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Sony Mobile 將在 7 月 8 日正式於台灣宣布 Xperia 1 III 的上市資訊, Sony Mobile 也率先提供這款即將上市的第三世代 Xperia 1 III 供媒體搶先體驗, Xperia 1 III 延續前兩世代追求視覺影音、影像能力與聆聽體驗的精髓並加以持續精進,尤其此次獨立三鏡頭當中的長焦鏡頭搭載首創的可變雙焦段潛望光學結構,以三鏡頭呈現真實四光學焦段,更是備受矚目的焦點。
看似不變實則更細膩的 Xperia 風格
▲尺寸看似接近 Xperia 1 II ,不過高度仍更低矮些許
▲機背玻璃採用霧面磨砂
▲ Xperia 1 III 邊框採用霧面,顯得更為低調
Sony 自 Xperia 1 開始返回傳統簡約而對稱的造型設計,但每一代皆可看到對於細節的講究, Xperia 1 III 亦建立在與 Xperia 1 II 相近的整體設計,以鎖定主要以男性科技狂熱者族群,採用與較為圓潤的 Xperia 5 系列不同的稜角邊框,呈現俐落硬朗的金屬質感。乍看下 Xperia 1 III 與 Xperia 1 II 尺寸相近,不過實際上 Xperia 1 III 的長度有些許縮減,使之更為緊湊。
▲快門鍵較前一代更寬,並於電源下方增添 Google Assistant 快捷
▲鏡頭模組雖同為三鏡頭與蔡司光學技術,但配置大為不同
同時 Xperia 1 III 亦一改 Xperia II 的鏡面高調,機背玻璃採用霧面磨砂,邊框施加消光處理,更使外觀看起來更為低調,但機背的 Sony 字樣則以鏡面光澤呈現,在光線折射下能一眼就看出是 Sony 的手機;另外側邊除了在電源鍵與相機鍵之間加入 Google Assistant 快捷鍵以外, Xperia 1 III 的相機鍵還加入稜格紋路,不僅質感加值,亦在按壓有更獨特的人機體感。
堅持 4K HDR 高畫質也要具備高更新率
▲ Xperia 1 III 的螢幕可支援 120fps 更新
Xperia 1 系列自推出以來,一直是以強調 4K 21:9 CinemaWide 的 6.5 吋 OLED 顯示器做為主打,同時輔以導演模式的精準色澤,以強調電影級視覺效果作為特色之一;不過近期由於 FPS 與對戰生存手遊盛行,高更新率與靈敏觸控所帶來的流暢效果亦成為許多旗艦機的賣點, Sony 也在去年下半年所推出的 Xperia 5 II 導入 120Hz 更新率與 240Hz 觸控取樣率。
▲手機介面仍較近似原生
▲ 120Hz 需手動切換,且為強制全域執行
此次作為 Sony 集團展現技術大成的 Xperia 1 III 也導入同級的高更新率顯示技術,搭載全球唯一一張能提供 120Hz 螢幕更新與 240Hz 觸控取樣的手機顯示器,同樣是自設定中手動開啟 120Hz 高更新率項目,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於一些品牌是採用動態調整, Xperia 1 III 的高更新率為全局強制模式。
▲未啟用 120Hz 的推估續航力
▲啟用 120Hz 後的推估續航力
畢竟當前高通平台的顯示輸出在 4K 下僅提供 60Hz 更新率,故 Xperia 1 III 採用的 120Hz 技術為幀與幀之間加入黑幀的方式,但對於進行遊戲時的連續畫面確實是使畫面體感更為流暢;在把 Xperia 1 III 的亮度提高到系統一半亮度下,啟用 120Hz 將會使續航力自 11 小時縮減為 9 小時左右,故若非對畫面流暢度有進一步需求,筆者建議一般情況不須刻意開啟。
新世代 Snapdragon 888 平台加持與更大容量的記憶體
▲搭載 Snapdragon 888 、 12GB RAM 與 256GB 儲存
▲基本效能測試
Xperia 1 III 此次所搭載的是高通年度旗艦平台 Snapdragon 888 ,並為了使其能在較緊湊的尺寸維持穩定,故也採用熱導管散熱技術,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此次 Xperia 1 III 或許是為了進一步與 Xperia 5 III 差異化,台灣將提供 12GB RAM 與 256GB 儲存的單一版本,同時仍可透過擴充記憶卡進一步擴充儲存空間。
▲持續效能能否維持取決手機的散熱架構
