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歷史上著名的逆轉秀Intel Merom

2021.03.23 11:56AM
照片中提到了(intel、Core 2、Duo,跟英特爾有關,包含了電話技術、商標、牌、產品設計、商標

2006年6月26日,Intel正式發表Core微架構的Xeon 5100系列 “Woodcrest”,隨後在7月27日推出桌機版Core 2 Duo “Conroe” 與筆電版Core 2 Duo “Merom”,點燃了對AMD發動「帝國大反擊」的狼煙,也開始逐步終結AMD K8的優勢,在2008年11月11日問世的Intel Nehalem世代後,替AMD這5年多來的好日子劃下了不完美的句點。

照片中包含了都會、中央處理器、電腦、英特爾、LGA 2066

為何伺服器用的Xeon版本會比桌機筆電更早推出?看在單價和獲利的份上,各位科科都懂。無論Intel和AMD,都是這樣幹的。

照片中提到了Product specifications (Preliminary)、A variety of products with different specs will be available、Codename XeonT 5100,跟英特爾有關,包含了英特爾、產品、線、組織、字形

但Intel並非突然就拋出Merom,而是在2005年秋季IDF(Intel Develper Forum)先以NGMA(Next Generation Micro-Architecture)為名,透露部分資訊,在2006年春季IDF公開技術細節。

照片中提到了Intel Multi-core Roadmap、Platform、2005,跟英特爾有關,包含了英特爾平台路線圖、至強、中央處理器、電腦

甚至早在2004年春季IDF的PARROT議程,就「明示」Merom的大致樣貌,加上2006年意外在某場學術研討會「自爆」Larrabee與Sandy Bridge(原本叫做Gesher,希伯來文的「砂橋」)的概觀,只能說像Intel這麼大的公司,很難藏住所有的祕密,每次參加美國舊金山IDF的議程,常常會懷疑自己跟Intel簽署的NDA到底算不算數。

硬科技:簡報王與他們的產地:Intel PARROT篇
硬科技:簡報王與他們的產地:Intel Larrabee篇

照片中提到了Simulation Environment、W、TN,跟永遠21有關,包含了數、中央處理器、屏幕截圖、網絡爆發、英特爾

雖然大多數科科會對桌機版的「控肉(Conroe)」比較有印象,但Core微架構真正的起源,來自於原先設定成90nm製程Pentium M後繼者的Merom。因為Intel從開始發展Itanium後的一連串策略失當,讓高階伺服器Itanium、低階伺服器/桌機NetBurst、筆電Pentium M的「三軌共構戰略」完全破產,在所有產品線都需要追求「效能功耗比」的當下,被迫大規模改造Merom,使其搖身一變成為Intel的救世主,也演變成筆電導向x86核心一統天下的局面。

為悼念Intel NetBurst的失敗而刻下的墓誌銘 (上)
為悼念Intel NetBurst的失敗而刻下的墓誌銘 (中)
為悼念Intel NetBurst的失敗而刻下的墓誌銘 (下)

回顧消失在歷史洪流的Intel旗艦處理器Itanium (上)
回顧消失在歷史洪流的Intel旗艦處理器Itanium (中)
回顧消失在歷史洪流的Intel旗艦處理器Itanium (下)

照片中提到了Platform Scalable Micro-Architecture、Mobile、Desktop,包含了摩爾定律、中央處理器、英特爾、奔騰M、網絡爆發

當時光看到這些描述,就覺得AMD這下真的大事不妙了。

  • 65nm製程。
  • 指令執行管線僅14階。
  • 已知產品最高時脈不超過3GHz。
  • 對應667MHz/800MHz/1066MHz/1333MHz FSB。
  • 支援EM64T與SSE3指令集,以及Vanderpool虛擬化技術。
  • 雙核心架構,兩個核心共享2MB或4MB第二階快取。
  • 每個核心各內建32kB指令快取與32kB資料快取。
  • 每個核心內建4組指令解碼器。
  • 支援微指令融合(Micro-Op fusion)與巨集指令融合(Macro-Op fusion)機制。
  • 每個核心可同時處理96個指令(96 in flight)。
  • 每個核心內建5組執行單元群。
  • 改良後的指令/資料預先擷取機制。
  • 記憶體位址相依性消歧(Memory Disambiguation)。
  • 強化後的電源管理機制。

