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現在不少 Android 手機取消 3.5mm 耳機孔,亦或希望能夠擁有比手機、筆電更好的音質,或是想為遊戲機升級音效體驗,當前市場上也有許多品牌推出採用 USB Type-C 的外接 DAC ,華碩則繼推出 ASUS 外接式 AI 降噪麥克風音效卡後,推出隸屬電競品牌的 ROG Clavis 外接式 USB-C 轉 3.5 mm DAC ,同樣具備 AI 通話降噪機能與跨平台支援,但進一步藉由搭載 ESS 9281 DAC 晶片提供更好的音質表現,並且具備原生 MQA 編碼解碼能力,同時還帶有 ROG 識別性的 Aura Sync 光效。
ROG Clavis 已經在台灣正式推出,建議售價為 3,490 元
▲ ROG Clavis 為微型化 USB Type-C 音效卡
ROG Clavis 是一款採用 USB Type-C 介面的 USB DAC 產品,因應搭配行動設備的需求採用軟質短線設計,可跨智慧手機、筆電、平板與遊戲機使用,相較一般類似產品僅提供小型的 USB Type-A 轉 USB Type-C Dongle , ROG Clavis 盒裝提供一條不算短的 USB Type-A 公頭轉 USB Type-C 母座線,便於搭配桌上型電腦、遊戲主機等位於系統後方的 USB Type-A 插槽使用。
雖然市場上有許多尺寸更小的微型 USB Type-C DAC 產品,就連先前的 ASUS 外接式 AI 降噪麥克風音效卡也遠小於 ROG Clavis ,不過 ROG Clavis 並非只是換上更大的金屬殼體並加上 AuraSync RGB 光效,而是在架構有更具體的升級,最根本的差異就是採用音響級的 ESS ES9281 QUAD DAC 晶片,使其具備更進一步的聽感。
▲附贈的 USB Type-A 轉換器為延長線設計,對 PC 使用者相對便利
ROG Clavis 採用的 ES9281 是 ESS 所推出的一款 USB DAC 加上耳機擴大與音訊輸入的整合晶片,使用 ESS QUAD DAC 技術,以四路 DAC 架構組成,可支援最高 32bit 384kHz 的 PCM 編碼與支援硬體 MQA 格式解碼,並具備 1130dB SNR 的出色規格,是當前 ESS 旗下最高階的 USB DAC 整合式晶片,其整合耳機擴大足以支援 300 歐姆阻抗。
▲ 3.5mm 母座可搭配具麥克風的電競耳機使用
ES9281 並非最新世代的晶片,最早約在 2017 年就開始在市場上出現,同時也曾被部分智慧手機採用過,但畢竟音效晶片不僅只是看規格,故產品週期相對如處理器、 GPU 等長非常多,不少已經問是幾十年的音響晶片至今仍會使用在發燒音響產品;而對比使用在手機內部,外接設計除了通用性以外,相較與手機核心元件位於同一張 PCB ,外接的獨立 PCB 理論上也能減少雜訊。
▲為了降低 RGB 光效訊號對音質的影響, ROG Clavis 使用多層電路板與 Hyper-Grounding 技術
當然晶片規格是一回事,這款晶片也廣泛被採用在許多類似質性產品,不過 ROG Clavis 為了進一步發揮這款晶片出色的規格,也在電路設計採用 Hyper-Grounding 技術,透過多層 PCB 提供充裕的接地與數位、類比區塊的分離,除了減少數位與類比訊號之間的干擾,同時也將提供 RGB PWM 光訊號的雜訊與音訊隔離,將電磁干擾盡可能降低,使聲音更為乾淨、細緻。
ROG Clavis 的 USB Type-C 採用編織線包覆,本體為鋁合金加工殼體,側邊的模式開關則是因應設備系統特性而來,開啟 PC 模式時的取樣率提供最高 32bit , 手機模式則會限制在 24bit ,不過通常的情況若被系統限制在 SRC 模式之下差異
▲主體線材以編織層包覆