至於效能測試則如上,當前高通 Snapdragon 888 平台的性能都有大概的水準表現,不過會隨著設備設計型態的解熱能力有所差異,訴求輕薄且機身機構相當緊湊的 Xperia 1 III 的跑分成績就比較難以與一些尺寸更大、厚度較厚的機型相抗衡。
▲支援 30W 快速充電,盒裝亦提供 30W 充電器
此外, Xperia 1 III 的電池容量也自前一代的 4,000mAh 提高到 4,500mAh ,若以目前的現況雖然容量不算大,不過卻是在相近尺寸與規格當中相當大的電池容量;同時 Xperia 1 III 的充電供率也提升到 30W ,使充電速度更快但維持穩定,畢竟更大容量的快速充電雖能稍微縮減充電時間,不過除了實質上只有電池最前段可進行大功率充電外,也會使電池壽命受影響。
▲可提供反向無線充電功能
▲實際充電位置約在 Sony 字樣下方一些
而 Xperia 1 III 仍保有 Xperia 1 II 的雙向無線充電功能,這也是承襲前一代的便利機能,剛好 Sony 甫發表的 WF-1000XM4 的充電盒亦具備無線充電能力,似乎也是屬於集團策略的一環;至於明確的充電位置約莫是機背 Sony 字樣再稍微下方些許。
全新可變雙焦段長焦鏡使獨立三相機終於有更平衡出色的演出
▲可看到位於最下的長焦鏡頭模組外型與前一代顯著不同
獨立 12MP 三相機是新生 Xperia 持續以來的重點,在初代的 Xperia 1 標榜宛若三顆定焦鏡,不過僅有標準鏡頭畫質格外出色, Xperia 1 II 則是強調藉由清晰變焦技術使其能媲美三顆高品質的蔡司光學變焦鏡,此次超廣角的表現也跟上水準,但長焦段則略為尷尬;到了 Xperia 1 III 則仍為獨立 12MP 三相機設定,但是長焦鏡頭技術大幅變革,使三鏡頭表現更為平衡。
此次 Xperia 1 III 在長焦鏡頭使用潛望式結構,不過與其它品牌潛望結構不同的是 Xperia 1 III 的潛望結構具備非恆定的雙焦段切換功能,透過光學結構的變化,使長焦鏡頭得以在 70mm f2.3 與 105mm f2.8 之間切換,之間的焦段再利用清晰變焦進行銜接,使 Xperia 1 III 僅有三鏡頭卻有 4 個真實光學焦段。
▲具備 3 個鏡頭但可提供 4 個焦段
Xperia 1 III 採用此技術的用意是能夠使相機矩陣精簡的同時,還能提供更實用的四焦段配置;其實當前市場上已有競品透過配置兩個不同焦段的長焦鏡頭,減少需使主相機覆蓋大範圍清晰變焦焦段的畫質劣化,但畢竟鏡頭增加不僅會提高成本,亦使相機模組更佔空間,最終手機的尺寸不得不增加或是犧牲電池容量,同時兩個長焦的成像色彩亦有可能不同。
▲可變長焦相較一般 5 倍潛望光學有更大的光圈
▲ 105mm 可進一步擴展到 300mm ,表現還算可接受
Xperia 1 III 的雙焦段切換則使得同一張 12MP PD 對焦的 1/2.9 吋元件搭配相同結構的光學,能夠兼具中焦段與望遠焦段的使用,且由於感光元件、光學相同,也不會產生兩個焦段白平衡或對比表現不同的情況;在系統設計中, 70mm 焦段可清晰變焦到 105 焦段,至於 105mm 則可擴充到 300mm 焦段,同時 105mm 焦段保有 f2.8 的大光圈,容易維持低光穩定拍攝。
▲標準與超廣角的白平衡似乎仍稍有不同
▲標準焦段與超廣角的表現令人滿意
當然除了長焦以外,另外兩個元件亦由於 Snapdragon 888 的加持提供進一步的影像品質與效果,除了更快速的 AI 眼部偵測、 60fps 持續曝光與白平衡演算等,主鏡頭採用 1/1.7 吋 24mm 設定,具備 247 個自動對焦點,覆蓋範圍達元件的 70% ,能夠對動態內容進行精確的追蹤,至於超廣角 1/2.6 吋元件的 16mm 超廣角亦同樣具備 PD 對焦。
▲ Basic 以外的模式皆須使用實體相機鍵作為快門
▲相機鍵除了增大面積外加入稜格紋
▲系統預設啟動相機會優先進入 Basic 模式,但可自選項改為前一次使用的模式
▲ Basic 模式貼近標準 Android 相機,可切換成錄影模式
▲ Basic 模式功能比較陽春,鏡頭是以ㄅㄟ率而非焦段顯示
▲在鏡頭設定上則貫徹獨立鏡頭理念,每個焦段只能開起到清晰變焦的極限而無無縫銜接
▲專業模式提供完整的設定項目
▲縱使是自動模式亦比起 Basic 模式有更多細部設定功能
