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對於 AMD 在筆記型電腦市場可說是更為豐收的一年,繼去年成功以高效能與卓越的續航力突破以往被 Intel 佔據的薄型機種市場,今年在電競筆電更出現高階 APU 搭配 NVIDIA RTX 30 旗艦級顯示卡的機種,使得整體戰力足以與 Intel 分庭抗禮,此次要測試的是隸屬華碩 ROG Strix 系列當中的 ROG Strix SCAR 17 G733Q ,即是具備 AMD Ryzen 9 5900HX 搭配 RTX 3080 的頂規機種。
▲雖然 AMD 在行動 GPU 還未能向 NVIDIA 扳回一城,不過 CPU 效能出色之於也終於可選配頂規的 NVIDIA GPU
去年基於 Zen 2 架構的 AMD 行動版 Ryzen 4000 APU 雖然有出色的性能,但受限連接 GPU 之 PCIe 架構頻寬設計,導致市場上最多僅有搭配中高階 GPU 的機種,搭配頂規 GPU 無法完整效能,故多數 AMD 電競機種以入門的 GTX 16 到 RTX 2060 配置為大宗,無法在更高階的規格與 Intel 平台對抗。
▲盒裝內還有一個能放入 17 吋機種的筆電包
不過 AMD 在今年 CES 發表新一代基於 Zen 3 架構的 Ryzen 5000 行動平台後,則一舉扭轉前一代僅有中高階電競機種的局面,今年可看到上半年多款頂規電競機種皆採用 AMD Ryzen 5000 平台,只是可惜的是 AMD 當前的 Radeon GPU 還未推出行動平台,故至今採用 Ryzen 5000 的電競筆電皆以 NVIDIA RTX 30 為主。
▲紙盒設計打開可將主機微微提起,方便取出主機
▲盒內配件
▲附贈一支 ROG STRIX IMPACT II
▲機身為傳統厚度設計
此次評側的是隸屬典型結構旗艦系列的 ROG Strix SCAR 17 ,相較去年受到好評的 ROG Zephyrus G14 、 Zephyrus G15 機身較厚,但具備更好的散熱架構,從 NVIDIA Max-Q 與標準電壓版本 GPU 過往效能差來看,越高階的 GPU 版本在薄型機受到的限制越大,如果是效能導向且有意購買高階 GPU 版本的玩家,選擇典型設計機種能夠得到更極致的性能。
▲上蓋採用斜切點陣風格
▲螢幕邊框底下有一道 RGB 光條
▲光線會映照在鍵盤上方
▲發光的電競之眼已是常態
▲機身前方的燈效可照射桌面
▲ C 件部分透明設計是 ROG Strix SCAR 17 的特色
這款 ROG Strix SCAR 17 也是今年 CES 新品發表活動的重點機種之一,在外型也採用與 2020 年機種不同的設計主視覺,上蓋除了延續不對稱斜線與加入點陣風以外, C 件的半透明設計也是 AMD 平台版 ROG Strix SCAR 的亮點,能透過部分透明黑的 C 件看到些許內部結構,不過在置腕處施加消光的抗汙柔軟塗層,除了視覺效果外也能提升操作的舒適性。
▲飾板採卡榫結合磁吸結構,盒裝有三種不同風格飾板
▲飾板底下的機構
▲替換成燻黑會透出些微的轉軸
▲ Keystone II
▲可看到 NFC 線圈
▲能用以紀錄個人化設定與加密等功能
轉軸後方的飾板採用可替換設計,盒裝內也提供另外兩種不同的飾板隨著心情替換點綴;除了上蓋的電競之眼外,底部前端亦有 AuraSync RGB 光效,另外也搭載 Keystone II 系統,可作為進行個人資料加密與個人化設定檔之用。
▲底部經過設計,比起以往電競機種更具設計感
▲螢幕與轉軸之間的間隙有其目的
▲華碩強調可以當成提把使用
另外雖然筆電 D 件(底部)一般來說僅有取出時會看到,不過華碩仍為其設計獨特的造型與橡膠底座設計,並結合標語營造個性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不少採用大型散熱架構的高階電競筆電會為了提高螢幕視覺佔比將轉軸往前挪,不過華碩特別強調 ROG Strix SCAR 17 可將螢幕與後端的空隙作為提把,在取出筆電時可以單手握住頂部。
▲左方 I/O 配置
