,縱使是全新機, Galaxy Z Flip 與 Galaxy Z Flip 5G 的螢幕轉軸處都會看到薄膜產生類似紙張凹折的變形,不過 Galaxy Z Flip3 的薄膜則是穩穩的貼合在 UTG 玻璃表面。
▲由於轉軸機構, Galaxy Z Flip3 僅強調具備防水而未標榜防塵
另外,三星也強調 Galaxy Z Flip3 的轉軸機構強度經過重新設計,搭配新材質後亦比先舊款機種有更高的可靠度,但最重要的是 Galaxy Z Flip3 的防水層級達到可靠度更高的 IPX8 ;雖說筆者不會把手機置入水中使用,不過身為一個歹命的機車通勤族,較高的防水係數無論是把手機架在機車手機架作為導航,或是放進口袋遇到瞬間大雨也更不怕手機異常,只可惜礙於轉軸機構仍無法提供高強度的防塵。
不過畢竟 Galaxy Z Flip3 主打全民摺疊手機,雖然處理器仍為當前頂級的 Snapdragon 888 ,在搭載成本較高的柔性螢幕技術與複雜的轉軸機構等, Galazxy Z Flip3 與相近價位的旗艦手機仍在技術規格有所取捨,較為一般的雙相機規格以及相對容量較小的電池是 Galaxy Z Flip3 明顯不及相近價位旗艦雞的地方,另外先前的測試也顯露出 Galaxy Z Flip3 處理器的性能設定也較為保守。
由於筆者不玩手遊的關係, Galaxy Z Flip3 設定較保守的處理器效能倒也不會為日常體驗造成明顯影響,不過電池容量較小這件事情就比較困擾,僅 3,300mAh 的電池容量為有著 4,000mAh 電量的 Galaxy S21 的 3/4 ,意味著在類似的使用行為的續航力僅有 3/4 ,若要外出較長的時間勢必需要攜帶行動電源。
▲筆者認為與其給予品質不一的多鏡頭配置,不如給予數量較少但品質佳的雙鏡頭
至於只有雙鏡頭這點,筆者反而是沒有這麼在意就是,可能是先前測試一些主打平價高規的產品時,經常看到雖然鏡頭數量多、但實際上主鏡頭與其他鏡頭的表現有顯著的落差,除了主鏡頭外的其它鏡頭僅有堪用的表現,與其如此不如給予筆者較優質的一個廣角、一個超廣角的雙鏡頭配置, Galaxy Z Flip3 至少兩個鏡頭的表現都還有相當水準的演出。
▲將螢幕略為凹折後充當底座相當方便,且即便凹折到這樣的角度也還能透過螢幕預覽構圖
雖然筆者不會使用手機自拍,不過筆者倒是發現 Galaxy Z Flip3 的折疊螢幕搭配相機意外的便利使用方式,因為筆者有在使用手壓義式咖啡機,先前想嘗試拍攝無底粉炳的效果時,若使用一般手機雖可搭配桌上型手機立架以主鏡頭拍攝,但卻無法確認實際拍攝的取景畫面,反而 Galaxy Z Flip3 可藉由摺疊螢幕特色充當立架使用,還可以約 60 度左右的角度向上拍攝取得筆者預期的拍攝效果。
不過最終還是要回到在這一個多月時間使用 Galaxy Z Flip3 到底有甚麼感想,先敘述筆者的使用情境,相較其他的科技記者與編輯,筆者對智慧手機的使用情況應該是相對單純許多,平常不碰手遊,多半是收信、滑社群內容、拍照記錄生活大小事(另外筆者也完全沒有自拍需求),一般手機是放在口袋中,假日則會把手機掛在機車的車架上騎車到較遠的地方放鬆。
Galaxy Z Flip3 摺疊之後雖然較一般智慧手機厚,筆者顧及保護性,再額外裝上原廠的保護殼,使得厚度幾乎是現行主流機種的一倍厚,然而筆者原本使用的錢包就是需要摺疊的短夾式,放進口袋中比起筆者剛領錢的短夾還是薄了不少,且若口袋較淺,騎機車也較不擔心手機被頂出口袋的狀況。
▲封面螢幕可以觀看文字資訊,但無法輸入文字回覆訊息
