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貼機」又稱「大頭貼機」,在約20年前曾經和抓娃娃機一樣席捲台灣,是當時所有國、高中生的共同回憶,同學、朋友或情侶去逛街一定要去拍貼,要在拍好的照片上用大眼、美肌效果,還要畫可愛圖案和寫上當天的日期,最後要假裝讓對方先選照片其實想要最大張的那張,回到家之後要把拍貼貼在手機背面或筆記本裡面,去學校時一定要帶拍貼收集本和同學炫耀,拍貼雖然迷你,但在2公分乘2公分的回憶中,代表的是希望友誼長存。
▲當年不管去逛街還是聚餐,最後一定要去拍貼做為結尾。
誇張的大眼美肌效果 可以畫圖、修修臉
智慧型手機還沒被發明的年代,拍照只能用底片相機或200萬畫素數位相機,如果想要和朋友一起出去玩留下紀念,就可以去拍貼機專門店留下合影紀念,此外,拍貼機也抓準時下主流美感,拍出來的照片都能把皮膚變白、瑕疵變不見、眼睛變大、臉變尖,加上很多很有趣的玩法,在上面寫字、畫有趣可愛的圖案,甚至還能假裝和偶像合照,拍貼機專門店到了後期反而變成外出活動的固定行程。
拍貼機經過約6、7年的發展後變得十分成熟,從一開始解析度超低的迷你照片,到後期照片最大尺寸甚至比普通的雜誌印刷物解析度還更高,印出來的照片又鮮豔又清楚,有的機型將機器內建的閃光燈變成有環形、星形、超過10顆以上,洗出來的照片瞳孔中有閃光燈的反射,感覺眼睛水汪汪,拍出來的照片皮膚又白又無瑕,所以直到2021年的現在,雖然拍貼機在台灣已經退燒很久,但在日本還是有一票固定消費的女性使用者。
▲一開始的拍貼成品很小張,滿適合貼在手機或筆記本上,後來解析度變高照片也變大張,就會放在皮夾裡面收著。
全盛時期沒排隊還拍不到
1995年SEGA的子公司Atlas,共同開發了一台叫做「「プリント倶楽部」的快照機,開發理念有點像是投幣式照片快沖機的變異版,一開始是設置在電動遊樂場中,主要希望來往的路人可以透過這台機器合影留念,後來才逐漸加入了很多花俏的功能,像是美肌、超亮棚燈、花花綠綠的背景、可觸控的螢幕、繪圖功能、選擇照片洗出的尺寸組合等等,等到各家廠商紛紛推出類似的機器後,街頭開始慢慢的出現大頭拍貼機專門店鋪。
拍貼機在日本大流行後,過幾年被商人嗅出商機正式引進到台灣,當年最大的連鎖拍貼機專門店叫做「蓋酷家族」,店舖的規模非常大,裡面的店員還會接受專業的操作機器訓練,就像是蘋果專賣店的店員一樣,不會操作機器、不會在照片上畫圖的,就請店員代勞,有的店員很會畫畫,要請他幫忙繪圖甚至還要排隊等候,等到拍貼照片洗出來之後,店員最後會幫忙裁切就完成了。在拍貼機全盛時期時,店門口幾乎都要排隊才能入場,最熱門最新的機種,有時候還得要等半小時以上才能輪到。
▲拍完拍貼之後要走出機器,在外面的螢幕上畫圖,下一組客人就可以進去拍照。
拍一張200至600元 收集越多張越厲害
當時最普通的拍貼機拍一次每人平均也要分攤200元左右,如果擁有滿滿拍貼照片的收集本是很值得炫耀的事,一來代表自己有錢、二來代表自己朋友很多。不過如果和太多朋友同時拍,在拍貼機裡的人像就會越小,而且洗出來的拍貼大小不均,個性比較害羞的人就只能拿小張的回家,自己的臉在照片中可能只有一粒米的大小,現在想想其實超級不划算,也因為照片實在太迷你,常常回家後就弄丟找不到,完全就像是把錢丟到水裡的概念。
後來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後,手機裡的修圖App更自然,想把手機裡的照片洗出來有更多方式,拍貼機就漸漸消失,在西門町偶而還是可以看到幾台拍貼機座落在賣場深處,仔細一看現在的機型還加入了智慧型手機傳送功能,也能拍完直接上傳到自己的Instagarm或Facebook,但需要花費好幾百元的拍貼機,和現代人輕鬆獲取美照的途徑比起來,實在是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