▲後方的 I/O , USB Type-C 具備 DisplayPort Alt Mode 與 PD 100W 充電功能
機身的風道自 C 件與底部進氣,並自左右側與後方排熱, I/O 主要位於後方與左側,左側搭載兩個 USB 3.2 Gen.1 Type-A ,後方亦有一個 USB 3.2 Gen 1 Type-A ,還有一個 USB 3.2 Gen.2 Type-C 、一個 HDMI 2.0B 與 RJ45 ,其中後方的 USB 3.2 Type-C 也藉由 Alt Mode 相容 DisplayPort 1.4。
▲盒裝 240W 薄型變壓器
▲採 20V 12A 輸出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提供標準電壓版 Ryzen 9 處理器與 RTX 30 行動版所需的電力,除了內建 90Wh 大容量鋰電池外,華碩為 ROG Strix SCAR 17 提供了一顆 280W 的薄型變壓器,但如果只是攜帶外出用於不須動用獨立顯示的網頁瀏覽、文書等,其 USB Type-C 介面還可相容 USB PD 100W 的充電規格,能夠搭配額外選購的小型 USB PD 變壓器使用。
▲獨特的光軸結構,具備類似剪刀腳的 X 型機構但以彈簧取代剪刀腳的橡膠
而華碩也在今年度全系列的 ROG Strix SCAR 系列採用光觸發的薄型機械式鍵盤結構,算是華碩筆記型電腦在鍵盤規格的首創,機械結構的特色就不需多言,至於光觸發的優點是具備比傳統電訊號觸發更好的靈敏度,同時也更沒有電觸發金屬接點衰竭或耗損的問題;此外華碩的光軸鍵也採單鍵獨立 RGB 發光,能夠呈現絢麗的光效。
▲面板更新率達 360Hz ,並具低延遲特性與 Adaptive Sync 同步技術
ROG Strix SCAR 17 另一項特色是提供 FHD 360Hz 3ms IPS 超高更新率螢幕,並支援 AdaptiveSync 技術,使其在遊戲中比起一般電競機種具備更流暢的視覺效果,此次評測的機種也採用這張超高更新率面板,另外在官網列出的規格當中,還有另一版本是採用 FHD 300Hz 3ms IPS 面板,至於可視為姊妹機種的 ROG Strix 17 則搭配 QHD 165Hz 面板,面板規格與鍵盤可說是兩系列較關鍵的差別。
▲可進一步提升時脈換取效能,不過風扇聲勢必變大
ROG Strix SCAR 17 全系列採用 AMD Ryzen 9 5900HX 8 核 16 執行緒處理器,最高時脈可 Boost 達 4.6GHz ,此次測試的頂配版本具備 RTX 3080 16GB GPU 、 32GB DDR4-3200 RAM 與 1TB PCIe Gen.3 NVMe SSD ;除了標準的系統管理外,華碩還為其設置 ROG Boost 模式,使 GPU 可在 1,645MHz 的進階時脈換取更高效能。
▲熱風將自左右與後方排出
當然為了解決高階平台的發熱與維持持續運作穩定, ROG Strix SCAR 17 雖具備典型機構空間優勢,並採用四個散熱出風口,不過仍藉由強化內部散熱方式提升性能,除透過大型化的散熱器, ROG Strix Scar 的 CPU 與散熱器之間採用液態金屬化合物作為導熱介質(當前高階 GPU 與 PlayStation 5 也是如此),並搭載 84 葉風扇,兼具低噪音與高效散熱。
搭載上一代 Ryzen 9 4900HS 的 Zephyrus G14 已經有令人深刻的印象,不過具備全效能版本處理器與頂規 GPU 的 ROG Strix SCAR 17 更給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這些啟用 Turbo 模式的測試成績,更是不遜於高階桌上型系統的效能表現,不過畢竟搭配的 CPU 、 GPU 皆為當前行動平台的旗艦,全速運轉的聲量仍難以如桌上型系統來的安靜。
▲要留意的是這款筆電有三款螺絲,其中前方有三顆是短螺絲與一顆只有一半螺紋的半長不短螺絲
由於這款筆電並未使用特殊螺絲,僅需一般螺絲起子即可拆卸 D 件,此次也簡單拆開一探內部結構;拆裝時要留意螺絲的規格,前端靠燈效的四顆螺絲為短螺絲,同時翻到背面的右下角(一般使用的正面左下角)螺絲與其它三顆不同,有一部分沒有螺紋,故拆解後要留意避免錯裝。