且對於使用者而言, Xperia 1 III 的相機介面也不再是兩個獨立的 app ,將原本的全自動拍攝與 Photo Pro 進行整合,系統提供啟用後直接進入 Basic 模式或維持關閉前模式兩種預設選項;透過畫面右上角可進行模式切換,標準介面則稱為 Basic 模式,除了介面接近 Android 原生並可透過螢幕觸發快門外,亦具備單鍵切換拍照與錄影模式。
▲ Xperia 1 III 終於從善如流加入多張合成夜景,但須透過手機自行判斷
至於 Basic 以外的模式則會啟動原本玩家熟悉的 Photo Pro 介面,以接近 Alpha 相機的操作介面與邏輯進行拍攝,且無法進行錄影(同時 Cinema Pro 仍為獨立 app ),同時僅能使用實體相機鍵拍攝,螢幕僅提供焦點切換功能;值得注意的是縱使是 Auto 模式亦提供比 Basic 更豐富的手動設定項目,此外在 Xperia 當判斷到低光源時,終於具備多張合成的夜景模式,不過僅限自動偵測啟動,無法獨立啟動夜景模式。
多媒體表現依舊出色,揚聲器支援 360RA 並具備音樂的 360 空間模擬
新生 Xperia 產品的其中一項重點即是集結 Sony 集團的技術力,音訊也成為 Xperia 1 系列強調的重點,除了具備前置雙揚聲器、 Hi-Res 等級的 3.5mm 耳機孔與藍牙 LDAC 格式、 DSEE Ultimate 音質還原以外, Xperia 1 III 進一步強化 Sony 集團2020 年積極推廣的 360 Reality Audio 空間音訊技術,使立體聲喇叭亦可支援 360RA 空間播放,並具備模擬 360RA 的機能。
▲ Sony 是少數堅守 3.5mm 耳機孔的旗艦機種
▲具備 360RA 與 Dolby Atmos 兩種空間音訊規格
▲手機提供的原生 360RA 試聽曲,縱使使用手機的立體聲揚聲器亦可感受來自上下左右的包圍感
這次直接體驗效果最顯著的是支援 360RA 的前置雙揚聲器,手機內部提供一首 360RA 格式的音樂,播放時縱使是手持,只要正對手機螢幕,即可感受到非傳統來自二方向的獨特聽感,甚至可聽到聲音是來自 3D 立體空間而非傳統虛擬環繞音效的平面聽感,不過較可惜的是台灣能夠聆聽原生 360RA 的平台不多,很希望 KKBOX 未來能有機會導入。
▲整體音量較 Xperia 1 II 更大些許
至於 3.5mm 耳機孔是筆者相當重視的功能,不過當前 Sony 算是少數仍堅持在頂級機種提供 3.5mm 耳機孔的品牌,雖然 Xperia 1 III 並未強調獨立 DAC 音效晶片,不過強調此次在電路板的音響線路繼續強化,相較前一代減少雜訊,同時亦提升出力,筆者在搭配相同耳機進行比較,確實能量感有些許提升,另外同樣格數的音量也稍微增加些許。
▲ 360RA 模擬技術可套用在純音樂播放,但影片、遊戲無法套用
而此次的 360RA 模擬技術則是針對純音樂,故包括手機內部的音樂播放 app 、串流音樂服務等,只要開啟設定後皆可使聲音套用 360RA 模擬技術,不過這也意味著不適用影片、遊戲等音訊強化。
另外, Xperia 1 III 亦可搭配高音質的串流服務,目前也已經確認為可透過 3.5mm 耳機孔原生播放 KKBOX Hi-Fi 與 Hi-Res 音質,筆者個人比較搭配中高階有線確實能夠分辨 320K 與 Hi-Fi 無損在銜接度與動態的差異,不過 Hi-Res 音質與 Hi-Fi 音質的變化仍不及在 Walkman ZX300 來的顯著,多數的情況幾乎是感受不出區別。
更趨完美、展現集團技術的日系旗艦代表
▲ Xperia 1 III 仍堅守集 Sony 專業與娛樂領域大成的使命
雖然 Sony Mobile 近年多次被外界唱衰,但從旗艦機的技術與發展方向,則可看到在現行 Sony 集團重整之後,終於能夠實現把集團技術力進行跨部門整合,尤其 Xperia 1 III 此次在相機模組採用的技術更是與當前市場競品完全不同的邏輯,並非一味追求高畫素,或是透過更多鏡頭堆疊,藉由創新技術的方式堅守獨立三鏡頭設計,與加入更多 Alpha 相機的元素。
相對其它品牌, Xperia 1 與 Xperia 5 系列的理念並不那麼追隨主流消費市場,而是走出一條屬於 Sony 的獨特路線,如此一來雖會使客群變得較為獨特並偏離普羅大眾;但另一方面只要能夠認同 Sony 的設計理念並持續關注世代變化,就很難跳槽到其它品牌的系統,且邁入第三世代後的 Xperia 1 III ,更不僅只是維持住既有的特色只提升硬體或是換色,而是從多樣細節凝聚而來的 Sony 技術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