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Mobile 在今日一口氣將 2021 年的重點機種發表,包括旗艦機 Xperia 1 III ,緊湊旗艦機 Xperia 5 III ,同時還有品牌首款 5G 中價位機種 Xperia 10 III ,三者皆承襲 2019 年新世代 Sony Mobile 的 21:9 CinemaWide 與集結集團技術力等特色,而做為旗艦級的 Xperia 1 III 與 Xperia 5 III 更搭載獨特結構的雙焦段潛望式長焦鏡頭,並雙雙具備 120Hz 更新率鏡頭。
Xperia 1 III 、 Xperia 5 III 將於今年初夏陸續於全球上市,台灣上市時間、儲存版本仍待 Sony Mobile Taiwan 公布。
Xperia 1 III 、 Xpria 5 III 再度強化攝影、影音體驗
▲獨立三相機模組再度升級, Xperia 1 III 與 Xperia 5 III 模組區別在於是否搭載 3D iToF
▲兩款旗艦機皆為高通 Snapdragon 888 平台
作為此次 Xperia 1 III 與 Xperia 5 III 重頭戲的,莫過於再度升級的 3 組獨立蔡司 12MP 相機模組,此次 Xperia 1 III 與 Xperia 5 III 再度與前一世代僅在於是否具備 3D iToF ,基本像機規格與機能是大同小異的。而 Xperia 1 III 與 Xperia 5 III 有一項重大改變,即是將原本分為兩個標準相機與 Photo Pro 兩個 app 的設計合併為單一相機 app ,並以專業模式與基本模式進行切換,縱使是專業模式當中的自動模式,仍比基本模式有更嚴謹的曝光調整設定。
▲延續獨立 3 鏡頭設計
這次 Xperia 1 III 與 Xperia 5 III 雖維持 3 組具備 PD 對焦的 12MP Exmor RS 鏡頭,標準焦段與長焦具備光學防手振,廣角與標準焦段分別為 12MP 1/2.6 吋的16mm 與 12MP 1/1.7 吋 24mm ,不過在 12MP 1/2.9 吋元件的長焦鏡頭使用獨創的潛望式雙焦段鏡片,可藉由鏡片群位移,在長焦鏡頭變換 70mm f2.3 或是 105mm f2.8 兩種焦段,但此變焦模式僅提供固定兩個焦段的切換,不具備焦段之間的變焦功能,意味著在 70-104mm 之間為超清晰變焦而非真實光學變焦。
▲長焦首創潛望可變焦段光學設計
在多年前,華碩曾推出一款與 Minolta 合作的潛望變焦智慧手機 ZenFone Zoom ,不過當時是做為單一相機元件的真實光學變焦, Xperia 1 III 與 Xperia 5 III 的潛望模組在概念上有些不同,它的原理是藉由潛望模組當中的兩群光學鏡片群固定在特定的兩組位置,藉此切換 70mm 焦段與 105mm 焦段,但鏡片模組不會在兩個焦段之間移動,藉此確保光學成像品質,就結果來說,是在同一個長焦元件提供兩種焦段,而非具備變焦功能。
▲對焦範圍覆蓋 70%
▲ AI SuperZoom 此次可達 300mm
而此次 24mm 主鏡頭除了延續 1/1.7 吋大元件以外,也提供全新的拍攝功能,在 StaedyShot 加入 FlawlessEye 演算法,於低光環鏡拍攝能夠使景物更為清晰;同時也具備全新的 AI 演算技術,三個鏡頭在進行數位變焦時能夠使影像清晰度更高,同時將長焦鏡頭切換至 105mm 時,可透過超解析模式延伸到 300mm 焦段。
▲追焦技術自原本的預測進化為即時追焦
▲ SteadyShot 加入 FlawlessEye 技術,提升夜間拍攝穩定
另外, Xperia 1 III 與 Xperia 5 III 在追焦技術亦有提升,此次在新技術加持下,除了維持每秒 60fps 的連續對焦與曝光演算外,此次的追焦將會在短距離以眼睛追焦為主、中距離採用物體辨識對焦,長距離則為物體追蹤,同時自原本的預測對焦進化為即時對焦;扣除 Xperia 5 III 少了 3D iToF 對夜間對焦影響較大外,兩者大致上的體驗會相當趨近。最後補充,此次 Xperia 1 III 與 Xperia 5 III 仍不具備時下流行的多張連拍的夜景合成拍攝。
▲前雙揚聲器除了聲音更大以外,也支援 360 RA 播放
Xperia 1 III 與 Xperia 5 III 此次在音訊技術繼續延續與 Sony Music 的緊密合作,前置雙揚聲器強化聽筒一側的揚聲器結構,使兩組揚聲器尺寸更為接近,較 Xperia 1 II 與 Xperia 5 II 的最大音量提升達 40% ,同時支援 Dolby Atmos 立體聲技術,而在前一世代僅限 3.5mm 有線連接與搭配指定藍牙耳機的 360 Reality Audio 技術,此次亦可透過前置雙揚聲器實現。
▲聆聽音樂時可透過 360 Spatial Sound 模擬 360 RA 效果