▲主板與 D 件之間有兩條 LED 燈效用的軟排線
▲內部設計
▲導管施加黑色塗層
▲ 87 羽風扇
▲ 90Wh 大容量電池
卸下螺絲以後用指甲撬開 D 件即可打開,不過由於主機板到 D 件有兩條燈效軟排線,切記不要暴力拉扯。開啟後可見核心主板位於右上方,有兩個在導管與鰭片施加黑色塗層的大型散熱器模組貫串 CPU 與 GPU ,並具有兩條 DDR4 DIMM 與兩條 M.2 SSD 插槽,其中第二條 SSD 並未安裝模組,使用者可依照需求加裝。
▲ SK Hynix SSD 搭配美光 DDR4 RAM
▲保有第二條 SSD 可擴充
兩條 DDR4 DIMM 記憶體為美光 DDR4-3200 ,上面貼有金屬材質貼紙,感覺應該是作為隔離與導熱輔助之用,若要替換記憶體,理應也需要將這兩片貼紙張貼;而 SSD 則為 SK Hynix 的 PCIe 3.0 x4 NVMe SSD 模組,為非市場銷售、專門提供整機的產品,另外由於 Ryzen 5000 行動版並未支援 PCIe 4.0 ,故加裝或升級 SSD 僅需考慮 PCIe 3.0 產品即可。
▲效能全開不到一小時續航,但也是可理解的範圍
▲一般峰值發熱情況
在移除變壓器的情況,若設定在全效能,以 PCMark 10 的遊戲模式進行電力測試,則續航力不到 2 小時,畢竟效能越高的機種,對電力的影響勢必越明顯,不過若回到 10 年前的時空背景,不少文書機的續航力也不過 2-3 小時,更何況這是一款 8 核心搭配頂規 GPU 的遊戲機種
,可感受到近幾年 PC 產業的變化相當顯著。
▲流暢的視覺是這款機種的特色,不過若重視解析度則只能選擇更新率較低的 ROG Strix 17
除效能以外, ROG Strix SCAR 17 的整體使用體驗也相當的優異,高更新、低延遲的面板使得畫面在進行快速捲動時更行雲流水,不過僅 FullHD 解析度也是稍微可惜的,但這也是當前 300Hz 以上面板供應鏈的現況,畢竟今年才開始有筆電用 QHD 級高更新率面板,若比起 300Hz 以上更新率更追求較高解析,就僅能改選配置相近但沒有光軸的姊妹機 ROG Stirx 17 。
▲光軸鍵盤手感相當出色
▲數字區的位置相較其它機種偏高,但方向鍵位置則與標準鍵盤接近
▲雖然上方快捷鍵已有風扇模式切換,但 Fn + F5 也有同樣的功能...
而光軸鍵盤可說是 ROG Strix SCAR 17 的亮點,雖無法如典型機械式鍵盤的長行程手感,但比起一般常見的薄膜機構手感則好了許多,其結構近似剪刀腳鍵盤,但以彈簧取代剪刀腳的彈性橡膠,手感更為直接、清脆。
▲數字區設計比較特殊
ROG Strix SCAR 17 的鍵位配置為具數字區的非典型排列, ROG Strix SCAR 17 取消數字區上方的功能鍵,將整個數字區往上,並把方向鍵挪到數字區底下,如此一來方向鍵就不用佔據 Shift 底下的位置,並且在 ALT 與 Fn 鍵中間置入 Print Screen 鍵,可說是把對遊戲操作較重要的按鍵重新調配的結果,扣除數字區,主要輸入區與方向鍵都比較接近標準鍵盤。
▲ C 件掌托區的黑色塗層具舒適的觸感
以往頂規電競筆記型電腦皆為 Intel 的平台,去年為止的 Ryzen 4000 雖有著出色的表現,但受限架構設計仍僅達高階平台,同時機型也多為主流設計,仍罕見於品牌旗艦系列,然今年 AMD 平台有了重大的進展,能夠搭配頂規 GPU 發揮更強的戰力,各品牌除了更積極推出 AMD 平台的產品陣容外,亦有不少旗艦級機種採納,玩家亦有更廣泛的機種能夠選擇。
▲今年 AMD 也終於能與 Intel 分食頂規電競筆電市場
搭載 AMD Ryzen 9 與 NVIDIA RTX 3080 的 ROG Strix SCAR 17 使消費者在高階、高規機種有不同於 Intel 平台的選擇,其出色的測試效能也足以稱得上是今年上半年攻頂配置,對於 AMD 平台的遊戲愛好者也終於能夠選擇頂配組合,而高更新率顯示器與機械式光軸亦為這款高階機型添加更多的差異化設計。
4 則回應
MIS 早就控制全公司的電腦在挖了。