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灰談:線控、冷光液晶、防震秒數CD隨身聽三寶 你的CD隨身聽是哪牌?

2021.09.02 12:49PM

以前那個沒有行動網路與串流音樂的年代,要隨時聽音樂不僅需要帶CD隨身聽跟幾張想聽的CD外,還要多帶備用電池避免聽到沒電。那時候的CD隨身聽跟現在廠商喜歡玩的硬體大戰一樣,什麼防震秒數從一開始的3秒5秒到後期的60秒甚至百秒,還有比炫的冷光螢幕與線控功能,好像去圖書館讀書不配台隨身聽都落伍了一樣。至於聽些什麼音樂,倒不是這麼重要。

照片中提到了0.00. Ponasonic、A.SHOCK、REPEAT,包含了餐飲、產品設計、產品、線、餐具
▲以前書包裡最重的不是書,是CD隨身聽和CD收納本,還有一些4號電池。

日系隨身聽稱霸的年代 你用哪台隨身聽?

Sony早在1984年就推出過CD隨身聽「Discman」,不過當初沒有將抗震的功能加入,所以相較於1979年推出的錄音帶隨身聽「Walkman」來說,攜帶性比較弱,不過到了1992年時,Discman就加入了抗震技術,就可以在移動的環境下隨時隨地聽音樂,但是Discman的銷售狀況和Walkman差太多,直到後期Sony就直接將兩者產品合併,並將名稱重新取為CD Walkman。

Panasonic、愛華Aiwa等等大廠也都有推出類似的CD隨身聽,不過Sony因為播放的音質相較之下比較好,價格也就比較貴,Panasonic則是因為價格相對便宜,所以對於學生來說比較好入手,當年的國中高中生幾乎人手一台。我的第一台CD隨身聽就是銀色Panasonic,當年購入價約2000元左右,雖然很想要買Sony隨身聽,外型比較漂亮又功能超多,但是零用錢太少就只好選擇比較便宜的,記得當時電器行老闆說法是Panasonic功能和Sony沒差太多,維修也比較便宜,而且摔到比較不心疼。


▲Sony推出第一台CD隨身聽,後續推出的系列商品音質也都很好,但是價格學生往往負擔不起。

液晶螢幕會變色 必選抗震和線控功能

當時的CD隨身聽是電器行的熱銷商品,功能也越來越齊全,我購買的機型是最陽春的版本。它標榜2顆4號電池就可以聽40小時,不過實際上大概2小時的車程大概就已經剩一半的電,出遠門一定要多準備電池。不過之後有些機型都改用鎳氫電池後,只能用專屬的充電器充電,有些副廠還會推出外接的電池盒,網路上甚至還盛傳使用電池的種類會影響音質的文章討論。

CD隨身聽另一項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抗震,最基本的機型抗震秒數大概只有10秒,但是過了幾年,新機種甚至可以抗震達100秒,當年的學生還真的會放在桌上狂敲桌子測秒數。液晶螢幕和線控也是選購的重點,班上比較有錢的同學會買充電液晶螢幕會變色的版本。而線控從最基本的調整音量,到後面可以單首循環、全部循環、大小聲調整、按鈕鎖定、重低音開啟等等複雜功能。

另一方面,Panasonic的CoDoMo系列甚至還有可以拆卸的小喇叭,讓CD隨身聽可以站在桌上變成桌上型播放器,不過對於對於當時還是學生的我而言,又炫又貴的機種實在是高不可攀。


▲當年第一台CD隨身聽是Panasonic銀色的基本款,從國三用到高中畢業都還是很好用。

隨身聽買完 正版音樂CD才是另一個坑

終於選定了隨身聽要買哪款後,另一個坑就是正版音樂CD,當年走在路上三步就會遇到一間CD唱片行,西門町的唱片行甚至時不時就會有明星舉辦簽唱會。然而當時CD專輯價格真的非常貴,平均都要300元左右,如果是日本歌手像是宇多田、安室奈美惠或濱崎步、傑尼斯家族之類的當紅明星,選日壓版甚至價格會超過600元。尤其是當年濱崎步很喜歡出單曲EP,零用錢已經不多的學生還是會買單,這些音樂CD都會被收納在專屬的收納本裡,會跟著隨身聽一起被帶出門,隨時都可以換片收聽。

我還記得因為學生時期其實真的沒有太多零用錢買正版CD,我都會去公館3號出口旁邊的一間空店面,裡面有許多臨時攤販,就會販賣各種熱門的盜版CD,1片100元有時買多了老闆還會算便宜。

當時擺在最顯目架上的就有剛出道的周杰倫、SHE、侯湘婷,歐美則有新好男孩、艾薇兒,日本則是V6、嵐、濱崎步、安室奈美惠和宇多田。當年因為CD太貴,有時候一張專輯10首歌就會聽好幾個禮拜,CD隨身聽和已經翻到很舊的CD收納本陪伴了我大部分的青春歲月,從國小到高中都靠它緩解搭車時的無聊時光。


▲CD隨身聽有時會挑片,尤其是盜版的音樂CD很容易沒有聲音。

1 則回應

  • 還有避震秒數越高音質越差,以前不懂,後來買了SONY的說明書就明講
    就是被有損壓縮進 buffer 再放給你聽,但是有一個低秒數的沒有這個問題
    大概是無損壓縮吧

    還有口香糖電池我覺得很有趣
    2021-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