▲ 3.5mm 耳機孔續存
此外也保有 Hi-Res 級的 3.5mm 耳機孔與藍牙音訊,並具備 DSEE Ultimate 音訊補正技術,此外強化與 Tidal 的合作,據稱聆聽 Tidal 串流服務可提供一定的最佳化,另外還具備音樂專屬的 360 Spatial Sound / 360空間模擬音效技術,搭配耳機可將音樂模擬成具備 360 Reality Audio 的效果(但僅限純音樂,影片與遊戲不包括在內)。
▲遊戲當中延續 H.S power control 與 240Hz 觸控取樣
▲ Low Gamma Raiser 可提供遊戲暗部細節
▲在遊戲真可針對如槍聲、腳步聲強化聲音表達方式
▲ Optimize V.C microphone 能強化遊戲中溝通或直播的收音
在遊戲部分, Xperia 1 III 與 Xperia 5 III 除具備遊戲模式外,此次在遊戲錄影具備最高 120Hz 高畫質錄影的選項,同時還提供名為 R.T Record 的遊戲錄影 30 秒回溯功能,按下後可回錄前 30 秒的遊戲內容;此外還具備將遊戲深色區域細節強化的 Low Gama Raiser 、針對遊戲音效的 EQ 調整以及 Optimize V.C. microphone 麥克風收音強化等技術。
▲新電池管理技術使電池生命週期提升到 3 年
此外, Xperia 1 III 與 Xperia 5 III 也如同 Xperia 1 Pro 、 Xperia 1 II 、 Xperia 5 II 同樣具備 UVC (USB Video Class)技術,搭配同樣具備 UVC 的攝影機,例如 Sony ZV-1 時,不須透過轉換器,即可將 Xperia 1 III 與 Xperia 5 III 作為外接顯示器使用。此外,全新的電池管理技術將電池的衰退生命週期延續到 3 年,更符合當前消費者的換機週期。
速度王者 Xperia 1 III
▲ Xperia 1 III 為追求速度極致的旗艦
▲三款顏色皆為消光
Xperia 1 III 以 Speed and Beyound 理念打造,外觀設計延續 Xperia 1 II 偏向陽剛的銳利梯形邊框,除了實體快門鍵添加紋路以外,電源與快門之間也如同 Xperia 5 II 一樣多了 Google Assistant 快捷鍵;而 Xperia 3 III 也繼續延續螢幕與機背前後玻璃設計,正面採用康寧 Gorilla Victus ,霧面處理的機背則是 Gorilla Glass 6 ,顏色則提供消光的黑、灰與紫色。
▲Xperia 1 III 正面玻璃為康寧 Gorilla Victus
▲快門鍵加入菱格紋
此次採用的 6.5 吋 4K UHD HDR 螢幕更升級 120Hz 更新率,為全球第一款具備 4K 120Hz 更新率的手機,並強調螢幕在出廠即進行預校色,畢竟 Snapdragon 888 並無支援 4K 120Hz 輸出,推測可能是藉由額外的螢幕控制晶片補正;核心部分則採用高通 Snapdragon 888 ,全球提供 12GB RAM 搭配 256GB 或是 512GB 兩種儲存版本。
而 Xperia 1 III 搭載 4,500mAh 電池,比起 Xperia 1 II 電池容量提升不少,除了支援 30W 快速充電外,也同樣支援無線充電,此外還具備反向無線充電功能。 Xperia 1 III 整體重量為 186 克,較 Xperia 1 II 略增加 5 克,不過在增添潛望長焦與大容量電池之下僅增加 5 克是相當難能可貴了。
兼具旗艦性能但更緊湊的 Xperia 5 III
▲ Xperia 5 III 切邊延續柔和的弧形,並採用明亮的亮面配色
▲鏡頭模組相對 Xperia 1 III 僅少了 3D iToF
▲電池容量與 Xperia 1 III 相同
Xperia 5 III 雖未冠上 Compact 的名稱,但以 Made Compact 理念作為設計理念,整體產品設定確實越來越趨近當時 Compact 的單手好操作的旗艦機同級規格理念,造型不同於 Xperia 1 III 的陽剛風格,仍維持亮面圓潤的邊框造型,此外前後皆為康寧第 Gorilla Glass 6 ,機深色採用明亮活潑的亮面。
Xperia 5 III 螢幕採用 6.1 吋 FullHD 120Hz ,除了搭載高通 Snapdragon 888 、 8GB RAM 與 256GB 儲存外,雖然機身緊湊小巧許多,但仍具備與 Xperia 1 III 同樣的 4,500mAh 電池與 30W 快速充電,重量仍控制在比起 Xperia 5 II 多 5 克的 168 克,對比 Xperia 1 III 除了螢幕為 FullHD 、 RAM 較少、省卻 3D iToF 與無線充電外,規格與技術幾乎相同。
1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