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七夕換算國曆為8月14日,除了情侶會在當天共度七夕情人節之外,許多父母也會祭拜七娘媽與床母,希望能夠保佑孩子平安健康。農曆七月七日是七娘媽和床母的誕辰,在習俗的演變之下,也產生了例如做十六歲、吃麻油雞酒等獨特祭祀文化。以下整理七夕祭拜七娘媽、床母的拜拜時間、供品、習俗,而若是想知道更多和七夕有關的地方文化,也可以參考「織女的眼淚:澎湖七夕充滿母性之美的婦幼節習俗」文章介紹。
七娘媽拜拜:糖粿、麻油雞酒、化妝品
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流傳已久,在民俗祭祀上,一說七娘媽指的是七位仙女,也有一說七娘媽單指織女一人。傳說,織女與牛郎結婚之後生下孩子,再被帶回天庭,織女的姊妹們暗中幫助照顧孩子長大,因此七娘媽成為了兒童的守護神。又因為織女的手藝精巧,因此七娘媽也受到未婚、已婚婦女的信仰祭祀,亦可祭拜求子,或是祈求織女賜予精巧的手工藝,也就是俗稱的「乞巧」。
因此,如果是希望七娘媽守護孩童長大,信眾可以祭拜糖粿(又稱軟粿、七夕粿)、油飯、雞酒、圓仔花、雞冠花,另外擺上水盆、胭脂、圓鏡、梳子等等,讓七娘媽也能夠梳妝打扮。而若是女性想要祈求姻緣與精巧的手藝,則以七味碗、胭脂等祭拜織女,祈求愛情美滿和手藝精進。
七夕拜七娘媽:
- 時間:午後。
- 地點:自家門口、七娘媽廟。
- 供品:糖粿、圓仔花、雞冠花、胭脂(粉餅)、雞酒、油飯、圓鏡、梳子等。
- 過往會將拜過的胭脂水粉分成兩半,一半拋到高處獻給七娘媽,另一半分給家中的女孩使用。
▲七娘媽的祭祀介紹。其中雞酒、油飯用來祈求生子與保佑孩童平安,而圓仔花、雞冠花則有「多子多孫」、「加冠」的含意,期望孩子的未來能夠升官加爵。
▲台南開隆宮,為台灣歷史最悠久的七娘媽廟。早期嬰兒容易夭折,因此父母會將子女送托給七娘媽作為義子、義女,並且戴上紅線結成的「絭」作為與神明的契約。等到孩童滿16歲順利成人後,在七娘媽誕辰,也就是七夕當天舉辦「做十六歲」習俗,於寺廟中祭拜還願並且「脫絭」,感謝神明多年來的保佑。圖片來源:koika
床母拜拜:下午18點左右 供品麻油雞、油飯
床母又稱為鳥母仔、鳥仔婆,誕辰和七娘媽同天,不過兩者是不同的神明。在傳統民間信仰上,信眾認為嬰兒的床上有床母,表示孩子白天由註生娘娘守護,晚上睡眠時則是由床母照顧。床母會保護或養育孩子至16歲為止,嬰兒出生第3天就會開始祭拜床母,之後孩子滿6天、12天、滿月、七夕、以及孩子生病或是哭鬧時也都會祭拜,希望床母能夠隨時保佑孩童。
父母祭拜床母也有希望孩子好帶,不會任意哭鬧的含意,通常會選在傍晚的時刻祭拜,地點則位於孩子的床邊,將供品擺放在床上。祭拜床母所使用的供品通常為孩子滿月、或母親坐月子時吃的食品,例如雞酒、雞腿、油飯、花生,在一般金紙之外也可以另外準備床母衣使用。
七夕拜床母:
- 時間:下午18點開始。
- 地點:孩子床上擺放祭品,面對床鋪祭拜。
- 流程:擺放供品、默念禱詞、祭拜後燒化紙錢、直接收拾供品。
- 供品:麻油雞、雞腿、油飯、刈金、床母衣。
▲床母衣,又稱為娘媽衣、婆姐衣,燒化給七星娘娘、臨水娘娘、註生娘娘、床母娘娘等神明使用。圖片來源:Sean Chiu
床母祭拜禁忌:不可拜魚、不可拜太久
雖然各地都有不同的說法,但通常在祭拜床母時,不會擺放魚類、酒、青菜、筷子等物品。這是因為魚類有刺,床母會花時間挑刺,忘記照顧孩子,不可祭拜酒也是同理,避免床母因酒醉而疏忽。另外,避免床母用筷子打小孩,因此有說法表示祭拜床母時不可以擺放筷子,至於青菜則是擔心床母會因此「青青菜菜」地照顧小孩。
如果是素食者,供品也可以使用鮮花、水果、糕點代替。祭祀時以白米作為香爐,燒香3炷,從床外向床內祭拜,告知床母孩子的名字,並且祝禱「暗時好睏日時好」。在拜完之後,立刻燒金紙並撤下供品,這是因為早期認為吃飯慢的人做事懶散,因此趕快撤下供品,讓床母吃快一點,也就能勤於照顧小孩。
床母祭拜禁忌:
- 不可祭拜魚
- 不可祭拜酒
- 不可祭拜青菜
- 不可擺放筷子
- 祭拜完後需立刻收起供品
- 一旦開始祭拜,就要持續到孩童16歲為止。
▲七夕祭拜的供品類似彌月禮盒與母親的月子食品,因此店家也會在七夕前後準備油飯與麻油雞商品販售。圖片來源:台北市市場處
七夕祭拜七娘媽、床母祈求孩童平安
除了七夕祭拜月老求取姻緣之外,有孩童的家庭多會祭拜七娘媽與床母,七娘媽廟也以照顧孩童為多,因此七娘媽誕辰的七夕更像是兒童節,也有說法因為婦女會在當天乞巧與求子,因此也將七夕類比為東方的女兒節、婦女節。
七娘媽與床母都是孩童的守護神,在時間演變之下,也有不少信眾直接一起祭祀。不過,民間習俗經過各地文化演變,時常因地區而有不同的差異,也提醒民眾以尊敬的態度祭祀即可,保持平常心,不須太過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