外側的封面螢幕是三星賦予 Galaxy Z Flip 系列能夠快速獲取資訊的功能,亦可用於搭配主鏡頭自拍,不過畢竟可顯示的資訊僅有預設的項目,也無法直接回覆訊息,多數的情況筆者仍需打開主螢幕進行操作,加上工作需求又經常變成好不容易回復一大串訊息已經把螢幕闔上一半,又不得不打開螢幕繼續操作。
另外,封面螢幕顯示資訊還有一個稍微困擾筆者的地方,即是不支援對筆者相當重要的 Whoscall 的資訊顯示,雖然 Whoscall 是筆者用以避免在已經夠忙亂之際還需接聽推銷電話與詐騙電話的重要應用,來電時封面螢幕僅會顯示電話號碼,導致筆者在使用期間接了幾次銀行的借貸或是保險推銷電話。
▲不須打開手機仍可使用封面螢幕搭配指紋辨識進行 Samsung Pay
不過三星仍設法為 Galaxy Z Flip3 封面螢幕盡可能提供便利性,多數的訊息通知、信件皆可在封面螢幕點開看到近乎完整的文字內容,此外對於有使用 Samsung Pay 的使用者,亦可由下向上滑出 Samsung Pay 的快捷,並搭配與電源鍵整合的側邊指紋辨識直接支付,同時亦可直接透過封面螢幕接聽電話,然而相較 Galaxy Z Fold 系列功能完整的外螢幕還是有差。
雖說 Galaxy Z Flip3 的螢幕比例比起 Galaxy S21 還長一些,但筆者原本較慣用的手機是 Sony 的 Xperia 系列,斷斷續續歷經三個世代的 21:9 螢幕比例後,倒也不覺得 Galaxy Z Flip3 的螢幕有甚麼不適應;不過畢竟摺疊螢幕技術還是在使用信心度有些疑慮,尤其是手指滑過中間的轉軸處,多少還是會有些心驚膽戰、設法減少按壓的力道,尤其當自己清楚的知道底下的螢幕基板是玻璃材質時,也會更為謹慎使用。
▲飛隼手機架的扣具設計不會壓迫到轉軸(圖片來源: Takeway )
至於假日搭配車架作為機車導航使用,筆者原本擔心車架扣具可能會擠壓摺疊螢幕,不過筆者發現目前使用的黑隼車架採用對角線固定的扣具對 Galaxy Z Flip3 的影響相當少,因為其扣具設計是自邊框包覆的方式夾住手機的左上與右下側,並可藉由後方固定器鎖定扣具位置, Galaxy Z Flip3 可以不用完全夾到底也能使手機固定在車架上,這意味著扣具設計類似的車架應該也不用擔心對摺疊螢幕與轉軸機構造成壓力。
不過螢幕亮度是筆者將 Galaxy Z Flip3 作為導航使用覺得較不理想的地方,在九月份假日正午出門,螢幕手機在陽光直射下的可視性相對不理想,大概與筆者使用 Xperia 1 II 狀況類似,比起 Galaxy Note 20 的可視性差,不過畢竟這部分算是特殊需求,應該一般 Galaxy Z Flip3 的使用者也不會貿然把它作為機車導航車機使用。
▲雖然三星強調摺疊手機機構與材質已有長足進步,但滑過轉軸上方凹陷處仍不免心驚膽跳
在經過較長時間的日常使用,筆者認為 Galaxy Z Flip3 的體驗較接近有著摺疊螢幕的 Galaxy S21 ,但藉由摺疊螢幕設計能夠縮減攜帶的尺寸,同時對喜歡自拍的族群亦可藉封面螢幕以主鏡頭拍攝,但若考慮使用行為則比較適合對於沒有資訊焦慮或經常已獨不回的族群,畢竟摺疊螢幕技術當前的耐用度還是無法完全與傳統螢幕技術比擬,在使用上也須更為小心。
如果以價格來看, Galaxy Z Flip3 並未有如同 Galaxy S21+ 或 Galaxy S21 Ultra 等台幣三萬元旗艦機的相機規格,而是提前體驗新一代摺疊螢幕帶來的創新特性,以及與其它旗艦機與眾不同的設計感與使用方式,足以吸引早已厭倦手中產品與他人相似且著重設計品味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