照片中提到了128 Entry、32 KB Instruction Cache、ITLB,包含了英特爾核心微體系結構、英特爾核心、英特爾、微架構、電腦

其中最重要的項目,莫過於「記憶體位址相依性消歧(Memory Disambiguation)」,大幅度抵銷缺乏整合記憶體控制器的劣勢。但事隔多年,處理器的資安議題成為眾人關注焦點,對此,筆者也只能說,任何形式的非循序指令執行與記憶體存取,或多或少也都是潛在的漏洞。

照片中提到了Smart Memory Access、With Intel's New Memory Disambiguation、Memory,包含了點、英特爾、中央處理器、英特爾酷睿2、奔騰4

相較於「被定調為失敗品」的NetBurst體系,Merom帶來顯而易見的飛躍性成長,以Intel自己列舉的Core 2 Duo E6700對決Pentium D 960為例,等於是用一半的耗電量,達成1.42倍的效能,換言之,效能功耗比幾乎是「3倍」之譜。

照片中提到了Intel® Core™2 Duo Processor:、TM、Intel® Core TM2 Duo E6700 (4 MB L2 Cache, 2.66 GHz, 1066 MHz FSB),跟英特爾有關,包含了英特爾、多媒體、軟件、線、儀表

照片中提到了Extreme Gaming、Intel® Core™2 Duo Processor:、Intel® Pentium® Processor Extreme Edition 965 (2×2MB,跟英特爾有關,包含了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產品、鈷藍/ M、牌

然後AMD就慘了,撐過長達數年的「走音工地秀」,直到2017年2月的Zen,才有足以跟Intel正面對抗的x86處理器微架構。回顧Intel挺過NetBurst和「x86義和團之亂」等「天災(天才造成的災難)」,公司依然屹立不搖穩定賺大錢,AMD就毫無犯錯的餘裕,人生就是如此不公平啊,讓人想科科笑都笑不出來了。科科。

14 則回應

  • 筆電變10nm,但桌電還是14nm是故意的吧
    2021-03-30
  • 製成沒搞定都是嘴砲
    2021-03-27
  • 製成沒搞定都是嘴砲
    2021-03-27
  • Core 2 quad ^_^
    2021-03-27
  • 775的處理器 和115x的Core-i
    其實都是P6架構改來改去啦
    115x的Core-i把高外頻給拔掉了
    加入L3快取/內建視訊處理功能而已
    而且Coer-i等於是把Core Quad的大容量L2,拆成多一級快取
    等於從第一代Core-i開始就是再擠牙膏了
    因為第二代的Core-i只是吧基本VGA-3D功能放進去而已
    2021-03-26
  • Apple才是對手 AMD只是前菜
    2021-03-26
  • 14+++無法逆轉
    2021-03-26
  • 當時的狀況與現在已大有不同...AMD已經甩開製程問題,潛心於設計...INTEL卻深陷擠牙膏跟自製的疑惑中
    2021-03-25
  •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當初intel成功逆轉AMD的關鍵在於採用新架構,現在AMD贏過intel在於製程優勢。

    當時intel採用新架構打贏AMD,但AMD絕非省油之燈,當時AMD推出結合處理器及顯示晶片,名為APU處理器,當時被戲稱為膠水處理器。但事實證明該處理器顯示性能表現不俗,被運用至遊戲主機。甚至隨後intel也跟隨趨勢採用這項技術,並非完全失敗。
    2021-03-25
  • 跟nokia差不多XD
    2021-03-24
  • 跟nokia差不多XD
    2021-03-24
  • 沒人知道Intel不擠牙膏後會發生什麼事
    2021-03-24
  • 幹翻死B女蘇媽跟她的AMD
    2021-03-24
  • 幹翻死B女蘇媽跟她的AMD
    202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