正面的 ROG 電競之眼具備 AuraSync 同步功能,畢竟這款產品是隸屬於 ROG 系列而非基本上絕滅的 Essence 系列,搭載光效多少也是為了產品定位;而如同上面所述,華碩也為了避免光效的訊號影響音質,在電路設計採用多層 PCB 進行訊號隔離。
ROG Clavis 本身可跨多項系統平台使用,包括 Windows PC 、 MacOS 電腦、任天堂 Switch 、家用主機與支援 OTG 模式的 Android 手機與 iPad Pro 使用,不過僅在 Windows PC 才能搭配 Armoury Create 開啟進階功能,在手機上並不能搭配手機板 Armoury Create ,是筆者認為稍微可惜的地方。
▲在 PC 上使用可搭配 Armoury Create 啟用包括環繞音效、音效定義等多種處理
搭配 PC 版的 Armoury Create 使用,可提供包括音效設定、虛擬環繞音效、啟用 AI 麥克風降噪、設定 AurySync 光效、韌體升級等功能,而筆者初次接上電腦開啟 Armoury Create 即跳出韌體升級通知,故建議首次使用建議電腦的 Armoury Create 更新韌體;不過不得不稍稍抱怨,畢竟 Armoury Create 是一個統整大量功能的軟體服務,軟體操作的反應相較單純音效裝置專屬驅動的介面來的慢。
筆者透過搭配 Sony Xperia 5 II 與 PC 平台進行測試,以華碩一併提供的 Strix Go Core 與筆者手邊的 Westone W30 (舊款)、 BD 耳機的 5 單體耳機、 Ultrasone Signature Pro 、 Fostex T60RP 作為對照組,發現在兩個不同的平台輸出音量也截然不同,從結果來說搭配手機時比較適合入耳式耳機或式針對行動裝置設計的低阻抗、高靈敏度耳機,搭配 PC 時則建議搭配高阻抗耳機使用。
▲搭配手機時對於高阻抗耳機驅動力明顯不足,但使用電腦則可獲得充裕的音量
如 Strix Go Core 、 Westone W30 、 BD 5 單體耳機等,皆可在搭配 Xperia 5 II 達到充裕的聆聽音量與乾淨度, Ultrasone Signature Pro 則約莫是 3/4 音量,但若搭配 Fostex T60RP 這款採用平面振膜的耳機,則切到最大音量約莫是筆者一般聆聽的標準音量左右;但換到 PC 平台, Westone W30 光是設定在 2 的音量就已經略超過筆者一般的聆聽音量(但 1 的音量又太小),而 T60RP 則約莫 30 格左右音量就相當充裕。
▲ PC 模式可達 32bit ,而 Mobile 模式則限制在最高 24bit
會有如此的差別可能與韌體於系統辨別的輸出有關,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考慮行動裝置的供電有限,故限制最大功率輸出避免耗點與維持裝置運作穩定,而在 PC 上就有充裕的功率可提供較大的輸出音量,但筆者認為若考慮到實際使用體驗,或許軟體開發人員應在 PC 平台的 Armoury Create 提供可更改輸出阻抗的設定,較能提供適合廣泛耳機的輸出。
▲若連接行動裝置建議搭配高靈敏度耳機使用為佳
雖然 ROG Clavis 調音方式稍嫌冰冷、數位,不過畢竟這是微型化設計的產品加上定位在 ROG 產品,也較難透過組件搭配進行提供偏向音響級的調音,而 ROG Clavis 值得稱許的地方則在於音質相當乾淨,縱使是搭配平衡電樞式的入耳式耳機也不太有因為電路隔離不良產生的粗噪聲底,這類的干擾聲也是不少平價微型 DAC 搭配靈敏度較高的耳機時的痛點。
在此類型的微型 USB DAC , ROG Clavis 價格雖不算高,但也不是最平價的產品,體積也稍微大了一些,不過除了搭配手機輸出有著相當乾淨的聲底以外,搭配 PC 時亦可搭配 Armoury Create 提供進一步的功能,只可惜這些功能無法在手機上使用,算是 ROG Clavis 的遺珠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