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報歷史背景:這是一部Intel企圖謀殺自家小孩80x86指令集,最後差點徹底消滅自己全家的驚悚童話故事。
回顧消失在歷史洪流的Intel旗艦處理器Itanium(上)
回顧消失在歷史洪流的Intel旗艦處理器Itanium(中)
回顧消失在歷史洪流的Intel旗艦處理器Itanium(下)
指令集作為電腦的語言,軟體與硬體之間的界面,80x86是一個很糟糕的設計,不限於RISC大師撰寫的教科書和來自眾多競爭者的批評,連創造80x86的生父Intel,自己也不是很欣賞這個先天不足又後天失調的子嗣。
在1980年代如雨後春筍般一個一個鑽出泥土的RISC(精簡指令集電腦)和企圖將複雜度從硬體轉移到軟體的VLIW(超長指令集),其風潮也影響到了渴望進軍伺服器市場的Intel。併購1980年代VLIW技術先驅Multiflow和Cydrome的HP,1989年啟動了VLIW化PA-RISC指令集研發案,在1994年和Intel一拍既合,接替IA-32Px86的IA-64指令集與Itanium處理器,就此展開。
以下就是Intel對IA-64的原始期待:不只在2002年橫掃RISC家族、市場規模到達300億美元,更要進入桌上型市場,在2005年就徹底取代80x86。現在看來不可思議,但在當時卻是著毋庸議,不可質疑。世人普遍看好Intel的原因也很簡單:Intel比其他廠商更有充沛的研發資源穩定的推出新產品。
先以高階伺服器作為市場切入點,Intel理所當然的找來一堆人幫忙站台造勢,且宣稱享有比當時的RISC體系(像MIPS、Alpha、SPARC、PA-RISC、Power等)更加廣泛的業界支援。
但原先預定1998年上市的初代Itanium處理器「Merced」,卻因Intel內部與HP合作模式的種種問題,拖延至2001年才出現。光從失控的晶片面積和耗電量,各位科科就可輕易看出此專案失控的程度有多麼嚴重。更好笑的是,操刀Merced設計的團隊,還位於Intel在加州Santa Clara的總部。
Itanium隨即就被外界揶揄為「Itanic」,比喻為當年撞上冰山沉沒的Titanic觀光郵輪,直到2002年,由前HP團隊負責的Itanium 2才勉強站穩腳跟,原訂2005年卻延誤到2006年的雙核心Itanium 2「Montecito」,讓Intel寄以厚望的旗艦處理器,總算有勉強跟當時王者IBM Power6一拼的能耐。
那時HP的企業標示口號是「發明(Invent)」,在原生雙核心Itanium尚未登場前,HP還真的「發明」了Itanium 2 MX2雙核模組,還給了「Hondo」這個代號。
為了降低Itanium的系統成本,Intel也計畫讓Itanium和Xeon統一平台架構,預計在2008年的四核心Tukwila,支援日後被正名為QPI(QuickPath Interconncet)的CSI(Common System Interface)。
但災難還沒結束,Intel首顆對應CSI的四核心Xeon MP,也是首次在印度研發的處理器「Whitefield」,先在2004年修改規格,微架構從Pentium 4 NetBurst轉向Core 2 Merom,更在2005年底,因開發時程延宕加上財務醜聞(250名員工涉嫌浮報費用)而慘遭腰斬,導致Intel x86平台遲至2008年底的Nehalem才擁有QPI。此時Itanium的前途已經非常的不妙了,Intel高層逐漸失去耐心,崛起中的「x86義和團」更是磨刀霍霍。
四核心的Itanium 9300系列拖到2010年2月才發表,效能競爭力遠不如一個月後的8核心Nehalem-EX,兩者腳位更是毫無相容。
2012年底的Poulson才是Itanium該有的樣貌,但早已時不我與,大勢已去,軟體生態系統也土崩瓦解,淪為HP專用的RISC處理器。
虛擬化應用的普及,更讓80x86系統的可靠性與可用度,擺脫昔日吳下阿蒙的形象,HP在2016年推出的SuperDome X,象徵了Itanium與一場將近30年大夢的終結。
那麼當年樂觀預估「300億美元」的市場,後來剩下多少呢?
從1999年開始,年年下修的預估值,不但讓人不忍卒睹,一想到處理器往往只佔了高階伺服器「十分之一」的價格,再瞧瞧慘不忍睹的實際數字,真的是太讓人感到科科了。
1 則回應
其實X86 X64都個底都係RISC
Itanium是繼80486年代,RISC的i860又一另起爐灶的新結構的失敗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